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32)
2023(11955)
2022(10407)
2021(10060)
2020(8290)
2019(19487)
2018(19178)
2017(36700)
2016(19777)
2015(22352)
2014(22068)
2013(21961)
2012(20063)
2011(18292)
2010(17910)
2009(16296)
2008(15634)
2007(13106)
2006(11422)
2005(9936)
作者
(56044)
(46625)
(46101)
(44104)
(29667)
(22244)
(20944)
(18436)
(17732)
(16314)
(15968)
(15799)
(14641)
(14639)
(14437)
(14197)
(13851)
(13621)
(13251)
(13058)
(11498)
(11377)
(10984)
(10472)
(10321)
(10286)
(10215)
(10033)
(9258)
(9085)
学科
(81440)
经济(81357)
管理(54433)
(49214)
(39848)
企业(39848)
方法(38302)
数学(33738)
数学方法(33420)
中国(23252)
(20994)
(18074)
(17364)
业经(16768)
环境(16512)
(16411)
贸易(16403)
(15994)
地方(15977)
农业(13957)
(13694)
(12852)
(12116)
理论(11942)
技术(11679)
(11379)
银行(11346)
(11041)
金融(11039)
(10891)
机构
大学(281696)
学院(277592)
(115506)
经济(113235)
管理(111865)
研究(97892)
理学(97846)
理学院(96707)
管理学(95170)
管理学院(94687)
中国(72233)
(61116)
科学(60853)
(48686)
(48331)
研究所(44744)
中心(42910)
(42248)
业大(41118)
财经(40386)
北京(39172)
(37568)
师范(37289)
(37048)
(36698)
(35953)
经济学(35165)
农业(33064)
经济学院(31814)
师范大学(30795)
基金
项目(198363)
科学(156890)
基金(146369)
研究(144721)
(128141)
国家(127179)
科学基金(109065)
社会(92390)
社会科(87658)
社会科学(87635)
基金项目(78600)
(73965)
自然(71008)
自然科(69317)
自然科学(69301)
自然科学基金(68049)
教育(64989)
(63676)
资助(59975)
编号(57418)
成果(45951)
(44624)
重点(44232)
(42206)
(40763)
课题(39114)
国家社会(38588)
教育部(38257)
创新(38083)
科研(37790)
期刊
(120951)
经济(120951)
研究(82514)
中国(48092)
学报(43660)
科学(41803)
管理(39246)
(37698)
(33405)
大学(32815)
学学(30804)
教育(28061)
农业(27341)
技术(21910)
(20166)
金融(20166)
经济研究(19865)
财经(18933)
业经(18321)
(16137)
问题(16056)
图书(14929)
(14781)
资源(14383)
科技(13895)
理论(13488)
技术经济(13129)
(13119)
世界(12645)
现代(12449)
共检索到392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鲁春霞  成升魁  郑度  
生态空间占用是由生态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 ,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文评估了中国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 ,中国人均占用生态空间为 1 84 8hm2 ,中国实际人均生物承载力为 0 65hm2 ,有 1 1 98hm2 的生态空间赤字。这一结果大致可以反映我国的自然资产利用状况 ,说明我国目前的人均生态空间占用已超出实际可利用的生物承载能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建兴  王青  孙鹏  顾晓薇  李广军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耗高、水耗大、三废产量大,属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之一。本文通过考察有色金属行业的生态足迹及其构成和变化,分析了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状况。研究表明:①有色金属行业生态足迹近年来总体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能源消费间接占用地在总生态足迹中占主导地位;②分品种看,铝在有色金属行业生态足迹所占份额最大,达到53%,其次为铅锌、铜,占行业的比重分别为15%、12%,铝、铅、锌和铜这4种金属生态足迹为有色金属行业的80%,是决定该行业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矿种,也是对行业产生环境压力、冲击和影响的主要来源;③有色金属行业近年来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不仅其大小高于工业部门和三大产业部门的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宋旭光  
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new non-monetary method which can be used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easurement.The paper focus on the recent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 research field,analyzes its methodology carefully and gives some improve suggestions on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凌志  
能源生态足迹(EEF)反映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生态占用,是定量评价能源消费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指标。基于最终需求视角,利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并分析中国1992~2007年经济系统的能源生态足迹值,结果显示:1992~2007年,中国最终需求能源生态足迹总量持续增长,第二产业能源生态足迹占据绝对比重,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特征总体表现为消费与投资驱动型向出口与投资驱动型转变。进一步地,结构分解分析显示:能源强度对能源生态足迹的抑制作用较为显著,最终需求规模的扩张是拉动能源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动力。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朱文龙  徐晨旭  舒帮荣  丁自立  
城市开发边界是抑制城市蔓延,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现已经成为城市规划的研究关注热点,从城市开发边界的起源到我国的引入与实践都有大量的研究。为了丰富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研究,同时探索出一个合理可行的划定方法,本文以徐州市区为研究区域,进行生态适宜性、生态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分析,通过生态空间可占用性评价模型,对徐州市区的城市开发边界进行划定,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期望能够对其他类似城市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  张镱锂  
生态空间占用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一种方法。它根据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产性空间进行估算。并与给定区域实际生物承载力进行比较 ,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的第三极 ,有其独特的生物资源和和自然景观。本文以青海省为例 ,评估了青海省自然资产利用的生态空间占用状况。计算结果表明 ,青海省的人均占用世界平均产量的生态空间为 1 8hm2 ,青海省的实际人均生物承载力相当于世界平均生产空间 4 5hm2 ,即有 2 7hm2 的生态盈余。说明在现有消费水平下 ,青海省的自然资产利用程度尚在其实际生物...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一平  陈国阶  
