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25)
2023(9585)
2022(7708)
2021(7416)
2020(6048)
2019(14018)
2018(14025)
2017(26727)
2016(14092)
2015(16438)
2014(16237)
2013(15561)
2012(13856)
2011(12578)
2010(12648)
2009(11720)
2008(11431)
2007(9846)
2006(8786)
2005(8142)
作者
(38884)
(32417)
(32331)
(30781)
(20793)
(15379)
(14555)
(12532)
(12427)
(11343)
(11102)
(10970)
(10423)
(10353)
(10121)
(10031)
(9708)
(9301)
(9197)
(8994)
(8140)
(7963)
(7781)
(7429)
(7406)
(7204)
(7104)
(6944)
(6401)
(6400)
学科
(65215)
经济(65145)
(35218)
管理(35097)
方法(29752)
数学(27288)
(27055)
企业(27055)
数学方法(26777)
中国(21753)
(18016)
(13668)
贸易(13657)
(13412)
业经(13377)
农业(11545)
(11449)
(11086)
(10644)
(9883)
银行(9875)
(9679)
地方(9643)
(9567)
(9541)
金融(9540)
理论(9058)
环境(8359)
(8333)
(8254)
机构
大学(202350)
学院(199939)
(91999)
经济(90548)
管理(76199)
研究(72611)
理学(65817)
理学院(65123)
管理学(63730)
管理学院(63388)
中国(56405)
(43707)
科学(41383)
(38868)
(35606)
研究所(32605)
中心(31925)
财经(31563)
经济学(30345)
(29658)
(29113)
北京(28310)
(27348)
经济学院(27297)
业大(26437)
(26265)
师范(26053)
(25933)
财经大学(23696)
农业(22970)
基金
项目(134829)
科学(107940)
基金(101360)
研究(99089)
(89525)
国家(88521)
科学基金(75623)
社会(66105)
社会科(62831)
社会科学(62815)
基金项目(51763)
(48844)
自然(47076)
自然科(46098)
自然科学(46088)
教育(45990)
自然科学基金(45294)
资助(42642)
(42224)
编号(38488)
成果(31542)
(31300)
重点(30797)
(29237)
国家社会(29185)
(27850)
中国(27463)
教育部(27320)
课题(26928)
创新(26244)
期刊
(97209)
经济(97209)
研究(62406)
中国(40848)
管理(29830)
科学(29282)
学报(28990)
(28242)
(27920)
大学(23260)
教育(22308)
学学(21683)
农业(19732)
技术(18332)
(17924)
金融(17924)
经济研究(17777)
财经(16023)
业经(14200)
(14021)
问题(13052)
世界(12539)
(12358)
(12094)
统计(11749)
国际(11524)
(10449)
技术经济(10340)
决策(9304)
(8921)
共检索到299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中国家庭化迁居寓于世界人口流动浪潮中,具有与国外家庭迁移相似的共同性,还体现出因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结构性因素而带来的特殊性。文章分析了文化与制度因素对家庭化迁居产生的交互作用,认为传统的文化伦理使农村家庭倾向于举家迁徙,但是在制度方面,土地制度安排使农村家庭呈现分离迁居的趋势,户籍管理制度降低了家庭在城市定居的可能性。与西方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家庭迁移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西方家庭在家庭迁居的决策周期、决策过程、迁居方向、迁居方式与时序上均有差异。最后,本文将家庭化迁居的模式总结为,在宏观层面是"累积因果关系"断裂的模式;在微观层面,农村家庭呈现在文化与制度的中介效应下的多元阶段式迁居模式。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盛亦男  
家庭化迁居已成为我国未来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文章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分析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的现状,对家庭化迁居的概念、类型进行重新界定。按照家庭迁居程度的差异,将流动家庭划分为已完成迁居和未完成迁居的家庭。数据分析表明,家庭的经济水平、家庭户规模和结构等因素,使家庭在迁居方式与进程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家庭分批迁居的过程中,不同批次迁居的成员呈现出家庭内成员身份、人力资本存量、迁居时间间隔等方面的选择性特征。文章认为对人口流动家庭化迁居现象应采取"支持"型的政策导向,并为建立流动家庭管理服务体系提出政策意见,即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覆盖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类型的流动家庭服务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亭亭   朱宇   林李月   柯文前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家庭化流动模式的变迁对于认识中国人口迁移流动演变规律和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2012年和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和多层多项Logit回归模型,对中国人口家庭化流动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流动人口的平均家庭规模正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已经并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家庭化流动模式变迁呈现出延续性,表现为半家庭化流动的下降和完整家庭化流动的上升。(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家庭化流动的过程也更为复杂,流动人口家庭团聚需要更多的流动批次才能实现;家庭规模越大、家庭化流动程度越完整,所需流动批次越多。(3)模型结果表明,家庭化流动受到流动人口特征和流入城市特征的共同影响。流动人口个体及家庭特征、流动特征等一直是影响家庭化流动的重要因素;城市特征层面,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时间推移而发生了从不显著向正向显著的重要转变;此外,完整家庭化流动一直受到城市住房市场状况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影响,半家庭化流动则主要受到城市等级的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素琼  张广胜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随迁、携配偶随迁会提升城市农民工幸福感,而非家庭化迁移则对城市农民工的幸福程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农民工的这一家庭化迁移历程有利于其真正在城市稳定迁居,实现市民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素琼  张广胜  
本文利用2010—2013年CGSS调查数据从迁移结果角度对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的总体水平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将其家庭化迁移模式分为配偶随迁、子女随迁、父母随迁、配偶子女随迁模式、配偶子女父母随迁模式、配偶父母随迁模式、父母子女随迁模式等七种家庭化迁移模式。研究发现,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趋势进一步明朗,配偶子女随迁模式和配偶随迁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未婚城市农民工父母随迁模式的比例有所上升。城市农民工家庭化迁移模式存在着年龄和地区差异。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结果发现,流入地家庭规模越大、携父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吴开泽   王文秀   董慧玲   崔璨  
