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9)
2023(12610)
2022(10911)
2021(10398)
2020(8489)
2019(20000)
2018(19605)
2017(37838)
2016(20276)
2015(22921)
2014(22628)
2013(22734)
2012(20846)
2011(19012)
2010(18613)
2009(16990)
2008(16335)
2007(13727)
2006(11949)
2005(10424)
作者
(57699)
(48094)
(47535)
(45383)
(30660)
(22847)
(21563)
(18980)
(18289)
(16866)
(16337)
(16285)
(15096)
(14930)
(14777)
(14611)
(14241)
(13974)
(13732)
(13468)
(11701)
(11654)
(11335)
(10766)
(10685)
(10575)
(10449)
(10309)
(9551)
(9397)
学科
(87057)
经济(86965)
管理(56214)
(51895)
(41892)
企业(41892)
方法(40670)
数学(36016)
数学方法(35696)
中国(26629)
(21075)
(19088)
业经(17384)
(17359)
贸易(17351)
(17337)
地方(16946)
(16900)
环境(14176)
农业(14109)
(13796)
(13155)
理论(12587)
技术(12458)
(12009)
银行(11976)
(11628)
(11617)
金融(11616)
(11491)
机构
大学(293673)
学院(288825)
(123279)
经济(120853)
管理(117242)
理学(102732)
理学院(101577)
研究(100785)
管理学(100042)
管理学院(99522)
中国(74137)
(63113)
科学(61227)
(52337)
(49293)
研究所(45483)
中心(44032)
财经(43542)
(42503)
业大(41585)
北京(40282)
(40005)
经济学(38457)
(38197)
(37965)
师范(37910)
(36904)
经济学院(34858)
农业(33390)
财经大学(32836)
基金
项目(205176)
科学(162942)
基金(152323)
研究(149620)
(132784)
国家(131779)
科学基金(113754)
社会(96939)
社会科(92048)
社会科学(92025)
基金项目(81372)
(75914)
自然(73574)
自然科(71927)
自然科学(71913)
自然科学基金(70609)
教育(67362)
(65271)
资助(62507)
编号(59061)
成果(47153)
(46535)
重点(45378)
(43399)
(42197)
国家社会(40882)
教育部(40246)
课题(40119)
创新(39440)
科研(38852)
期刊
(126773)
经济(126773)
研究(88134)
中国(49036)
学报(44131)
科学(42437)
管理(41296)
(37853)
(36306)
大学(33538)
学学(31489)
教育(28168)
农业(27188)
技术(22907)
(21667)
金融(21667)
经济研究(21591)
财经(20864)
业经(18841)
问题(18343)
(17877)
图书(14953)
(14483)
(14195)
理论(14048)
技术经济(13957)
科技(13834)
资源(13337)
世界(13273)
现代(13254)
共检索到4086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时省  赵定涛  魏玖长  
本文基于增长极理论,利用1994—2009年中国28个省会城市市区与郊县的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数据,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与曲线拟合法,对各省会城市的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结论显示,市区与郊县间区域差异程度并非遵照单个倒U模型,而是表现为多个倒U模型的叠加;市区第二产业当前正处于扩散阶段,而第三产业正处于资源汲取阶段;沿海、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省会城市发挥扩散效应或极化效应所需的区域梯度差明显低于其他区域等结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荣  
构建了国家高新区极化与扩散叠加溢出效应指数。选取高新技术企业为参照样本,运用凯尼尔斯空间溢出模型,测算了2008—2013年国家高新区相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溢出效应,并从整体、空间和维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国家高新区的省域空间溢出效应呈N型波动特征,金融危机后其扩散效应增强;溢出效应在区域上沿内陆-沿海、北方-南方、西部-中部-东北-东部方向延长,在维度上向经济带动-社会贡献-创新驱动方向延长;东部地区的创新驱动溢出效应呈倒U型转换特征。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施冬健  张黎  
聚集效应是因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而形成的聚集经济与聚集不经济综合作用的结果,本质上是两种力量的作用:一方面聚集经济作为空间聚集的吸引力推动着城市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聚集不经济则作为排斥力限制着城市的进一步聚集和规模扩大。城市是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组合的空间景观,是经济社会活动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过程与结果,总是处于集聚力与扩散力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水  陈暮紫  
基于城市等级视角,借鉴物理学势能概念并结合我国房地产特点引申出房地产市场势能,包括价格势能、政策势能和信息势能,分析城市房价波动扩散"等级传递效应"形成机制。利用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在线性-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框架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房价波动扩散具有方向性,由高等级城市向低等级城市传递,即城市房价波动扩散存在等级传递效应;低等级城市房价波动不能引起高等级城市房价波动,等级传递效应具有非对称性;等级传递效应是从空间垂直维度刻画城市房价波动扩散特征,是对空间水平维度波纹效应的补充,二者结合能够更加立体深刻地揭示城市房价波动扩散规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汪涛  HENNEMANN Stefan  LIEFNER Ingo  李丹丹  
知识网络是由创造、转移、吸收和应用知识的行为主体在知识的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彼此联结而形成的网络结构。以国际ISI和国内VIP数据库中2000~2009年发表于生物技术领域的合著论文作者信息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国际和国内省级层面运用UCINET和Pajek软件分析知识网络的空间极化和扩散规律。总体上看网络仍处于量的扩张期,网络的稳健性正在逐步提高,网络结构开始向成熟型转变。国际层面上看,知识网络的空间极化现象明显。国内层面上看,知识网络由等级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空间上相应地经历了由一极向多核再向多中心发展的过程。依据知识网络空间分布特征,将知识交流区域分为知识集聚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郑石明   尤朝春  
