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75)
2023(5279)
2022(4451)
2021(4435)
2020(3667)
2019(8713)
2018(8618)
2017(15787)
2016(8435)
2015(9524)
2014(9200)
2013(9038)
2012(8425)
2011(7893)
2010(7762)
2009(7187)
2008(7036)
2007(5843)
2006(5416)
2005(5136)
作者
(22644)
(19069)
(18976)
(18594)
(12237)
(9183)
(8606)
(7395)
(7336)
(6769)
(6555)
(6390)
(6357)
(6240)
(6195)
(5973)
(5752)
(5555)
(5464)
(5019)
(4996)
(4708)
(4590)
(4406)
(4317)
(4284)
(4265)
(3885)
(3846)
(3802)
学科
(37674)
经济(37621)
管理(18996)
(16824)
方法(16213)
数学(15272)
数学方法(15193)
中国(14285)
(13170)
企业(13170)
(10358)
(9463)
贸易(9458)
(9355)
(8748)
(8655)
(7703)
(7229)
银行(7214)
(7078)
(6761)
金融(6761)
业经(6741)
体制(6710)
(6613)
(5794)
关系(5631)
(5574)
环境(5410)
农业(5187)
机构
大学(119329)
学院(115221)
(60461)
经济(59762)
研究(51593)
中国(41608)
管理(39732)
理学(33614)
理学院(33164)
管理学(32791)
管理学院(32558)
科学(28107)
(27612)
(27396)
(26605)
研究所(24321)
财经(21458)
中心(21125)
经济学(21111)
(20057)
经济学院(18985)
北京(18616)
(18606)
(18239)
财经大学(16350)
科学院(16175)
(15407)
(15384)
师范(15282)
研究中心(14248)
基金
项目(75567)
科学(60474)
基金(58489)
研究(55223)
(52684)
国家(52356)
科学基金(43452)
社会(37688)
社会科(35868)
社会科学(35863)
基金项目(29576)
自然(26620)
自然科(26026)
自然科学(26020)
自然科学基金(25598)
教育(25018)
资助(24795)
(23749)
(22432)
中国(19897)
编号(19575)
(19249)
重点(17938)
国家社会(17805)
教育部(16641)
(16550)
成果(16494)
(15287)
重大(14798)
大学(14784)
期刊
(64322)
经济(64322)
研究(43185)
中国(26811)
(20198)
学报(17760)
科学(17699)
(16043)
管理(16020)
(13957)
金融(13957)
大学(13813)
教育(12932)
学学(12799)
经济研究(12439)
财经(11701)
农业(10895)
(10338)
(10070)
世界(9564)
国际(9366)
问题(8729)
技术(8677)
(7271)
业经(7020)
资源(6300)
统计(5593)
技术经济(5590)
经济问题(5130)
改革(5113)
共检索到187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周小川  
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来自两大重要来源,一是高的储蓄率,二是改革开放的不断前进陆续释放了以前被旧体制所压抑的经济效率。中国统计储蓄率的指标过去用的是积累率——各项投资积累(包括固定资产积累和流动资产积累,但不包括折旧)占国民收入(MPS统计体系中的国民生产净值,未包括大部分第三产业的服务净值和折旧)的比重。改革以前的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的积累率平均大约为28.2%。80年代以来,积累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朝晖  何建武  蒋周文  王书伟  
高的储蓄率,高的储蓄投资转化率,有利于经济增长。但高的储蓄率,低的储蓄投资转化率,则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在目前,我国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低下,且改善时间较长的前提下,降低储蓄率,扩大需求是短期内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能的一个理性选择。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博  
众多研究表明收入分配格局会影响国民储蓄率,由于部门边际储蓄倾向的不同,企业和政府部门相对于居民部门在总体分配格局中占比的上升会提高国民储蓄率,造成事实上的"国富民穷"。本文利用1978~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由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所引发的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收入分配格局受制于巨大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制度约束下,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能够很好的解释国民储蓄率的变化,而政府储蓄行为的变化对近期国民储蓄率上升具有重要的解释力。本文的估计结果对替代性宏观收入分配格局变量的选取、估计方法的选择及样本区间的选择都是稳健的,由市场化改革引致的宏观收...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杨天宇  贺婷  
本文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反事实实验方法对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我们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以模拟中国的储蓄率变动,然后运用反事实实验分别检验了1992~2007年期间人口增长率、资本回报率、折旧率、政府支出在GDP中的份额、TFP增长率对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TFP增长率的变化是解释中国储蓄率变动趋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中国面临与美国一样高的资本初始存量和相同的TFP增长率,则中国在此期间与美国储蓄率的差异将会大大低于中美储蓄率的实际差异。所以,中美之间的储蓄率差异可能并不需要由中国的各种独特性因素来解释。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徐诺金  
