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75)
2023(8617)
2022(7234)
2021(6908)
2020(5870)
2019(14047)
2018(13701)
2017(26958)
2016(13839)
2015(16309)
2014(15946)
2013(16054)
2012(14704)
2011(13478)
2010(13416)
2009(12502)
2008(12175)
2007(10291)
2006(8911)
2005(7963)
作者
(38064)
(31815)
(31698)
(30271)
(20368)
(15216)
(14430)
(12413)
(12132)
(11256)
(10921)
(10778)
(10239)
(10029)
(9921)
(9880)
(9497)
(9184)
(9158)
(8802)
(7945)
(7737)
(7634)
(7256)
(7188)
(7057)
(6946)
(6624)
(6380)
(6094)
学科
(71746)
经济(71685)
方法(40697)
数学(37630)
管理(37513)
(37365)
数学方法(37113)
(28728)
企业(28728)
(23600)
贸易(23589)
(22963)
中国(19141)
(16805)
(16705)
业经(12009)
农业(11132)
(10396)
(10252)
地方(9990)
收入(9746)
(9696)
金融(9695)
关系(9373)
(9370)
银行(9369)
理论(9223)
(9127)
(8999)
技术(8556)
机构
大学(208475)
学院(206462)
(102949)
经济(101599)
管理(82526)
理学(72493)
理学院(71850)
管理学(70688)
管理学院(70331)
研究(68823)
中国(54073)
(43395)
(42724)
科学(36421)
财经(35855)
经济学(34588)
(33040)
(32610)
经济学院(31480)
中心(30193)
研究所(29637)
北京(27467)
财经大学(27017)
(26658)
(26569)
业大(25831)
(24800)
(23793)
师范(23617)
商学(23266)
基金
项目(138366)
科学(111477)
基金(106045)
研究(101572)
(91481)
国家(90875)
科学基金(79170)
社会(69409)
社会科(66335)
社会科学(66321)
基金项目(54142)
自然(49265)
(49248)
自然科(48284)
自然科学(48276)
自然科学基金(47468)
教育(47381)
资助(46143)
(42203)
编号(38551)
(33195)
重点(30827)
国家社会(30819)
成果(30726)
教育部(29645)
(29043)
(28818)
中国(28320)
人文(28284)
大学(27320)
期刊
(100329)
经济(100329)
研究(62734)
中国(34682)
(30911)
管理(30296)
科学(26670)
学报(26062)
(22869)
大学(21541)
学学(20390)
经济研究(20003)
(18862)
财经(18404)
(18323)
金融(18323)
技术(18321)
教育(16832)
国际(16181)
农业(16157)
(15833)
问题(14653)
业经(14556)
统计(14070)
世界(12785)
(12276)
技术经济(11544)
决策(11216)
商业(10525)
(9964)
共检索到2966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子联  朱江丽  
中国的收入分配极有可能通过劳动要素、物质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促发了贸易模式的形成。以此为基础,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数据对收入分配不平等与净出口的关系进行了机理分析和实证检验后,得出结论:第一,收入分配不平等总量上促进了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及持续扩大;第二,收入分配不平等所带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出口产品的生产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第三,收入分配不平等通过资本积累对贸易模式产生的影响具有"结构效应",其所带来的物质资本积累有力地促进了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但其带来的人力资本的减少则不利于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欣  崔日明  
本文使用SITC(Ⅱ)四位数数据考察了中国1987年至2012年间对外贸易模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表明:2012年与1987年相比,中国总体对外贸易模式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动态性是中国对外贸易模式的主要特征。并且,其它(非农)初级产品对外贸易模式的动态性最强,大宗农产品、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模式的动态性次之,高价值农产品对外贸易模式动态性最弱。这意味着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不具有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特征,动态和演进的对外贸易模式理论更适合解释和指导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姚鹏  孙久文  
贸易开放能塑造一个国家的內部经济地理么?目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开放的空间效应的实证研究还很有限。本文试图利用中国2010年324个地级行政单元(市、州、盟)和直辖市数据来回答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收入的影响,文章引入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引入人力资本、人均资本投入、政府扶持等控制变量,研究发现:贸易开放、人力资本不仅能够提高本区域收入水平,同时也能相应提高相邻区域的收入水平;相反,人均资本投入和政府扶持只能提高本区域人均收入水平,对相邻区域会产生负的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伟力  
文章基于协整的VAR模型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我国地区收入不平等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研究发现:(1)地区收入不平等、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增长对于关注参数而言是弱外生变量;(2)贸易自由化在长期内减缓了我国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但在短期内却导致了我国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的上升;(3)经济增长长期内趋于提高了我国地区收入不平等程度,但短期的影响方向不确定;(4)地区收入不平等是一个随机游走过程,不是一个含有结构突变的趋势平稳过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立勇  胡睿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无条件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贸易开放对不同群体工资收入的动态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贸易开放显著提高了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这一影响呈先增大后变小的动态趋势。贸易开放对不同群体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动态异质性,贸易开放早期对高工资群体的影响显著强于低工资群体,扩大了工资差距;而随着开放程度提高,这种现象趋于缓和且出现倒U型特征,即贸易开放对中等工资群体的影响最强,对工资差距起到一定调节作用。这种异质性影响可以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机制来解释。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建斌  姚林香  
