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90)
2023(6690)
2022(5447)
2021(5037)
2020(4066)
2019(9354)
2018(8980)
2017(16709)
2016(8532)
2015(10037)
2014(9839)
2013(10105)
2012(9913)
2011(9514)
2010(9373)
2009(8850)
2008(8483)
2007(7351)
2006(6878)
2005(6470)
作者
(25888)
(21809)
(21801)
(21012)
(14165)
(10332)
(9754)
(8483)
(8412)
(7919)
(7545)
(7182)
(7178)
(7055)
(6978)
(6778)
(6394)
(6339)
(6076)
(5665)
(5540)
(5191)
(5147)
(5047)
(5030)
(5002)
(4569)
(4375)
(4266)
(4241)
学科
(67636)
经济(67593)
方法(21131)
管理(20799)
数学(19525)
数学方法(19477)
地方(17244)
中国(17069)
(16541)
地方经济(12683)
(11553)
贸易(11544)
(11341)
(11211)
(11129)
企业(11129)
(10776)
业经(10126)
环境(9323)
(8280)
(8182)
金融(8181)
(7959)
(7869)
关系(7758)
农业(7716)
(7386)
银行(7383)
经济学(7337)
(7289)
机构
大学(140711)
学院(138029)
(80051)
经济(79044)
研究(59370)
管理(48277)
中国(45884)
理学(40794)
理学院(40270)
管理学(39887)
管理学院(39612)
(31835)
科学(31271)
(30273)
(29766)
经济学(28066)
研究所(27026)
财经(25716)
经济学院(25093)
中心(24425)
(23600)
(20845)
北京(20302)
科学院(19381)
财经大学(19120)
(19065)
(18362)
(17313)
师范(17228)
社会(17160)
基金
项目(87267)
科学(69961)
基金(67324)
研究(63868)
(59151)
国家(58796)
科学基金(49360)
社会(46228)
社会科(44100)
社会科学(44092)
基金项目(34303)
(28763)
自然(28508)
资助(28316)
自然科(27764)
自然科学(27754)
自然科学基金(27272)
教育(27085)
(25555)
编号(22000)
中国(21639)
国家社会(21610)
(21301)
(21112)
重点(20104)
(18674)
教育部(18615)
经济(18527)
发展(18064)
成果(17978)
期刊
(93200)
经济(93200)
研究(50459)
中国(27014)
(22200)
科学(19589)
管理(19441)
学报(18384)
(17476)
经济研究(17238)
财经(14574)
大学(14410)
(13963)
金融(13963)
学学(13786)
(12893)
问题(12726)
(12444)
农业(12136)
世界(11907)
国际(11546)
技术(10708)
业经(10422)
技术经济(8980)
统计(8011)
经济问题(7761)
(7484)
资源(7353)
教育(7239)
(6507)
共检索到2223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善信,李武武  
中国的脐部:淮海经济区何去何从中国矿业大学张善信李武武一、中国柔软的“脐部”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国有一个长期被忽视而现在有望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脐部”区域———它就是苏、鲁、豫、皖四省之交的淮海地区,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黄淮海地区”。众所周知,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姗姗  朱传耿  李志江  
以淮海经济区12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采用锡尔系数分析方法对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的省际边缘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定量测度,发现省际差异对淮海经济区经济发展差异的影响大于省内差异和市内差异的影响,是构成淮海经济区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宋洁  徐建斌  刘佳  仇方道  
PM_(2.5)对区域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淮海经济区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的重要支撑部分,剖析其PM_(2.5)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开展区域空气污染的联防有着重要意义。首先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对研究区PM_(2.5)浓度特征进行分析,其次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淮海经济区PM_(2.5)时空特征,最后基于淮海经济区PM_(2.5)空间自相关特征,进一步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PM_(2.5)浓度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淮海经济区逐日PM_(2.5)浓度值呈现出周期性的脉冲型起伏变化规律,整体呈现出冬秋季高、春夏低的"U"型趋势。逐日PM_(2.5)浓度振荡周期短周期为2~3 d,长周期为6~7 d。(2)淮海经济区PM_(2.5)浓度的空间局部相关性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全年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北的菏泽市和西南的徐州市,冷点区则主要集中在沿海区域。(3)淮海经济区PM_(2.5)浓度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平均气温、平均降水、平均风速、林地比例和路网密度等因素,不同因素对PM_(2.5)浓度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哲睿  甄峰  王文文  李兆中  
利用交通客运班次、物流货运、企业股东联系及百度搜索指数4类互联网数据,通过计算城市两两之间的关联强度及城市节点的流要素集散能力,对淮海经济区的网络格局进行了研究并提出政策建议。分析结果表明:1.基于综合流要素的城市关联网络在淮海经济区的东部已经初步形成,而区域西部的城市之间联系较为薄弱,未成体系。2.淮海经济区单极化发展态势明显而徐州作为唯一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有限。3.区域东部形成了空间范围基本与徐州都市圈一致的经济协作区,区域的南部与北部则缺乏经济协作区。最终,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提出了强化区域交通协同、放大徐州龙头作用、培育区域新增长极的3个建议。本研究为信息化背景下的区域空间结构测度与重构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翟仁祥  沈正平  马晓冬  
文章首先构建用来测度淮海经济区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接着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淮海经济区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进行计算,求出各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得分;然后通过聚类分析将17个样本城市的竞争力划分为强、较强、较弱、弱4类并相应地做出评价。其主要结论为:(1)大多数城市的竞争力得分值偏低;(2)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力得分有较大差距,徐州城市竞争力得分最高,排名前5位的徐州、临沂、枣庄、济宁、泰安与其后诸城市差距甚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洪涛  侯德伟  
