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990)
- 2023(7402)
- 2022(6115)
- 2021(5895)
- 2020(5034)
- 2019(11990)
- 2018(11675)
- 2017(22067)
- 2016(11607)
- 2015(13371)
- 2014(13016)
- 2013(13001)
- 2012(12141)
- 2011(11149)
- 2010(10986)
- 2009(10349)
- 2008(9988)
- 2007(8328)
- 2006(7391)
- 2005(6755)
- 学科
- 济(59609)
- 经济(59572)
- 方法(31470)
- 数学(29081)
- 数学方法(28731)
- 管理(26767)
- 业(25360)
- 贸(21227)
- 贸易(21216)
- 易(20654)
- 企(18908)
- 企业(18908)
- 中国(17127)
- 农(12026)
- 财(10737)
- 学(10669)
- 地方(9762)
- 出(9619)
- 关系(8984)
- 业经(8470)
- 制(8017)
- 融(7949)
- 金融(7949)
- 农业(7927)
- 银(7912)
- 银行(7897)
- 口(7770)
- 出口(7769)
- 出口贸易(7769)
- 行(7696)
- 机构
- 大学(171012)
- 学院(167887)
- 济(84689)
- 经济(83645)
- 研究(65301)
- 管理(61389)
- 理学(53403)
- 理学院(52816)
- 管理学(51717)
- 管理学院(51436)
- 中国(50520)
- 科学(37353)
- 京(36164)
- 财(34680)
- 所(32904)
- 研究所(30287)
- 经济学(28854)
- 财经(28481)
- 中心(27991)
- 经(26345)
- 农(26277)
- 经济学院(26258)
- 院(23731)
- 北京(23388)
- 业大(22832)
- 江(22026)
- 财经大学(21446)
- 农业(20784)
- 范(20300)
- 科学院(20139)
- 基金
- 项目(114751)
- 科学(91679)
- 基金(88239)
- 研究(80326)
- 家(78718)
- 国家(78274)
- 科学基金(65942)
- 社会(54595)
- 社会科(52138)
- 社会科学(52131)
- 基金项目(44977)
- 自然(42300)
- 自然科(41428)
- 自然科学(41421)
- 自然科学基金(40698)
- 省(40137)
- 资助(38233)
- 教育(36553)
- 划(35637)
- 编号(28942)
- 部(27460)
- 重点(26882)
- 中国(25310)
- 发(25049)
- 国家社会(24716)
- 教育部(23718)
- 创(23268)
- 成果(23136)
- 科研(22634)
- 创新(22042)
共检索到250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南
本文采用WIOD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运用"JN"方法,探讨中国与贸易伙伴在1995-2011年间的增加值贸易的典型特征,研究增加值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结果发现:(1)增加值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式差异大,处于不同价值链地位;增加值贸易的相邻关系(proximity)明显;制造业带来的增加值比服务业带来的增加值更大,但制造业单位出口带来的增加值要小于服务业。(2)中国-欧盟、中国-北美在不添加控制变量时,增加值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联动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东亚的增加值贸易强度对经济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南
本文采用WIOD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运用"JN"方法,探讨中国与贸易伙伴在1995-2011年间的增加值贸易的典型特征,研究增加值贸易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结果发现:(1)增加值率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中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式差异大,处于不同价值链地位;增加值贸易的相邻关系(proximity)明显;制造业带来的增加值比服务业带来的增加值更大,但制造业单位出口带来的增加值要小于服务业。(2)中国-欧盟、中国-北美在不添加控制变量时,增加值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联动有显著正向影响。中国-东亚的增加值贸易强度对经济周期联动保持显著的负向影响。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唐宜红 张鹏杨 梅冬州
本文利用行业层面双边出口的增加值分解数据,从增加值贸易视角研究了全球价值链(GVC)嵌入对国际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结果表明:GVC嵌入是促进经济周期联动的重要因素。从行业层面上看,同行业和跨行业的GVC嵌入均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同行业嵌入对国内增加值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而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的促进作用较大;从区域层面上看,欧盟、北美的区域内价值链以及欧盟、北美和亚太相互之间的区域间价值链嵌入程度较高,对经济周期联动的影响较大;从国别层面来看,垂直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南北国家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影响最大。此外,对中国经验的考察也发现了GVC嵌入对经济周期联动总体上具有积极影响。
关键词:
GVC嵌入 增加值贸易 国际经济周期联动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丹 郁霞