理论上,贸易开放能够对居民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作用于居民的再分配偏好。结合使用城市数据与微观数据,实证考察贸易开放对中国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度对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渠道机制分析发现,贸易开放主要通过影响居民所面临的外部风险而作用于其再分配偏好。因此,为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与完成反贫困的任务,政府需要构筑一套社会安全网以缓解贸易开放对居民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建斌  姚林香  
理论上,贸易开放能够对居民所面临的外部风险和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从而作用于居民的再分配偏好。结合使用城市数据与微观数据,实证考察贸易开放对中国居民再分配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度对居民的再分配偏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的渠道机制分析发现,贸易开放主要通过影响居民所面临的外部风险而作用于其再分配偏好。因此,为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与完成反贫困的任务,政府需要构筑一套社会安全网以缓解贸易开放对居民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翠萍  史丹  
库兹涅兹曲线显示,1960~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存在"N"形曲线关系,贸易开放对中国人均碳排放存在正向影响,贸易开放程度每提高1%,人均碳排放量增加0.3%。投入产出模型揭示,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27.1亿吨,占当年碳排放总量的39.76%。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出口碳排放最高,占出口碳排放21.2%。依次为化学工业(10.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9.8%)、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8.68%)、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7.53%)。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黄顺武  陈杰  
中国加工贸易呈现出典型的"三角贸易"(TTP)模式的特点,该模式是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首要原因。在构建一个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关于贸易成本影响中国加工贸易模式的两个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出口距离和进口距离的增加均会减少中国加工出口贸易额;与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相比,中国对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加工出口贸易对出口距离的变化更敏感,而对进口距离的变化相对更不敏感。基于OLS和HT方法的实证研究结果支持了这样的假定。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朱钟棣  张秋菊  
在传统的贸易模式下,我国经济和贸易的快速增长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引起“三高一低”,即原材料的高强度消耗、高度污染、对国外市场的高依赖及低附加值,我国需要“三低一高”的新贸易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图表和数据说明了旧贸易模式的危害及在旧贸易模式下我国处于不利地位,我国需要转变原有的贸易模式,并总结了将旧贸易模式转变为新贸易模式的途径。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杜军  鄢波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剧,我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港口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运输通道、国际物流链上的关键节点、全球运输网络体系的重要枢纽,在国际贸易物流和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为更好地为中国与东盟港口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证据支持,可基于东盟主要国家2007—2014年面板数据,综合利用引力模型的贸易效应测度和分解两步法,分别从水产品总体和分类产品两个维度测算港口基础设施贸易效应,进而分析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东盟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对双边水产品总体贸易的促进作用显著,加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马凌远  
本文利用2003~2006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我国外向与内向FDI存量与进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外向FDI与进出口均存在互补关系,因此外向FDI具有贸易创造效应,其中又以出口创造效应为甚,从而使我国的外向FDI具有"净出口"效应;而内向FDI与进出口的关系都不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学君  田曦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4年间的货物贸易和外交访问数据,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定量研究外交访问对出口的创造效应。主要结论如下:控制多重固定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外交访问对贸易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整体上外交访问对出口贸易无显著影响,但国家总理主导的外交访问具有显著的贸易促进作用,并且影响程度与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相关;在使用微观产品数据和考虑外交访问影响的持续时间后发现,国家总理主导的访问对出口在中短期内具有显著和持续的影响,而国家主席主导的访问对出口在中长期具有显著和持续的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梁碧波  
本文根据新古典贸易模型中的贸易所得的理论定义,对测算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的基本方法及其理论基础进行了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进出口额的现值与贸易所得的估算值之间的格兰杰逻辑关系,对中国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进行了测算。本文的测算结果表明,中国源于比较优势的贸易所得的最大估算值约为GDP的5%。从比较的角度考察,这一结论的政策含义是,主要依赖劳动力资源或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比较优势的贸易模式已不具备可持续发展性,建立基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对外贸易战略应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选择。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学君  田曦  
本文利用中国2002-2014年间的货物贸易和外交访问数据,基于扩展的引力模型,定量研究外交访问对出口的创造效应。主要结论如下:控制多重固定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外交访问对贸易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整体上外交访问对出口贸易无显著影响,但国家总理主导的外交访问具有显著的贸易促进作用,并且影响程度与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相关;在使用微观产品数据和考虑外交访问影响的持续时间后发现,国家总理主导的访问对出口在中短期内具有显著和持续的影响,而国家主席主导的访问对出口在中长期具有显著和持续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