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2016)数据,研究乡城流动家庭核心家庭成员的空间分布及其住房的区位和权属情况。研究发现,乡城流动家庭形成了流入地团聚购房型、流入地团聚租房型、城-乡分布型和城-镇分布型等多元化居住模式;人力资本更高、家庭资源更充裕以及需要承担婚房责任的乡城流动家庭更有可能在流入地城市或户籍地城镇购房,流入超大城市以及户籍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的乡城流动家庭更倾向于在户籍地城镇购房;乡城流动家庭在现实约束下通过家庭成员、住房等要素在不同空间的配置实现家庭整体利益优化,在城乡之间形成了进退有据的链式城镇化现象。由此可见,中国的城镇化是多阶段、阶梯式的,需要通过家庭接力的方式逐步实现家庭团聚型的城镇化和市民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郭志刚  
现代的家庭研究日益倾向于应用性研究,力图描述和解释家庭的发展规律、研究它的功能,分析不同家庭模式对于社会生活运行的利弊,并开始试图预测家庭模式的发展趋势。这些研究结果被政府和其它决策部门所重视,成为制定方针政策和计划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比如,如何认识解放以来我国家庭模式的变化,特别是今后是否会出现迅速的家庭模式核心化,或者仍以直系家庭模式为主相对稳定,这个问题对于我国即将到来的严重的人口老化问题将有着特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明芬  
本文基于在杭州务工的543名农民工1995~2008年的追述式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态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近14年中,杭州外来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发生率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夫妻携子女迁移的情形日益增多,人口迁移间距越来越短,入迁居住方式更加城市化。除了个人特征外,以新迁移理论为依据的家庭因素对农民工家庭人口迁移行为有较好的解释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玉洁  唐震  李倩  
在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个人迁移和家庭迁移已经成为两种主要的迁移模式。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外出务工农民的实地问卷调查,对这两种模式转移的农民家庭人口、资源、经济特征和个人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试图揭示两种迁移模式下农民的状态差异。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汪斌  周骥腾  
文章基于转型社会视角,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的现实状况,并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模式仍以供养型为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互惠型将逐渐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禀赋越低、文化观念越传统、健在子女数越多,则更可能身处传统的供养型的代际经济关系之中;家庭网络得分越高,代际关系越紧密,互惠型的可能性更大,游离型的可能性更小;同时,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对子女的向下经济支持,呈现出抚养型或互惠型的关系。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的获得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代际经济资源的双向互惠流动。研究结果对于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前瞻性应对中国家庭养老风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毕可影  曾瑞明  梁瑞敏  
目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正面临着制度性瓶颈和一系列外生因素的冲击,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模式渐趋弱化。但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养老现状来看,传统家庭养老仍是农村主要养老方式之一,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社会化养老也是养老模式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在巩固和发展家庭养老的同时,也要发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方式,在整合中不断发展以家庭作为养老载体并辅助于多种方式的农村养老模式。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郑晔  
从远古到现代,我国家庭经过了几千年的历程,直到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普遍存在的家庭模式仍是宗法制大家族下的个体小家庭。家族制度深深地影响着个体小家庭的消费模式。大家族有祠堂,有族长,有家族公田。家族内部一方面贫富悬殊、阶级分化非常明显;另一方面定族公产有时也用于救济本家族的穷人。我们不探讨大家族制度对个体家庭消费的影响,只就一般个体家庭的消费模式加以简要分析。第一,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家庭消费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传统的中国虽有“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但“农”始终占了绝大多数,并且士、工、商都依附于农而存在。由于工商业及社会分工极不发达,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以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晓  宁昱西  强欢欢  吉倩妘  
文章聚焦于南京主城区从事商业服务业的进城务工人员,立足"个体迁居"视角,以期对这一群体迁居模式的演变过程进行归纳。在把握样本迁居总体概况的基础上,首先确立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其"居住空间融入度"和"居住条件演变度"进行测度;然后,通过构建迁居模式的评估矩阵,对进城务工人员的迁居模式进行类型划分;最后在时空维度下对其迁居模式的演变进行层面解析和诠释。研究发现,尽管在不同时空阶段下样本呈现出的迁居模式演变轨迹不尽相同,但随时间推进,样本的迁居行为模式整体上是向更有利于其"市民化"的方向在演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翠萍  高云飞  
推广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模式有其适用的条件,即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农业政策。因此,家庭农场模式应当是有步骤、有阶段的在中国农村逐步推广,对于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亦需要保持一定的历史耐心。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家庭农场模式,应当立足本地区资源禀赋和优势,推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释放政策红利、加强村级组织对生产经营必要的行政监督、发挥村级经济合作社和专业服务机构的组织优势投入技术力量以及优化农场主自我提升的发展渠道并向职业化方向转化。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彭长生  
农民的迁居选择行为直接影响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和方向。本文通过对安徽省6县1413户农户的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样本农户中,户主的年龄越大,居住地为山区,从事农业为主,在城镇中没有房屋,家庭年收入越高,户主选择中心村居住的比例较高,选择较大城市的比例较小;不同样本特征的户主在选择小城镇居住方面没有明显差异。通过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在平原,参加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在城镇中拥有住房,受教育年限越长的农民,其选择小城镇和较大城市的意愿更强,选择中心村居住的意愿相对更弱;居住地为丘陵和山区,选择较小城镇和中心村的意愿更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房屋办理了房产证的农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