研究目标:刻画区域贸易增加值分配特征,分析区域分工"本地偏好"现象的可能成因。研究方法:编制区域嵌入国际的异质性投入产出表,构建区域层面的贸易增加值核算模型,计算分解区域参与复杂分工体系的增加值来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分工存在显著的"本地偏好"现象,双重价值链混合分工占比较低,国内区域间贸易发育尚不完善。进一步探索发现,区域外相对技术水平和贸易成本是"本地偏好"的可能成因。研究创新:将国家层面的贸易增加值分解细化到区域层面,为完整刻画区域增加值分配路径提供理论框架,从技术和成本角度再诠释"本地偏好"之谜。研究价值:为经济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解决瓶颈问题提供实证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区域贸易 增加值分解 本地偏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邓光耀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相关数据,对2000—2014年中国的增加值贸易进行核算,并分析全球增加值贸易的网络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从出口目的地来看,中国向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增加值出口较大;(2)从行业来看,中国的纺织业、除汽车和摩托车之外的其他产品批发业、采矿业等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较大;(3)根据网络密度的计算结果,世界范围的各国(地区)贸易联系程度在增强;(4)中国的相对点度数和点强度有上升的趋势,而日本和美国有下降的趋势,说明中国在世界增加值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在提升,不过美国仍在世界增加值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5)核心边缘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国家(地区)的数目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边缘国家(地区)数目则先减少后增加。其中,中国的核心度一直在增加,日本和美国的核心度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为了扩大增加值贸易,增强国际贸易的话语权,中国政府有必要采取调整进出口税率等政策,并重视与美国等国家的双边贸易合作,以实现双赢的结果。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邓军
在全球化生产背景下,国际贸易的主要构成不再是最终产品而是中间产品,传统的贸易统计方式无法反映各国在各个环节中的真实贡献与实际收益。本文基于OECD增加值贸易数据来分析中国对外贸易的特征,研究发现:首先,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双边贸易差额,按增加值衡量要远远小于按总贸易额衡量的情况,这表明传统贸易统计会产生贸易额远大于实际贸易利得的"统计假象"。其次,中国出口额中隐含了外国增加值,这些增加值构成了被"重复计算"的贸易额。从空间分布来看,这些外国增加值来源地主要集中于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再次,各行业出口额中的国内增加值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趋势,国外增加值比例持续下降,这说明中国出口结构正在不断改善,...
关键词:
中间产品 贸易统计 增加值贸易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从增加值的视角研究了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不同于存在重复统计问题的现行总值核算方法,本文基于区域流出的增加值完全分解框架,重新构建了增加值核算下的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实证结果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和价值链贸易强度分别对经济周期联动性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影响,验证了Frankel-Rose效应的存在和国内区域分工的替代性特征;从"地理偏好"角度,本文发现增加值供求的地域特征会强化价值链嵌入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进一步,"第三方效应"分析表明双边贸易强度很大程度经由国内其他区域传导经济波动,而价值链贸易强度与经济周期联动性的关系则基本不受第三方效应的影响。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陈明敏 彭兴莲
随着全球价值链不断深化,中间品贸易逐渐兴起,传统的关境统计方法无法准确衡量各国收益。为此,本文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增加值贸易核算模型,重新测算中国农产品增加值出口额,并与传统关境出口额进行比较。随后从行业间效应和行业内效应角度进行分解,从而厘清农产品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95—2011年,中国传统关境出口额和增加值出口额虽然均呈现先降后升态势,但两者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传统关境出口额最低点出现在2001年,增加值出口额最低点出现在1999年。(2)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率变动并不平稳,呈现先升后降态势,其中2008年出口增加值率达到历史高点。(3)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率不断升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中国农产品行业间效应为负,出口份额缩减,农产品对整体出口增加值率贡献降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不仅要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化出口结构,还要积极参与区域贸易协定谈判。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戴枫 刘瑞翔
文章采用假设抽取的方法厘清了双边增加值贸易统计的三种主流指标,并结合生产侧与消费侧特点,提出一种新的核算指标,对现有增加值贸易理论和方法研究进行了补充。通过对2000—2014年中美56个产业部门的双边增加值贸易进行重新测算、比较和分解,发现在中美贸易中,美国的消费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单纯计算消费侧的贸易差额高估了中美贸易不平衡,而单纯计算生产侧的贸易差额又低估了中美贸易顺差,只有将生产侧与消费侧相结合才能更客观地反映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状况。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美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生产侧的比重在上升,而消费侧的比重在下降。在行业层面,中国初级产品的增加值更多的是包含在工业制成品中为美国的消费环节而非最终生产环节所吸收;在制造业内部,传统劳动密集型部门的消费侧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较为缓慢,技术密集型部门基于消费侧的增加值出口比重下降;在服务业部门,中美增加值贸易一直为逆差,但是在2013年和2014年,中美在最终品服务贸易环节的增加值贸易为顺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李焱 赵晨熙 张海燕