储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必须有高储蓄率的支撑。本文通过对工业化进程中有关国家储蓄率的时序数据和结构变动的比较研究,发现储蓄率的提高是经济阶段演进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增长过程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国的高储蓄率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高储蓄率为我国加快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大好条件。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连光  
2000年以来,中国的总储蓄率、总储备率出现了显著的、快速的双增长。本文通过总储蓄率、总储备率二者在不同国家群体条件下的考察,运用比较静态的方法,揭示了总储蓄率、总储备率的正向线性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结合部分资本分类配置国家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储蓄率的异常升高、储备率相应地升高的现象,推断出内外储蓄一致调整的规律。从模型表示的趋势来看,在资本分类配置国家这个群体里,从198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现实资本投资"倾向前列的国家,并非是"货币资本投资"类型国家。中国较高的外汇储备率,是与很高的储蓄率相适应的。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高宏  
本文以1991—2014年全球范围内的91个经济体为样本,研究了人口结构变化对储蓄率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人口结构变化方面,造成我国高储蓄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预期寿命的提高带来的"未雨绸缪"的储蓄动机抵消甚至超过了老龄人口负担上升的负效应。未来,随着人口结构比较优势的衰减,人口红利进一步消退,中国需要运用有效的政策组合,以应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继军  马野青  
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与人口流动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经济内外部失衡的成因。一方面,人口抚育负担的持续下行,助长了国内的高储蓄,考虑到个体的储蓄重心要滞后于投资需求,结果呈现结构性的国民储蓄大于国内投资;另一方面是人口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实现了劳动力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提高了劳动者收入,但囿于人口流动背景下风险因素的增加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滞后,预防性储蓄凸显。消费不足、储蓄过度必然对外部市场形成压力,贸易收支呈现结构性顺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冯彦明  李翠  
中国居民的高储蓄率早已引起各界的关注。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影响居民储蓄率的常规变量的回归分析得出结论: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是造成中国居民高储蓄率的根本原因。因此,应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加大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加大二次分配中居民福利的占比、降低基尼系数,启动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尹志超  路晓蒙  
本文利用2002—201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从企业产权视角研究了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本文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储蓄率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非国有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迅速是公司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非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的融资约束,也使公司的储蓄率显著增加。此外,本文发现,受融资约束影响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率也明显较高,这和公司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一致。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企业的高储蓄率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新华  曹永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海燕  
本文介绍了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研究的进展。这包括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差距、人口结构变化、预防性储蓄动机等因素的关系,同时综述了储蓄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陈卫东  梁婧  
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但是关于储蓄率的高低,市场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在厘清储蓄概念的基础上,从宏观储蓄率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储蓄变化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利用索洛模型测算了最优储蓄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储蓄率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储蓄率变化对资本形成、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近些年随着经济、产业、人口等结构的转变,中国储蓄率开始不断降低,已接近最优储蓄率水平,2016年以来甚至还略低于最优储蓄率水平。参照国际经验,预计未来储蓄率还将低于最优储蓄率水平,未来需关注储蓄过快降低的风险。最后给出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