在城市投资创业硬环境大致相当的基础上,投资创业软环境的好坏已经成为决定投资创业取向的关键所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地测度城市投资创业软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文章以淮海经济区八个地级市为样本,通过向投资创业者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取得投资创业软环境满意度的资料,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八个城市的软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以期为改善淮海经济区投资创业软环境提供一些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善信  
城市化是所有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实现小康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论证了建立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现实意义,分析了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困难的经济学原因在于资本积累、分配和使用的属地化和城乡户籍行政隔离制度,提出了加速淮海经济区城市化进程的若干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浩  黄贤金  杨俊  林柄全  
在全球化与地方化的背景下,高速流动的经济和信息促使城市网络成为区域组织模式和空间结构的重要动因。文章构建了基于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和信息联系强度的三种城市网络模型,从网络密度、特征向量中心度、核心—边缘结构、凝聚子群等角度,探究了2000—2015年淮海经济区经济和信息联系的城市网络结构。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的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信息联系强度等网络密度分别以34.09%、30.35%和46.02%的年增长率迅速提升;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为徐州市、连云港市、淮安市和宿迁市,次核心城市为盐城市、泰安市和枣庄市,无论是经济联系绝对强度、经济联系相对强度,还是信息联系强度,徐州均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中心城市;淮海经济区内"小组团"现象明显,存在4个地方性城市子群,分别是徐蚌组团、东部沿海组团、鲁南组团和西部协作组团。最后,提出推进淮海经济区城市网络结构优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浩  邓琳  
文章对淮海经济区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现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并选择适合于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发展的模式,为淮海经济区提供合作发展的目标与路径、合作发展的内容,希望能为淮海经济区旅游合作的发展作出有益的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振波  朱传耿  徐建刚  
淮海经济区是我国典型的省际边界区域。运用Barro回归方程结合重力模型对淮海经济区1995年到2005年间的边界效应进行了定量测定,得出苏鲁豫皖4省边界效应存在着一体化边界和疏远型边界2种类型,一体化边界包括苏鲁边界、苏皖边界、豫皖边界;疏远型边界包括鲁豫边界、鲁皖边界和苏豫边界。淮海经济区边界效应产生的机制包括边界的"切变效应"、自然与历史基础、中部崛起政策的提出。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其林  
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新陆桥的东部,在联合乘桥发展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一是逢改革开放之天时,二是挟区位优势之地利,三是备区域联合之人和。淮海经济区应抓住机遇,借桥超常规前进,用桥跳跃式发展,其对策是,一是审时度势,运筹双向开放的总体战略;二是纵合横联,组织东进西出的大合唱;三是扬长避短,上演联合开放的连续剧;四是虚实并举,同奏共建陆桥的交响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涂宝军  郭莉  丁三青  杨自立  
在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共轭"视角分析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共轭理论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解释,建立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模型,探讨职业教育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共轭关系,揭示其共轭机理,并基于共轭理论对淮海经济区4个典型城市进行实证研究。形成基于职业教育与城市共轭发展的政策建议是要重视职业教育和经济协同发展的共轭状态及其变化;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适当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效提升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保胜  
本文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分析了其经济技术特征、空间分布及地区间协调发展情况,发现淮海经济区各地市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在各自省份中符合核心-边缘区理论,接合区内部各地市之间经济技术水平呈现出绝对发散和相对收敛,而且接合区核心区域的几个城市呈现"低低"水平邻接的空间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薛丽萍  欧向军  曾晨  乔沙沙  
基于空间作用强度、方向与范围的三维视角,运用经济联系强度的引力模式、城市流强度及断裂点理论等方法,对淮海经济区主要城市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20个地级市在空间作用强度、作用方向、作用范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徐州无疑是淮海经济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和辐射中心。在作用强度上,徐州的经济联系强度和城市流强度稳居第一位,成为该区的首要经济发展核心;在作用方向上,该区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均表现为明显的中心城市指向性和相邻地域指向性;在作用范围上,主要城市的空间作用范围不一,空间层次明显,徐州成为该区辐射中心,且呈圈层状对其他城市进行辐射。对于空间作用处于不同层次的城市,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加以分类引导,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加强经济区内城市联系,全面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淮海经济区的全面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