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64)
- 2023(8656)
- 2022(6970)
- 2021(6436)
- 2020(5057)
- 2019(11756)
- 2018(11411)
- 2017(21587)
- 2016(11121)
- 2015(12869)
- 2014(12795)
- 2013(13083)
- 2012(12684)
- 2011(11819)
- 2010(11916)
- 2009(11118)
- 2008(10797)
- 2007(9662)
- 2006(9045)
- 2005(8125)
- 学科
- 济(77918)
- 经济(77867)
- 管理(27674)
- 方法(23822)
- 中国(23466)
- 数学(21798)
- 数学方法(21739)
- 业(21166)
- 地方(20885)
- 农(14933)
- 企(13890)
- 企业(13890)
- 地方经济(13288)
- 业经(12292)
- 贸(12055)
- 贸易(12045)
- 学(11705)
- 易(11662)
- 环境(11156)
- 财(10382)
- 发(10323)
- 农业(10251)
- 制(9858)
- 融(9323)
- 金融(9323)
- 银(8735)
- 银行(8730)
- 行(8544)
- 和(8320)
- 关系(8218)
- 机构
- 大学(172794)
- 学院(170453)
- 济(92286)
- 经济(90733)
- 研究(70173)
- 管理(60001)
- 中国(54185)
- 理学(50169)
- 理学院(49503)
- 管理学(48958)
- 管理学院(48613)
- 财(38388)
- 京(38248)
- 科学(36850)
- 所(34258)
- 经济学(31761)
- 研究所(30734)
- 财经(30319)
- 中心(29960)
- 经济学院(28369)
- 经(27803)
- 院(25321)
- 北京(25173)
- 江(24701)
- 农(22545)
- 范(22482)
- 财经大学(22458)
- 师范(22350)
- 科学院(21682)
- 社会(20147)
- 基金
- 项目(106746)
- 科学(85361)
- 研究(80433)
- 基金(80186)
- 家(69316)
- 国家(68816)
- 科学基金(58687)
- 社会(56609)
- 社会科(53838)
- 社会科学(53827)
- 基金项目(41309)
- 省(37227)
- 教育(35259)
- 自然(33678)
- 资助(33030)
- 自然科(32888)
- 自然科学(32881)
- 自然科学基金(32305)
- 划(32084)
- 编号(29431)
- 国家社会(25489)
- 部(25471)
- 发(25460)
- 中国(24436)
- 成果(24435)
- 重点(24401)
- 教育部(22370)
- 发展(21898)
- 课题(21787)
- 展(21607)
共检索到2798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勇政 李岩
本文以中国在跨地区、跨年份的高铁建设为契机,通过运用2000年至2013年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着重探讨了高铁开通的时滞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和内生性问题。本文发现,高铁建设不仅带动了本地的经济增长,同时也促进了相邻城市的经济增长。平均而言,高铁开通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未开通城市2.7个百分点;高铁开通城市的相邻城市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其它未开通城市2个百分点。本文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高铁建设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并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高铁建设 城市经济增长 内生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任晓红 吴杰
以中国256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匹配倍差法(PSM-DID)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影响,同时运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法对经济增长在上述关系中的作用进行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高铁对东部地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从人口规模的视角看,常住人口大于600万的城市受到高速铁路的影响更大且方向为正,小于600万的城市受到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在高速铁路对城市建设用地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经济增长发挥了显著的广义中介效应,且占直接效应的6.37%。其中,东部城市的广义中介效应最为明显,占直接效应的8.64%,而其他城市的影响则不具显著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宗明 刘敏 高兴民
高速铁路作为交通运输服务的高级形式,促进了城市圈之间的文化旅游交流。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基于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群旅游经济增长产生的空间效应。分析结果显示,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经济具有高度空间自相关,其旅游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果;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武汉市周边,高铁运营里程及运行班次对武汉城市圈的旅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高速铁路网密度的加大,使各地区旅游出行成本逐渐降低,旅游经济发展速度逐步加快。
关键词:
高速铁路 旅游经济 回归模型 空间相关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红昌 Linda Tjia 胡顺香
高速铁路对城市经济集聚与均等化影响重大。本文分析了高速铁路引起可达性变化,再引起集聚租金变化,进而引起城市经济与空间集聚的变化的作用机理。通过构建DID估计模型,分别以第三产业区位熵等4个指标作为集聚经济指数,计量分析高速铁路对城市集聚经济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城市集聚经济的水平存在明显的梯度差异,高速铁路促进经济更向西部地区集聚,有益于我国经济趋向于均等化。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可达性 集聚经济 均等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覃成林 黄小雅
高速铁路通过改善沿线城市的可达性而增强其经济联系强度,有利于加强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采用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两个指标,对2020年高速铁路网络建成后沿线城市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强度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城市经济联系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速铁路的影响下,"四纵四横"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城市及高速铁路枢纽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均随可达性的改善而明显增大。这将有利于沿线城市经济发展,促进高速铁路干线沿线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带。因此,国家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利用这种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控制有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可达性 经济联系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雨飞 倪鹏飞
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经济溢出进而实现经济增长,而结构效应则是交通发展对经济空间格局的改变。两种效应并存且都是交通发展的结果,高铁的发展更加强化了这两种效应。本文梳理了交通发展产生这两种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将高铁开通后城市间的最短时间距离纳入实证检验中,分别用空间计量模型和超制图学的方法检验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和结构效应。全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计量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后,中国区域间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确有提高,同时也证明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存在增长效应。基于包括高铁在内的不同交通方式时速绘制的时间距离地图表明,交通对经济发展产生了结构效...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增长 空间溢出 空间优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年猛
