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60)
2023(7181)
2022(5894)
2021(5713)
2020(4710)
2019(10900)
2018(10484)
2017(18911)
2016(10060)
2015(11284)
2014(10802)
2013(11083)
2012(10402)
2011(9893)
2010(9656)
2009(9050)
2008(8767)
2007(7583)
2006(6939)
2005(6503)
作者
(30926)
(25936)
(25813)
(24738)
(16436)
(12532)
(11423)
(10119)
(10084)
(9226)
(9014)
(8717)
(8510)
(8463)
(8440)
(8114)
(7687)
(7563)
(7532)
(7232)
(6526)
(6525)
(6351)
(6033)
(5896)
(5887)
(5794)
(5484)
(5328)
(5325)
学科
(46081)
经济(46022)
(25238)
管理(24308)
方法(19220)
(18676)
数学(17478)
数学方法(17338)
中国(15819)
(14330)
企业(14330)
农业(13523)
环境(11519)
(11337)
(10548)
贸易(10542)
(10399)
(9011)
收入(8493)
业经(8467)
(8007)
(7524)
(7263)
金融(7262)
(7179)
银行(7154)
(7024)
(6877)
地方(6837)
(6713)
机构
大学(151789)
学院(147680)
(70551)
经济(69560)
研究(64641)
管理(51753)
中国(49701)
理学(44487)
理学院(43908)
管理学(43070)
管理学院(42834)
科学(39169)
(34246)
(33734)
(31556)
研究所(31131)
(29249)
中心(27577)
农业(24722)
(23652)
业大(23598)
经济学(23571)
财经(23549)
北京(22679)
(21866)
经济学院(21209)
科学院(20942)
(20514)
(19467)
师范(19204)
基金
项目(103491)
科学(81948)
基金(79017)
(72379)
研究(71917)
国家(71882)
科学基金(59217)
社会(48604)
社会科(46036)
社会科学(46026)
基金项目(40354)
自然(37806)
自然科(36821)
自然科学(36806)
自然科学基金(36198)
(35641)
资助(33148)
(32675)
教育(31057)
编号(25019)
重点(24630)
(24492)
(23459)
中国(23187)
国家社会(22530)
(20998)
成果(20565)
教育部(20366)
科研(20216)
创新(19872)
期刊
(76999)
经济(76999)
研究(46396)
中国(32188)
(29518)
学报(28684)
科学(26866)
大学(21423)
农业(20591)
学学(20339)
(19855)
管理(19381)
(13456)
金融(13456)
经济研究(13201)
财经(11937)
教育(11935)
(11608)
世界(10775)
问题(10484)
(10473)
(10453)
业经(10342)
国际(9879)
技术(9787)
资源(8815)
(7927)
统计(7644)
业大(7303)
技术经济(7148)
共检索到227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周  
生态扶贫具有拓展就业范围和增加收入来源、提升资源利用结构和改善社区发展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和增加国民福祉等多重效应。我国生态扶贫在增加贫困农牧民的收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升农牧民生态保护意识、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地区乡村治理水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消除绝对贫困历史使命的完成,我国生态扶贫跃迁到生态富民。这就要求:思想认知要由推崇独享意识拓展到普及共享意识;经济行为要由自营方式优化拓展到共营方式创新;政策设计要由自生能力维护拓展到共生能力培育;制度安排要由独赢权利保护拓展到共赢机会创造。在生态富民的政策设计上,要加强生态保育,改善乡村环境;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产业兴旺;健全生态保护补偿体系,创新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培育生态文化,实现自洽、互洽和共洽耦合;强化人力资本投资,促进生态创新;强化生态管理,保障生态安全。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课题组  杜斌  
山西省是脱贫攻坚重点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按照人民银行总行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相关工作要求,加强银政企联动协调,灵活创新金融精准扶贫模式,推动全省贫困人口从2010年末的435.56万人减少至2015年末的230.8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18.70%下降至2015年末的9.60%。但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集中等问题成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继承  
生态扶贫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经历萌芽、探索、成熟三个演进阶段,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扶贫制度体系,在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对贫困的终结,相对贫困的伊始,中国反贫困事业进入后扶贫时代。论文从理论层面分析生态建设与贫困治理的内在联系,从实践层面剖析生态扶贫的创新性探索,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为中国生态扶贫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继承  
生态扶贫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经历萌芽、探索、成熟三个演进阶段,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扶贫制度体系,在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对贫困的终结,相对贫困的伊始,中国反贫困事业进入后扶贫时代。论文从理论层面分析生态建设与贫困治理的内在联系,从实践层面剖析生态扶贫的创新性探索,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为中国生态扶贫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世继  
地处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市,总面积9万多平方公里。在这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30多个民族聚居、433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所辖的12个旗县区中10个是贫困旗县区,其中8个是国家贫困旗县区。贫困人口166.1万人,占全市农牧业总人口的50%。为改...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振颐  
我国存在许多生态资源丰富的国家级贫困地区,如何有效利用富足的生态资源实施农业产业化扶贫,对于该地区的反贫困意义重大。在分析了生态扶贫与农业产业化扶贫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得出了生态资源富足区生态建设与农业产业化耦合扶贫的理论,并构建了耦合模型,最后通过模型分析提出了分阶段、有重点的扶贫才能取得扶贫最佳效果的观点。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朱丽燕  
生态移民是实现扶贫开发与保护生态环境双赢的必然选择。宁夏西海固地区是我国六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长期面临着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宁夏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态移民,既能缓解贫困,又能保护生态环境,更是关系到宁夏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长远目标的实现。为此,必须明确此次移民的战略布署,制定有力的保障措施,打好这场扶贫和生态的攻坚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彭城瑞  赵玲  
