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37)
- 2023(4486)
- 2022(3676)
- 2021(3685)
- 2020(2981)
- 2019(6964)
- 2018(6561)
- 2017(12053)
- 2016(6326)
- 2015(7500)
- 2014(7258)
- 2013(7387)
- 2012(7161)
- 2011(6505)
- 2010(6239)
- 2009(5821)
- 2008(5811)
- 2007(4931)
- 2006(4338)
- 2005(4008)
- 学科
- 济(30511)
- 经济(30485)
- 方法(14212)
- 中国(12900)
- 管理(12893)
- 数学(12231)
- 数学方法(12179)
- 业(11688)
- 企(9065)
- 企业(9065)
- 贸(8774)
- 贸易(8768)
- 易(8669)
- 农(6874)
- 业经(5579)
- 关系(5549)
- 和(5436)
- 制(5333)
- 学(5223)
- 财(5154)
- 出(5134)
- 教育(4884)
- 银(4747)
- 银行(4739)
- 行(4704)
- 发(4523)
- 融(4519)
- 金融(4517)
- 产业(4405)
- 环境(4387)
- 机构
- 大学(96763)
- 学院(92723)
- 济(48710)
- 经济(48144)
- 研究(38831)
- 管理(31730)
- 中国(30745)
- 理学(27074)
- 理学院(26688)
- 管理学(26426)
- 管理学院(26227)
- 京(21526)
- 科学(20452)
- 财(20106)
- 所(19080)
- 经济学(17546)
- 研究所(17485)
- 财经(16485)
- 中心(15944)
- 经济学院(15766)
- 经(15380)
- 北京(14445)
- 范(13572)
- 师范(13511)
- 院(13488)
- 财经大学(12524)
- 科学院(12381)
- 农(11782)
- 社会(11560)
- 研究中心(11407)
- 基金
- 项目(60392)
- 科学(48662)
- 基金(46711)
- 研究(46214)
- 家(41015)
- 国家(40686)
- 科学基金(34012)
- 社会(32953)
- 社会科(31270)
- 社会科学(31266)
- 基金项目(23475)
- 教育(20694)
- 资助(19608)
- 自然(19054)
- 自然科(18656)
- 自然科学(18650)
- 省(18455)
- 自然科学基金(18384)
- 划(17369)
- 编号(16903)
- 中国(16836)
- 部(15624)
- 国家社会(15310)
- 成果(15148)
- 重点(13966)
- 教育部(13848)
- 发(13384)
- 人文(12760)
- 社科(12414)
- 大学(12391)
共检索到1465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来新夏
中国的藏书文化与人文主义精神来新夏(摘自《书与人》1997年第4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之一,就是虽历经沧桑、迭遭劫难,却绵绵流传至今的文献典籍。而历代相沿不绝的藏书活动是文献典籍得以流传的坚强支柱之一。中国的藏书活动中有深厚的文化内...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刘静
神话是人类最早的文学样式,中外神话虽然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以及流传体制上有许多差异,但在表现人文主义精神和情怀这个基本点上却具有通感性和同质性。中外神话都经历了由"人本"向"神本"的蜕变和由"神本"到"人本"的复归,都在现代文明中变异着自己的存在方式,延续着它人文主义的情怀和独有的艺术魅力。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程章灿
中国传统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天堂及神仙世界藏书的故事,例如宛委石匮、玉山册府、嫏嬛福地等。这些故事虽然出于虚构,却代表了中国人对于美好世界和藏书理想的想象。这些文学想象进而转化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历代皇室贵族与有力士绅,都着力将文学的虚构或想象在人间世界落实,模仿小说中的描写建筑藏书楼,或为其命名。明清时代,藏书风气弥漫于江南士林,催生了许多藏书家和藏书楼,也促进了分享的风气。近现代以来,许多热爱读书和藏书的个人,努力将个人书房建设为理想藏书之所,以实现个人的藏书理想。与此同时,各种公立图书馆进一步面向社会,加大开放共享尺度,助推社会实现藏书天堂的理想。博尔赫斯“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一语,可能受到中国文化中这一藏书传统的影响。
关键词:
天堂 藏书楼 图书馆 藏书理想 理想藏书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裴航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钢琴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期,中国作曲家运用手中的音符忠实地记录了自己对这段历史和社会的认知,对真、善、美的理解,发挥自身创造力鼓舞劳苦大众在逆境中坚持真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最充分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弘扬了民族文化。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钢琴创作 人文主义精神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盛曙丽