高速铁路作为一种区域间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经济空间格局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自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高速铁路以来,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大多认为中国高铁的开通运行具有"虹吸效应",有助于促进相对发达区域的经济增长,但不利于相对落后区域的经济增长。我们认为,未纳入更多类型的空间尺度和未考虑大型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的时间累积可能是产生上述结果的重要原因。本文以一般县级行政区、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利用全球夜间灯光数据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来考察2007—2013年高铁的时间累积效应和空间邻近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和空间格局的影响,同时使用GDP数据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研究表明,高铁运行时间越长对区域经济增长带动效应就越强,具有显著的时间累积效应;而距离高铁站点越近的区域受益于高铁的带动效应就越大,具有显著的空间邻近效应;高铁对连通的各类区域均具有显著的经济增长带动效应,但对不同类型区域的带动效应具有显著差异,一般县受益最大,其次是县级市和地级及以上城市;此外,本文通过构建高铁各线路沿途站点的基尼系数发现,高铁的运行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促进经济空间均等化。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增长 空间均等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覃成林 种照辉
本文设计了一个综合的经济集聚指数描述经济集聚状态,建立了包含可达性指标的经济集聚模型,分析高速铁路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集聚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高速铁路影响下,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明显提升,铁路沿线城市可达性每提升1%,可引起这些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出现0.8072的相应增加。但是,高速铁路发展也引起铁路沿线城市之间的经济集聚水平差异扩大,经济集聚格局趋向非均衡。其中,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成为经济集聚的目的地,经济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且内部差异缩小;这类城市的可达性每提升1%,可引起城市经济集聚指数发生0.8798的相应增加。相反,非高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集聚水平相对下降,成为经济要素和经济活动的流出地...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集聚 经济集聚指数 可达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覃成林 陈丹
多极增长格局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2003—2015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DID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我国多极增长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显著地促进了增长极内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对非增长极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体上,高速铁路建设有利于七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是影响多极增长格局发展的积极因素。比较而言,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长三角、关中、成渝、中原这四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对环渤海、珠三角、长江中下游这3个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虽有促进作用但尚不明显。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高速铁路对多极增长格局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全国形成多极支撑、相对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关键词:
多极增长 高速铁路 区域发展格局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覃成林 刘万琪 贾善铭
以1997—2011年中国6次铁路提速和高铁开通为背景,在β趋同模型中加入用可达性度量的铁路交通发展因素,并用频次加权平均旅行时间衡量可达性,从全国、区域和城市3个空间层次分析了中国铁路交通发展对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趋同的影响。结果显示:铁路交通发展对全国、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的经济增长的β趋同均有促进作用,对西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有阻碍作用,而铁路交通发展对非提速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甚微,对中部地区铁路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β趋同的影响不确定。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阿萌 肖翔
针对目前关于高铁对不同城市影响差异的研究较为缺乏的状况,以长三角通高铁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引力模型,比较2005年和2011年有无高铁两种情形下,城市经济联系度的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通高铁后,所有城市的经济联系度均有明显提升,轴线联系更加明显,城市间联系网络化趋势增强,但区域经济联系格局差异加大,传统中心城市的极化作用更强。从集聚与扩散的角度来看,大城市的集聚能力更强,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成为区域经济联系度核心城市;同等级城市之间集聚和扩散更加平衡;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周边的小城市受到大城市扩散效应的影响而加快发展,但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高铁反而加速小城市发展要素的流出而进一步被"边...
关键词:
高速铁路 集聚与扩散 长三角 小城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浩 余金利
本文将中国在1997-2007年期间实施的铁路提速视为交通基础设施质量改善的一次自然实验,选取京广线和京沪线作为铁路提速代表,构造了城市一级面板数据,利用倍差法考察了其对城市可达性及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整个铁路提速期间,提速使其沿途提速站点人均GDP提高约7.8个百分点;同时,铁路提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叠加效应。第二,铁路提速对城市区域内可达性和区域间可达性的改善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并且区域间可达性改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第三,在铁路提速的推动下,上海和广州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较北京更加显著。第四,铁路提速对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较第三产业更为显著...
关键词:
铁路提速 可达性 城市经济增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学良 聂清凯
21世纪世界将进入高铁时代。中国高铁建设迎头赶上,"四纵四横"建设已全面展开。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将在加快城市群内部的同城化趋势的同时,促进各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联系,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在加快高铁建设的同时,应避免出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溢出效应,同时处理好高铁与其他运输工具的关系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经济一体化 同城化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定勇 蒋爱民
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城市经济增长具有实质性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基础设施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并指出适应城市经济增长应选择最佳的基础设施发展模式 ,以及实现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应满足的前提条件和所要采取的若干相应措施
关键词:
基础设施投资 城市经济增长 发展模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范巧 屈晓东
基于概念解析、发展维度与政策工具梳理,建立了“放管服”改革、城市营商环境建设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并结合回归分析、内生性处理及异质性分析,从总量和速度视角解析了“放管服”改革、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论显示: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优化将在城市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放管服”改革将以城市营商环境建设与优化为媒介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政策建议包括:着眼于“放管服”政策工具效能的充分发挥,进一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城市营商环境建设行为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同时发力,促成城市营商环境总体水平提升;推动“放”“管”“服”深度融合,促进城市营商环境分维度水平进一步提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