随着服务贸易在中美双边贸易中的份额越来越大,科学分析两国双边服务贸易失衡特征、剖析失衡产生的原因,对于深刻揭示中美贸易真实情况有着重要现实意义。利用贸易增加值统计方法,对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失衡状况进行了重新测度,并从贸易限制、垄断地位和话语权等视角剖析了中美双边服务贸易失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与美国协商相互对等开放市场、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制度环境、减少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对外依赖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中美双边服务贸易 失衡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奎 王学君
增加值核算理论因能消除传统海关统计弊端,还原各国参与贸易的真实利得而广受关注。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对样本国家1995—2011年双边增加值出口进行核算,利用新开发的中间产品贸易方程推导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新引力模型。研究表明:海关统计对一国真实出口规模的高估程度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程度的加深而增大;2000年以来,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出口增加值率(VAX)逐渐降低,但在金融危机后趋于稳定;在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一阶差分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可靠,是估计增加值出口的较理想模型。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杨奎 王学君
增加值核算理论因能消除传统海关统计弊端,还原各国参与贸易的真实利得而广受关注。基于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对样本国家1995—2011年双边增加值出口进行核算,利用新开发的中间产品贸易方程推导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新引力模型。研究表明:海关统计对一国真实出口规模的高估程度随一国参与国际贸易程度的加深而增大;2000年以来,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联系日益密切,出口增加值率(VAX)逐渐降低,但在金融危机后趋于稳定;在适用于增加值贸易的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一阶差分模型中,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更为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娟娟 张换兆 许建生
贸易增加值作为一种全新的贸易核算方式,其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背景:全球价值链、传统贸易核算方式不精确以及下一代贸易规则的需要。采用贸易增加值核算,对中国整体上是有利的,对科技创新也会产生影响,包括大幅降低高技术出口数据、明确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方向以及加剧科技创新资源竞争。建议中国加快推进贸易增加值核算应用的进程,实施更加精准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以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实行高质量大规模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关键词:
贸易增加值 全球价值链 科技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忠杰
文章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的投入产出表数据,系统核算了中国1995—2011年的增加值贸易情况,研究结果发现:(1)从1995—2011年,增加值进口和增加值出口均有增加的趋势,中国的增加值贸易存在顺差,中国的增加值贸易低于传统贸易。(2)从1995—2011年,中国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和出口目的地发生了变化,增加值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也发生了变化。在1995年,中国最主要的增加值进口来源地是日本,出口目的地是美国,在35个行业中,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增加值进口额最大;农林牧渔业的增加值出口
关键词:
增加值贸易 传统贸易 投入产出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洋
文章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从增加值视角核算2015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27个行业的贸易隐含碳数量和转移方向,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刻画贸易隐含碳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解析隐含碳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中国省际碳转移量呈现通达性、复杂性、异质性的网络结构,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明显。块模型聚类分析表明我国存在明显的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碳的现象。QAP回归结果显示,地理因素、产业结构、要素禀赋对碳转移空间关联的影响显著为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