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3.246.65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69)
2023(16010)
2022(13391)
2021(12483)
2020(10490)
2019(24671)
2018(23900)
2017(45103)
2016(23667)
2015(26779)
2014(26576)
2013(26603)
2012(24619)
2011(22297)
2010(22113)
2009(20651)
2008(20085)
2007(17600)
2006(15425)
2005(13922)
作者
(67103)
(56597)
(56312)
(53873)
(35939)
(27120)
(25707)
(22063)
(21474)
(20005)
(19487)
(18888)
(17833)
(17801)
(17706)
(17508)
(16647)
(16591)
(16227)
(16178)
(13970)
(13689)
(13636)
(13085)
(12886)
(12773)
(12297)
(12088)
(11351)
(11116)
学科
(121349)
经济(121236)
管理(64098)
(63620)
方法(49885)
(48159)
企业(48159)
数学(44760)
数学方法(44250)
(33898)
中国(31100)
(28197)
地方(25300)
业经(24123)
农业(23865)
(21531)
(21028)
贸易(21016)
(20437)
(18789)
(16004)
金融(16001)
(15812)
银行(15783)
环境(15668)
(15410)
(15238)
财务(15187)
财务管理(15152)
(15129)
机构
大学(345711)
学院(344013)
(158699)
经济(155906)
管理(131827)
研究(121239)
理学(113734)
理学院(112491)
管理学(110600)
管理学院(109947)
中国(92924)
(72005)
(70403)
科学(69789)
(60002)
财经(56125)
中心(55361)
(54625)
研究所(54335)
(51102)
经济学(51031)
(49779)
业大(47582)
经济学院(45871)
北京(45541)
(44199)
师范(43809)
(43236)
农业(42332)
财经大学(41597)
基金
项目(228437)
科学(181560)
基金(169537)
研究(167431)
(147188)
国家(146005)
科学基金(125693)
社会(110826)
社会科(105184)
社会科学(105159)
基金项目(88553)
(86238)
自然(78703)
自然科(76920)
自然科学(76896)
教育(76494)
自然科学基金(75551)
(72774)
资助(69801)
编号(65890)
成果(53536)
(52115)
重点(51666)
(50217)
国家社会(47656)
(46945)
课题(45319)
教育部(45295)
创新(44026)
科研(43916)
期刊
(174896)
经济(174896)
研究(104465)
中国(65330)
(55100)
(51228)
学报(50691)
科学(48486)
管理(48386)
大学(39581)
学学(37349)
农业(34909)
(30858)
金融(30858)
技术(30798)
教育(30501)
经济研究(29768)
财经(28510)
业经(26207)
(24644)
问题(23080)
(20319)
统计(19314)
技术经济(18805)
(18598)
世界(18360)
国际(17570)
(16719)
(16163)
决策(15358)
共检索到516092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全红  张建华  
本文利用世界银行公布的我国城乡家计调查加总数据,通过Son(2003)提出的四要素贫困分解方法,在城乡统一的框架下实证分析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乡收入增长、收入分配的变化以及乡—城人口流动在我国总体贫困变动中的作用,并特别考虑了不同贫困线和贫困指数对于实证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除了城乡收入增长外,乡—城人口流动是减少贫困的主要动力;不平等程度的提高会降低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但乡—城人口流动在1990年代后期的减贫贡献趋于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不平等和城乡收入非均衡增长的负面效果。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沈扬扬  
本文通过计算并分解2001~2010年中国农村贫困指数发现,一改以往下降趋势,各项贫困指数均呈现有升有降的变动态势;H指数和I指数是影响总体贫困状况的主要因素,且以H指数最为主要;经济增长对缓解贫困具有正向作用,收入差距不利于减贫。具体来说,贫困标准越高,经济增长惠贫效果越好;FGT指数α值越大,经济增长惠贫效果越弱。这些差异说明,经济发展更多地惠及较富裕的贫困人口,较穷的贫困人口很难直接从经济增长中获益。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攸频  田菁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以1981年~2004年贫困发生率、基尼系数和农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指标,从时序维度考察贫困人口的变动与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3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长期协整性;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农村人均纯收入和基尼系数能够预测贫困发生率的变化,反之不能成立;误差修正模型显示,贫困发生率对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弹性系数为正,对基尼系数的弹性系数为负,且前者大于后者。由此认为,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提高是促进贫困减少的影响因素,收入不平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减少,经济增长对贫困减少的积极效应大于收入不平等对贫困减少的消极效应。因此,在目前...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沈扬扬  
利用国家统计局(NBS)数据,本文测度了1980—2010年间中国农村贫困变动趋势以及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利用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数据,本文估算了1988—2002年间收入增长与不平等对从事不同经济活动类型农户贫困状况的影响。研究发现:以绝对贫困度量,农村贫困指数不断降低;以相对贫困标准度量,贫困指数有所提升;外出打工是目前农户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相比之下,务农农户贫困状况始终最为严重,增加组内成员收入,缩小组内差距对减少务农农户及农村贫困的意义重大;弹性计算结果显示,尽管收入增长是导致贫困下降的主要原因,但降低组内不平等程度对缓解贫困具有重要作用;四个组别当中,对务农...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农  骆许蓓  
文章利用中国8个省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城市和农村在1989~2004年间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和减贫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水平在这一期间有了引人注目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贫困率。沿海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上升最快,其次为沿海城市地区。在这个时期,收入的不平等也在扩大,尤其是在城市地区,抵消了一部分由增长带来的减贫成果。通过对收入决定因素的分解,作者发现,收入水平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教育回报率的上升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龙翠红  吴福象  洪银兴  