低碳试点政策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然而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政策效果差异尚不明确。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将3批低碳试点政策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不同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改善环境质量的差异化影响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低碳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第二,层级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减污效应优于主动扩散模式;第三,层级扩散与主动扩散模式下的低碳试点政策对提升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城市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异质性。研究结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合林  赵晓芳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及极化指数法,基于2010—2014年郑州市十区六县市的指标数据,测算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极化效应及趋势,现阶段郑州航空港区极化效应明显,并且极化趋势在不断上升;采取极化指数法和相对差距测度法对郑州航空港区在郑州市、河南省、全国3个层次的极化效应分别进行分析,系统比较不同层次的极化程度。其次,采取熵测度指数和描述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分析郑州航空港区的扩散效应,郑州航空港区的熵测度指数呈现逐年小幅上升趋势,郑州航空港区已呈现出一定的扩散效应。最后,提出促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健康发展和带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邓向荣  刘璇  
本文利用Esteban-Ray指数和脉冲响应函数模型分别测算了长三角与京津冀地区的创新极化与扩散效应并进行比较,研究表明相对于长三角,京津冀极化效应较强而扩散效应较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方蕴翔  
本文以我国270个城市2012-2022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扩散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促进外围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即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有显著的向外扩散效应,这一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后依旧保持稳健;第二,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的扩散效应在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地区总体较小,但对相邻城市的影响较大,即中西部地区扩散效应集中体现在少数相邻的地区,而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扩散范围更大;第三,中心城市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扩散效应在近距离的100公里以内较大,其后随着距离增加扩散效应逐渐降低,即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有一定范围极限,并不能无限扩散;第四,交通便利性和通信便利性都不仅单独对外围城市的商贸流通业发展有显著促进效应,而且可以增强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文卿  吴天颖  胡晓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本文论证了当存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增强型技术向欠发达经济体扩散时,会呈现出技术进步方向从发达经济体向欠发达经济体的扩散现象。基于中国26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测算了不同城市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经济发达城市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显著的同向影响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存在着资本增强型技术向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而上海还存在着劳动增强型技术的向外扩散效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文卿  吴天颖  胡晓  
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本文论证了当存在发达经济体的要素增强型技术向欠发达经济体扩散时,会呈现出技术进步方向从发达经济体向欠发达经济体的扩散现象。基于中国266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测算了不同城市的技术进步方向指数,并对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三个经济发达城市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的技术进步方向对其他城市的技术进步偏向性均存在显著的同向影响关系。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北京、上海和广州都存在着资本增强型技术向其他城市的扩散效应,而上海还存在着劳动增强型技术的向外扩散效应,这也从实证上支持了理论模型的设定,揭示了技术进步方向存在扩散效应的机制。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建军  黄丹  
在三大传统国际技术扩散渠道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各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考察中国留学生回流的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及其对各地区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在地理空间的邻接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空间变量对技术进步空间扩散效应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回流留学生虽然对中国各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度有所下降,但依旧是中国获取国际先进技术的重要渠道。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秀敏  刘冰  黄雄  
以我国211个主要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除拉萨以外的30个省会城市、5个计划单列城市以及176个地级市。收集了1989-2003年及2000-2005年各城市的连续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城市集聚与扩散的Panel-data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分别估算了各城市的相对规模收益和相对外部成本,然后通过收益与成本的对比分析,判断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找出城市以集聚为主向以扩散为主转换的城市规模。研究发现:目前,除上海市处于扩散阶段外,我国其它城市都处于以集聚为主的发展阶段,且在这些城市中,绝大部分城市的规模收益的增长速度要快于其外部成本。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熊义杰  
本文针对目前流行的技术溢出效应概念的局限性,指出溢出效应应该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即应该等于要素的扩散与聚集的差。同时根据技术溢出与载体的不可分性,指出溢出效应不是单一形式的简单溢出,其表现形式包括人员形式、资本形式、文化形式三种不同形式的溢出,进而从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出发阐述了影响技术溢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柯善咨  
本文综合增长极理论和中心地学说构建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空间计量模型,使用全国除西藏以外的2169个市县数据对2000年至2007年的各市县非农业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所受到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联立方程估计表明,虽然各级市县产出、就业和资本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要素投入和产出规模以及人力资本和地方要素,但是不同等级的城市间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互作用。其中,省会和地级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对下级市县有显著的回流效应,而下级市县的经济增长对位于市场中心的上级城市有明显的市场区增长作用,同级市县经济增长有互相促进作用。本文最后简要总结了研究结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