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2)
2023(8776)
2022(7230)
2021(6667)
2020(5619)
2019(13059)
2018(12631)
2017(24276)
2016(12615)
2015(14379)
2014(14220)
2013(14382)
2012(13534)
2011(12604)
2010(12633)
2009(12067)
2008(11605)
2007(10128)
2006(9105)
2005(8508)
作者
(36530)
(30839)
(30623)
(29357)
(19819)
(14481)
(13773)
(11976)
(11651)
(10872)
(10711)
(10063)
(10046)
(9818)
(9719)
(9579)
(9086)
(8849)
(8783)
(8032)
(7808)
(7457)
(7340)
(7122)
(7016)
(6982)
(6592)
(6259)
(6130)
(6052)
学科
(85434)
经济(85381)
管理(35212)
方法(34300)
(31971)
数学(31878)
数学方法(31529)
(24754)
企业(24754)
中国(20597)
地方(17464)
(15024)
(14021)
(13219)
贸易(13210)
业经(13086)
(13038)
(12866)
地方经济(12796)
(10860)
(10679)
金融(10679)
农业(10577)
环境(10555)
(9811)
银行(9806)
(9524)
(8951)
(8908)
(8714)
机构
大学(197206)
学院(193871)
(103857)
经济(102472)
管理(73768)
研究(73616)
理学(63744)
理学院(63059)
管理学(61984)
管理学院(61611)
中国(57387)
(43374)
(41182)
科学(39277)
(36333)
经济学(35480)
财经(35152)
研究所(32927)
(32276)
经济学院(31779)
中心(31437)
北京(26799)
财经大学(26326)
(26260)
(26014)
(25761)
业大(23450)
(23103)
师范(22943)
科学院(22413)
基金
项目(125857)
科学(101818)
基金(97306)
研究(90788)
(84646)
国家(84103)
科学基金(72584)
社会(64378)
社会科(61394)
社会科学(61383)
基金项目(49401)
自然(44462)
(44384)
自然科(43522)
自然科学(43515)
自然科学基金(42783)
资助(41857)
教育(40982)
(38118)
编号(32533)
(30118)
国家社会(29137)
重点(28380)
(28049)
中国(26889)
教育部(26709)
成果(26401)
(25528)
人文(25398)
大学(24263)
期刊
(113611)
经济(113611)
研究(64806)
中国(35345)
(31910)
管理(29498)
科学(26622)
学报(26156)
(23461)
经济研究(21190)
大学(20876)
学学(19877)
财经(19370)
(18938)
金融(18938)
(16946)
技术(16928)
农业(16209)
问题(15114)
(14248)
统计(14155)
世界(13555)
业经(13339)
国际(13020)
技术经济(12667)
教育(12602)
(12052)
决策(11131)
(9546)
经济问题(9301)
共检索到2980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郑东雅  皮建才  
1998-2007年对中国来说是比较特殊的阶段,连续数年经济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现有文献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特别是资本)的贡献,而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少。通过考察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本文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从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带来的。从理论研究来看,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加快投资增长、降低消费占比以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经验研究来看,仅考虑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根据校准的参数进行模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路径和中国的实际路径平均拟合度为75%。这意味着1998-2007年中国存在资本偏向型经济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郑东雅  皮建才  
1998-2007年对中国来说是比较特殊的阶段,连续数年经济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现有文献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要素(特别是资本)的贡献,而技术进步的贡献较少。通过考察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本文认为这个阶段的经济增长是由资本从轻工业转移到重工业带来的。从理论研究来看,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会加快投资增长、降低消费占比以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从经验研究来看,仅考虑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根据校准的参数进行模拟的人均产出增长率路径和中国的实际路径平均拟合度为7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文雯  
城镇偏向的规模性收入分配和资本偏向的功能性收入分配是中国分配制度的两个突出特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从上述两个特征入手,实证分析了城镇偏向和资本偏向的分配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城镇偏向的规模性收入分配对中国经济增长没有确切的作用方向,但是从各区域来看,城镇偏向的规模性收入分配可以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资本偏向的功能性收入分配无论是对全国还是对区域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其影响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陶庆梅  
本文阐述了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运用面板数据中单因子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各省的经济增长与工业粉尘污染之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作了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观察期间,中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工业粉尘排放之间的关系并不呈标准的EKC形式,工业粉尘的排放随着经济增长呈波动性地增加。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作了展望,并针对环境污染提出了对策。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刘贯春  司登奎  刘芳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银行和生产性企业的两部门增长模型,本文系统考察人力资本偏向金融部门如何影响实体经济增长,并利用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2003-2015年地级市数据及201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理论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在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之间的配置结构对实体经济增长存在两种效应,依次为资本"挤入"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进而导致人力资本配置情况与实体经济增长率之间呈现倒"U"形关系。随后,计量结果为上述理论推断提供了系列经验证据,且机制检验证实人力资本配置到金融部门有助于促进信贷规模扩张。特别地,反事实框架的测算结果显示,人力资本有效配置将提升实体经济增长率约0.45%,而且贡献率随经济发展更加凸显。本文结论表明,应理性看待人力资本向金融部门的不断聚集,不以简单线性关系进行判断,要综合权衡资本"挤入"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的相对重要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郭娟娟  李平  
使用1996-2013年SITC—3分位的跨国数据,测算29个国家的出口技术复杂度,运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算技术进步方向,将两者分别量化纳入分析框架,得到以下结论:在基准回归中,控制出口技术复杂度与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交互项作用后,出口技术复杂度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分区域估计结果显示,出口技术复杂度引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具有国别差异性,发达国家出口技术复杂度通过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发展中国家,其中适宜性技术进步理论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要依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烨丹  范云芳  