2020年底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相对贫困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生态补偿脱贫作为实施脱贫“五个一批”工程之一,在精准脱贫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基于三江源地区的实地调研,通过FGT指数对受访地草原生态补偿以及岗位补偿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生态补偿政策有明显的减贫效果,草原生态补偿更有助于减少相对贫困的广度,而岗位补偿有助于减少贫困的深度和强度,且两种政策对不同地区的补偿能力不同。政府应扩大对受偿区的生态补偿的资金投入,针对特定人群采取不同的补偿政策,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探索多元化的减贫方式,进一步发挥生态补偿减贫效果。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仇晓璐  陈绍志  赵荣  李秋娟  
为进一步提升林业扶贫效果,从生态建设绩效、经济发展绩效和社会公共服务绩效3个维度构建林业定点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的贵州省独山县、荔波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胜县和罗城县4个贫困县2011~2017年的林业扶贫绩效进行了评估分析。评估结果发现:4个贫困县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精准帮扶下,林业扶贫绩效得到显著提升;荔波县与龙胜县的林业扶贫绩效水平较高,独山县绩效提升最快,而罗城县不管是绩效水平还是增长幅度都处于较低水平;4县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林业扶贫绩效仍需进一步提升。针对评估结果以及贫困县林业定点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牛唯芳  杨建飞  
文章总结了小额信贷扶贫在国际上的实践经验,并基于山西省H县的调研数据,将Tobit模型与多元回归模型结合起来,对小额贷款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小额贷款对借款户的年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同时,借款方的家庭劳动力数量、固定资产、贷款频次将显著影响农户小额贷款的数额。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慧  叶尔肯·吾扎提  
西部地区是我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与东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同时,随着全国贫困人口绝对规模的减少,贫困人口的分布进一步向西部地区集中,生态环境在诸多致贫因素中越来越突出。文章从西部贫困地区与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空间分布的关联性以及地区贫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深入解析了西部地区贫困和生态环境互为因果的耦合机理;分析了当前西部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生态环境、资金、人力资本、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严峻挑战;提出了生态扶贫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即: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致富...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杨小广  
成都市以获批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集体林权改革试点为契机,高度重视集体林权改革工作。文章介绍了成都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做法。在实践与探索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进一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政策扶持、强化服务,实现产权明晰、生态保护、林业发展、林农致富的有机统一。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周以杰  
生态富民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立足生态和富民两个维度,构建包含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居民收入、居民文化、居民教育、居民医疗、居民就业创业七个二级指标的生态富民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未含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地区)的生态富民水平,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指数分析生态富民水平动态演进和空间关联特征。研究发现:从生态富民水平变化趋势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整体较低但呈快速上升态势,其中2013—2018年增速较慢,2019—2022年增速不断加快,生态、富民两个维度的得分均在不断提升;在地区层面,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生态富民水平均呈稳步上升态势,但地区间差距较大。其中,东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高于全国以及中西部地区水平,中西部地区生态富民综合得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和省份间差距看,在全国层面,我国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不断减弱,省份间差距逐渐拉大;在地区层面,东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扩大,中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减弱,省份间差距不断缩小,西部地区生态富民水平极化现象始终比较严重,省份间差距变化不明显。从空间关联看,我国各省份生态富民水平空间关联特征显著,东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高”的H-H类型,中部省份多数属于生态富民水平或空间关联性“单低”的L-H或H-L类型,西部省份大多属于生态富民水平和空间关联性“双低”的L-L类型,且大多数省份空间关联类型比较稳定。因此,应打通绿色转化通道,助力生态富民水平提升;打造模块化生态富民模式,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提高生态富民空间关联水平,夯实区域生态存量。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魏健军  
河北省平泉县立足山区农业大县实际,大力发展经济林,构建起富民增绿的"生态银行"。2016年共安排财政资金620万元,对新栽果树集中连片1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300—350元苗木及栽植补助,对山杏改接面积集中连片30亩以上、或其他树种改接面积10亩以上、成活率达到90%的,给予每亩200—300元改接补助,并给予示范园区及果树专业村适当财政补贴支持经济林合作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琛  顾雪莲  刘艳梅  
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贫困人口集中,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是恢复生态和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文章以贵州省省级示范点之一的湄潭县永兴镇作为研究案例,将"生态"和"脱贫"作为双重目标,分析该镇在生态移民过程中的实施策略和经验,并从迁出地生态修复、稳定安置移民、安置区可持续发展三方面总结其生态移民模式,以期为贵州及全国其他城镇的生态移民提供借鉴。最后从优势产业发展、民族文化适应性、移民内生动力、移民稳定转型等方面提出更进一步的思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