生态系统安全的概念应该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其安全的目标在于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持续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在这一意义上,生态安全就是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系统安全是新兴的生态系统管理学概念,是新的环境管理和生态系统管理目标。利用生态占用分析方法,对西昌市整个生态系统的生态盈亏和生态系统安全进行评估,得出西昌市目前人均生态赤字0.6hm2和生态安全受到挑战的结论。并进行了生态占用的敏感性分析:能源资源消耗降低10%,人均生态赤字降低5.32%;产量因子提高10%,人均生态赤字降低14.01%;能源消耗减低10%,同时产量因子提高10%,人均生态空间赤字减少降低19.33%。指出了能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陆汝成  黄贤金  
通过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时空特征分析,得知1999-2007年中国违法占用耕地均值的空间布局总体较为离散,局部地区表现出集聚态势;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1999-2007年间中国各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违法占用耕地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的正自相关关系,表现出了某些省域违法占用耕地的相似性在空间上趋于集聚现象,1999-2007年中国违法占用耕地的省域空间集聚近似呈现"N"字型波动变化的态势。中国违法占用耕地省域之间正的空间效应正在增强,中国省域违法占用耕地存在地理空间的邻近效应。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邱东  席玮  
作为可持续发展测度的指标之一,生态占用模型衡量了支持既定人口现有资源消费水平所必须的土地面积。投入产出分析的引入,弥补了生态占用模型在区分中间投入和最终使用、反映产业间联系结构、识别环境影响发生的真实位置等方面的不足。本文讨论了投入产出生态占用模型与传统生态占用模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模型内组分生成的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后,应用中国2002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估算了国内最终使用、出口、进口各项在土地占用和能源占用中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是土地占用的净进口国和能源占用的净出口国,但进出口影响很小。土地占用中,第一产业占用最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以间接占用为主。能源占用中,第二产业占...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丁任重  刘攀  
本文采用生态占用和承栽力的计算方法,对1978至2007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进行了时间序列的动态研究,并且注重各年份截面数据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生态占用不断上升,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小幅波动下滑;从省际角度看,各省区生态占用和承载力变化差异较大;除西藏外,大部分省级区域在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显示它们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珉  胡鞍钢  
基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推进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持续深化,提出并重新界定绿色生态空间的概念,进一步从经济学供需角度,将绿色生态空间划分为3个二级指标:生态空间国土密度、生态空间人口密度、生态空间经济密度,并依据二级指标将全国各省区绿色生态空间大小进行排序(不含香港、澳门),运用灰色相似关联度分析、Q型层次聚类分析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性分析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各省绿色生态空间供需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生态空间人口密度(相对生态空间经济密度)与国土密度变化规律更相似,绿色生态空间和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建立在以资源环境为基础的科学分类标准之上的,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尔琪  张红旗  
本文综合中国目前的国土区划和生态工程,提取包括水源涵养区、土壤保持区、防风固沙带、洪水调蓄区、河岸防护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等6类国家核心生态空间,划定维护国土安全的生态红线。结果表明,中国核心生态空间面积为339.77万km2,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核心生态空间内的土地利用构成以林地、草地和湿地为主,耕地和城乡工矿建设用地等比重较低。1980-2008年近30年间,发挥重要生态功能的用地呈减少趋势,而以生产、生活功能为主的用地呈增加态势,区域生态调节、防护和屏障功能削弱。因此,核心生态空间内应严格控制耕地、建设用地的增长,采取有效措施使其"零增长"乃至"负增长",强调生态红线内林地、草地和湿地...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江曼琦   田伟腾  
基于多期土地遥感影像,探讨了中国城市生态空间的演进特征与优化方向。研究发现,中国城市生态空间总量不断减少,但减少速度逐渐放缓;减少的生态空间主要流向耕地,其次流向建设用地;生态空间内部转移以林草互转为主;生态空间结构以单类型、林地为主,宏观上的区域、规模差异较小,但复合亚类各有特色;生态压力以E级压力型为主,高压力型的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部地区和大中等城市,近十年生态压力得到缓解。建议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从根本上消除生态空间被入侵的压力;积极发展林草产业,提升绿色空间质量;积极推动城市生态系统修复工程,扩大城市蓝绿空间的供给;注重保护并发挥耕地的生态环境安全维护功能,拓宽生态服务能力供应渠道;特色化、差异化生态治理,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琳  严金明  
采用退耦研究方法,探讨了近年来中国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退耦关系,并归纳其空间分异特点,进而对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8-2005年中国及其多数省份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已呈现相对于经济增长、城镇化发展以及总人口增长的退耦过程。在空间上,耕地占用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城镇化水平增长的退耦程度呈现中部大于西部,西部略大于东部的特征;相对于总人口增长的退耦程度则呈现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的特征。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最严格耕地保护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已逐渐显现,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人口增长驱动下的耕地占用压力已有所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燕鹏  
经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是利用世界资源的主要形式 ,并应用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模型 ,详细计算了我国进出口产品中完全占用 (或完全消耗 )耕地资源的数量。首次提出了我国存在着资源国际贸易逆差 ,揭示了我国资源国际贸易的内在机制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资源与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属性 ,即中国国际贸易的顺差是依靠资源国际贸易的逆差 ,依靠牺牲紧缺资源而换取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