中学生的藏书(摘自《新华文摘》1996年9期)盛曙丽我们读中学的孩子们在看什么书,又“藏”着一些什么书?我们的孩子他们在和谁对话?是席绢,还是金庸?是曹雪芹,还是德莱塞?是文化精品,还是地摊杂货?他们与书做了怎样的“朋友”?是“拿来主义”,还是“照盘...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张鑫洁
集藏书家与刻书家于一身的曾国藩,其藏书偏好与刻书理念之间,有着莫大的关联。曾国藩藏书喜初印本,包括清代官刻初印本、清代大藏书家私刻初印本及套装书的初印单行本等。正是基于对初印本的热衷,以初印本为校刻底本是曾国藩刻书的首要原则。初印本颇为符合曾国藩“方肥清匀”的刻书审美,亦影响着金陵书局的刻书版式。而曾国藩的读书偏好亦是金陵书局选择刊刻书目的关键因素。作为金陵书局一把手的曾国藩,无论是在刻书版式的要求上,还是在刊刻书目的安排上,都对金陵书局有着直接的影响。金陵书局之所以颇有盛名,与曾国藩的藏刻书理念息息相关。
关键词:
曾国藩 藏书 刻书 初印本 金陵书局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柳和城
清末外交官姚文栋,以撰述地理著作著称于世。他还是一位藏书家,书楼名曰昌明文社书库。一姚史栋(1852~1929),字东木,号志梁、子梁,早年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1881年作为清政府驻日公使黎庶昌随员赴日本。1885年回国省亲,并参加乡试,中举人,后复东返。在日本的六年中,姚勤于考察研究,著有大量论述中国北方边界问题和日本、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钱嘉燕
图书馆的藏书搬迁包括前期准备、搬迁过程、后期整理三个阶段。文章就这三个阶段的工作与藏书组织之间的关系作一些探讨,目的是使图书馆藏书结构更趋合理,利用更加充分。
[期刊] 国家图书馆学刊
[作者]
卢厚杰
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商是我国私家藏书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藏书家群体,但受材料所限,目前学界未能开展充分的学术研究。笔者利用地缘优势,借助地方文献查阅和田野走访,全面揭示出当时晋商的藏书活动及文化贡献。明清民国时期,晋商藏书家的收藏、整理、著述、刊刻、捐书等活动,对传统古籍的保存传播、乡邦文献的搜集编印、三晋学术文化发展以及近代山西新式图书馆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晋商藏书家"藏以致用"的价值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晋商"儒贾兼通"商业特质的塑造和三晋近代新文化的流播。
关键词:
明清民国 晋商 藏书活动 文化贡献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张芳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电视、网络、手机等不断涌现,进入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传统的纸本书籍相比,影视图像具有直观生动、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等优势。而且,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加剧了荧屏、网络的泛滥,使纸本阅读时间愈来愈少,读书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怀疑现代社会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光亚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精神科学 趣味 审美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朱光亚
伽达默尔将趣味作为人文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并借助其追求艺术经验里的真理问题,这是与西方哲学的传统分不开的。实际上,趣味概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问题缘自于其精神科学的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趣味概念考察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在精神科学的意义上,休谟将趣味看作人性的延伸,包含情感和理智,情感使趣味具有了创造意义,在理智的指引下成为一种认识能力。然而,休谟的趣味理论面临着无穷倒退和循环论的指责,趣味的标准问题最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康德将趣味的标准问题诉诸于共通感,在伽达默尔看来,共通感是教化普遍本质的表达,而趣味是建基于共通感之上的先验的审美判断。相对于休谟而言,康德虽然解决了趣味的标准问题,却用无限提升的主观性压抑了客观性,使趣味失去了认识论意义。
关键词:
人文主义 精神科学 趣味 审美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技术或硬件配置不是神话,它们的本相只是工具。几年之间就快速繁殖到“乱花迷人眼”地步的远程教育理论,终于破除了飞扬跋扈的技术崇拜,重新担负起自己对“人”的责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