本文对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政治—经济理论模型作了大幅度的改进,并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提出了初始收入不平等与后续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不确定关系的假说。在此基础上,文章分别使用中国21个省区的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收入分配不平等进行了结构分解,测度了农村不平等、城市不平等以及城乡之间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农村不平等在解释人均产出增长时比城市不平等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农村不平等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城市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第三,城乡之间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万广华  张茵  
本文运用两组家计调查数据,采用夏普里(Shaley)分解法实证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收入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变化在我国贫困变动中的作用,并特别考虑了不同贫困线、贫困指标及等价规模对实证结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90年代前半期农村减贫的成功主要归因于收入的增长和不平等的下降。在90年代后半期,农村和城市都经历了不平等的快速上升和收入的缓慢增长。因此,这段时间减贫的速度下降,甚至贫困有所增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胡兵  赖景生  胡宝娣  
基于是否有利于穷人,结合收入分配状况和贫困水平的变化来审视中国经济增长,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政策含义。本文在建立农村居民收入Lorenz曲线的基础上,利用贫困指示增长曲线的实证分析揭示,1985~2003年间中国的经济增长不是有利于穷人的增长,农村穷人在经济增长中的获益少于富人;对农村贫困变动的测度和分解表明,经济增长使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但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收入不平等加剧部分地抵消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成效。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刘国余  
收入分配不平等一直是宏观经济领域重大的研究课题之一。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关收入分配的研究主要围绕着Kuznets的倒"U"假说展开,讨论倒"U"关系的存在性问题。Kuznets之后较早的一些研究结论倾向于认为倒"U"假说是存在的,但之后的一些研究则得到了与Kuznets相反,甚至与"U"型完全不同的其他形态的结论。本文重点梳理了有关收入分配随经济增长呈现倒"U"、正"U"以及"过山车"等变动形态的经典外文研究文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生龙  
收入不平等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但由于所采用的方法不同,学者之间的分歧很大,至今还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本文在代际交叠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政策变量因子,通过数理模型的推导证明收入分配不平等同经济增长负相关。然后通过66个国家跨国横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分析方法证实了这一结论。此外,通过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笔者发现,在过去的25年时间里,贫富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并没有出现新古典理论所说的收敛情形,反而扩大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于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减少是在经济增长和收入差别变动二元背景下实现的。考虑城市常住流动人口情况,结合城市内部二元结构的背景状况,研究发现:不论是城市户籍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中国的经济增长在城市总体上是亲贫的;经济增长的惠及程度并不均匀,城市贫困人口在1995—2007年间生活状况改善要落后于经济增长,2007年后才实现严格的亲贫增长;经济增长和收入差别变动共同影响了中国城市贫困的变动轨迹,2007年前城市减贫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效应,2007年以后再分配效应日渐显著。据此研究结论得到的政策启示是: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实现城市减贫的基本要求,调整再分配政策以及完善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是应对城市贫困的重要手段。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钞小静  任保平  惠康  
本文从有效需求角度入手,探究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之间的关系,并运用中国1978-2005年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劳动力、投资、教育以及收入分配不平等和有效需求交互影响之间的长期关系和短期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不平等、有效需求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有效需求机制阻碍了经济增长,且在短期内效果也非常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龙翠红  洪银兴  
使用2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收入分配总体不平等进行分解,实证检验农村不平等、城市不平等以及城乡间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不平等程度越高,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越大;城市不平等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影响;城乡间不平等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农村不平等、城乡间不平等与城市不平等相比,前两者在解释人均产出增长时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章曦  叶阿忠  
本文在考虑经济均衡和政策均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基于世代交替模型的两阶段模型,研究了收入不平等和经济增长之间以及它们和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短期:(1)随着社会平均劳动水平增长率的提高,国民收入增长率提高。(2)当再分配系数增加的时候,国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即再分配程度和经济增长率负相关。(3)收入差距越小,国民收入增长率越高。利用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建立SVAR模型,分析长、短期经济变量间相互影响,理论模型的结论基本得到了证实。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楠  
文章在国外劳动力极化的发展背景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就业极化和工资极化的发展趋势进行梳理,并探讨了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方向和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呈现出"N"型"极化升级"趋势,工资结构呈现出两端上升、中间塌陷的"U"型极化特点。从劳动力极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来看,高技能劳动力就业比重增加、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与技能互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以农民工为主要代表的低技能劳动力支撑了我国低成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但其难以给经济增长带来持久动力,最终产生阻碍作用。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