文章对我国是否属于出口偏向型经济增长及该增长模式能否引起国民福利下降进行研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测度技术进步方向并用以测度偏向型经济增长方向,结果发现,我国经济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出口偏向型增长,而引进资本等因素已使技术进步逐步朝偏向资本过渡。运用拉斯帕尔氏公式测算后发现,过去的大多年份我国贸易条件指数低于100,表明技术偏向于劳动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事实上降低了国民福利,虽然用人均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度量的福利总体水平在上升,近十几年该指标下降幅度趋于平缓,但采用引进碳排放等因素计算的综合福利绩效指标却持续降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沈春苗  董梅生  陈东  
该文把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偏向纳入三部门均衡的动态分析框架,证明了政府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当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处于上升通道时,政府增加对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短期内会抑制经济增长,长期内却会促进经济增长。该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模型结论进行SYS-GMM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和中部地区,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和经济增长呈"U型"特征,在东部地区呈"倒U型"特征。说明当前继续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将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利,而对东部地区不利;如果东部地区希望通过增加高级基础设施投资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一般性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以上结论既为"林毅夫命题"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解洪涛  周少甫  
文章采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计量经济模型,检验了1998年1月-2007年12月的上证A股指数月度收益与6个主要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股指收益与工业增加值正相关,与CPI以及长期利率负相关。但与货币供应量、出口额、投资等变量相关性不明显。根据估计得到的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预测,进一步显示了CPI对股市的影响关系。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时磊  田艳芳  
收入不平等已成世界性趋势和难题,严重的收入不平等引发的政策转向正在撕裂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收入不平等也不断加剧。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要义,为探究收入不平等对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提出收入不平等负向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结构偏向"机制:一个国家(地区)收入分布不平等,可能导致社会阶层、部门分裂,不同阶层、部门为了公共支出合意结构而竞争,迫使政府削减必要的但不被关注的支出,而这可能降低社会治理能力,进而危害长期经济增长。本文基于跨国数据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初始程度显著降低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榕芳   詹新宇  
协同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本文结合增长目标管理,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压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基于2003—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差异是引发该非线性关系的主要原因。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压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提升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为更加全面理解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研究结论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照侠  龚敏  
在存在财政支出偏向的视角下考察收入不平等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建立数理模型,从理论上说明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建立面板计量模型进行经验研究,检验理论模型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当政府存在财政支出偏向时,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正向效应;其二,财政支出增加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但不利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过高是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治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要求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减少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增加公共福利性支出,扭转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城市偏向政策。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慧卿  郝枫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推导要素份额决定方程,在统一框架下考察要素价格、技术偏向及经济增长等多层级因素的影响,借助统计分解方法揭示我国要素份额变动的主导力量,并剖析其时间变化与空间差异。研究发现:面板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十分稳健,要素比价上升导致劳动份额下降,这是由我国替代弹性小于1决定的;无论全国还是各省区,要素价格始终是要素份额变动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对劳动份额影响为负,但其退居次要因素、且存在区域分化;技术偏向影响持续提高,成为重要的辅助因素。为改善我国要素分配结构,政策调控应以推进要素市场深化改革为根本抓手,并注重区分主导因素的时空差异。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舒元  徐现祥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能够刻画我国的经济增长吗 ?如果能 ,那么哪类经济增长理论能比较好地刻画我国的经济增长呢 ?围绕这些问题 ,本文从实证和理论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在实证上 ,本文采用Jones( 1 995)实证检验新增长理论的方法 ,针对各类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特征 ,实证分析了 1 952— 1 998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的典型事实 ,结果发现这些典型事实明显地拒绝了新古典增长理论和R&D类型增长理论 ,相对而言 ,比较支持AK类型增长理论。另外 ,我们还发现以综合要素生产率测量的技术进步 ,不是我国1 952—1 998年间经济增长的引擎。在理论上 ,本文从“边干边学”的角度 ,把“探索适合我国国...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建  侯勇志  
文章以我国23个省份1998-2007年工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和能源约束下的前沿生产模型分析了我国工业增长模式及转型机制,结果表明:(1)省级人均产出的增长差异导致区域工业产出水平差距扩大,并使省级人均产出分布函数由1998年的单峰分布演进为2007年的双峰分布。相比于1998年,省级人均产出变异系数由0.3356上升至0.3487,技术效率变异系数由0.2961下降至0.2862。(2)13个省份技术进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最大,9个省份要素投入深化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最大。(3)资本投入和能源消耗显著促进了产出增长,而二氧化硫排放显著阻碍了产出增长。资本投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均显著阻碍了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