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02)
- 2023(14646)
- 2022(12011)
- 2021(11303)
- 2020(9321)
- 2019(21369)
- 2018(21017)
- 2017(39726)
- 2016(21393)
- 2015(24368)
- 2014(24063)
- 2013(23302)
- 2012(21259)
- 2011(19112)
- 2010(18529)
- 2009(16814)
- 2008(16089)
- 2007(13684)
- 2006(11949)
- 2005(10608)
- 学科
- 济(89475)
- 经济(89365)
- 管理(56838)
- 业(51583)
- 企(40668)
- 企业(40668)
- 方法(39061)
- 数学(34993)
- 数学方法(34588)
- 中国(29376)
- 农(24126)
- 财(20689)
- 业经(18478)
- 学(18475)
- 制(17511)
- 贸(16967)
- 贸易(16958)
- 地方(16816)
- 易(16563)
- 农业(15565)
- 体(14020)
- 银(13785)
- 银行(13737)
- 融(13388)
- 金融(13380)
- 环境(13309)
- 行(13224)
- 理论(13056)
- 和(12786)
- 发(12302)
- 机构
- 大学(299525)
- 学院(295863)
- 济(126966)
- 经济(124573)
- 管理(111357)
- 研究(107927)
- 理学(96244)
- 理学院(95171)
- 管理学(93368)
- 管理学院(92845)
- 中国(81442)
- 科学(65641)
- 京(64628)
- 财(55489)
- 所(53665)
- 农(52830)
- 研究所(49261)
- 中心(48762)
- 业大(45573)
- 财经(44775)
- 江(42554)
- 农业(41816)
- 经(41210)
- 经济学(40638)
- 北京(40348)
- 院(39969)
- 范(38576)
- 师范(38064)
- 经济学院(36619)
- 财经大学(33563)
- 基金
- 项目(208402)
- 科学(165200)
- 基金(154583)
- 研究(148877)
- 家(137535)
- 国家(136508)
- 科学基金(116373)
- 社会(96980)
- 社会科(92012)
- 社会科学(91992)
- 基金项目(80939)
- 省(78411)
- 自然(75485)
- 自然科(73829)
- 自然科学(73801)
- 自然科学基金(72488)
- 教育(68062)
- 划(67950)
- 资助(63167)
- 编号(57520)
- 重点(47575)
- 部(46758)
- 成果(46157)
- 发(45075)
- 创(43174)
- 国家社会(42109)
- 创新(40651)
- 课题(40427)
- 科研(40314)
- 教育部(39985)
- 期刊
- 济(132642)
- 经济(132642)
- 研究(88056)
- 中国(59125)
- 学报(51043)
- 农(47645)
- 科学(46316)
- 财(41860)
- 管理(41755)
- 大学(39004)
- 学学(36566)
- 农业(32614)
- 教育(30294)
- 技术(25736)
- 融(25481)
- 金融(25481)
- 经济研究(22877)
- 财经(22333)
- 业经(20079)
- 经(19441)
- 问题(19328)
- 业(18224)
- 贸(15616)
- 世界(15044)
- 图书(14784)
- 版(14549)
- 国际(14127)
- 统计(13719)
- 技术经济(13568)
- 科技(13342)
共检索到4383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陆铭 向宽虎 陈钊
本文基于区域和城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验研究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应牺牲大城市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城市体系的调整将向大城市尤其是东部大城市进一步集聚。这一道路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区域和城乡间人均收入的平衡,从而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与这一道路相比,现有体制下城乡和区域间的利益矛盾是造成城乡分割的根本原因。城乡分割政策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其后果不仅是城市化进程受阻、大城市发展不足和城市体系的扭曲,还造成了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城市内部的社会分割。
关键词:
城市化 城市体系 集聚 离散 平衡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谭策天 何文
本文在经典模型中纳入户籍歧视因素,构建具有连续经济空间、包含城乡区域的两部门、两要素的新经济地理学城市体系理论模型,对户籍歧视影响城市体系演化和城市化进程进行理论分析和动态模拟。研究认为,户籍歧视直接降低了城市化率,并通过相同人口规模下更多城市的形成间接降低了城市化率;城市的原住民具有妨碍当地户籍开放的经济动力;居民对工业品的偏好程度上升或工业品的交易成本增加会提高城市化率;如果居民的工业品偏好程度较高,则农产品交易成本的增加会提高城市化率;除非居民的工业品偏好程度足够低,否则人口规模扩大或者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会提高城市化率。研究最后用1992—2017年我国的实际数据对理论分析的结论进行了实证检验。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宝昌
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中国往往被看作一个城市化程度低的国家,只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区。但是,全国的城市人口数量已超过2.1亿,已超过除美国、苏联和印度以外的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总人口数。在我国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化问题,特别是城市的人口规模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运用首位城市指标和序列规模分布来考察我国的城市体系发展问题,尤其是从人口规模和城市序列角度来探讨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问题。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巍 汪明峰
"互联网+"日益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强动力,其影响已经遍布各个领域,不仅促进了创新和创业,而且带动了旺盛的新消费。面对新经济带来的诸多机遇和挑战,中国城市正在快速转型,并导致城市发展格局的剧烈变动。旨在探讨"互联网+"产业的空间逻辑与专业化特征,解释互联网时代的城市体系变动与趋势。通过结合有关城市体系的基本分析框架,并基于"互联网+"重点企业的城市区位数据,对中国城市体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城市的"互联网+"进程加剧了新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导致少数大城市主导了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造成城市体系中的空间极化趋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应用也提供了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一些城市借助互联网正在迅速崛起,而当地的产业基础和相关专业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 城市转型 城市体系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劳昕 王彦博 沈体雁
本文综合运用交通网络和经济网络来研究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为中国城市体系网络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目前已形成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为中心的菱形城市网络基本骨架,城市间的空间联系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依次递减的空间圈层结构;相对而言,交通网络有助于推进区域均衡发展,经济网络则有助于形成经济集聚,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可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莎莎 裴金平
区域之间经济差异是区域发展中一种常见的现象,通过运用经济重心和锡尔系数等地理模型,选取1952—2010年福建城市体系中各地级市的数据,对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福建城市体系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重心 锡尔系数 空间差异 福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力
城市体系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若干规模不等、性质不同的城市(镇)及其职能区域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制约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的地域城市系统。城市体系研究自五十年代中心地理论被广泛接受以来,在国外城市地理界得以大规模地开展,成为区域规划和地域开发的主要内容。一、城市体系研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地位城市是多种要素(指产生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活动的个体、团体、政体和组织,)组合而成的有机体。其各自的机能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发曾
城市体系的等级层次是不同等级的城市在体系内地位与作用的综合反映。本文论述了建立城市体系等级层次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确定等级层次的方法,并以河南省城市体系为例,分析了建立等级层次的必要性及其对城市体系功能组织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
城市体系 等级层次 中心性强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代合治
山东省城市体系的结构研究代合治(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地理系)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聚空间,是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主要载体。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城市体系欲达有序状态,必须建立合理结构,才能不断由较低级向较高级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向前发展。本文主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阎小培
本文以当今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新国际分工为背景,总结了技术进步与区域和城市空间转换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由于信息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空间变化,探讨了新产业空间和信息网络对世界城市体系形成的影响,并对现阶段我国城市体系转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
信息产业,产业空间,世界城市体系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陆铭 向宽虎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区域性核心大城市的距离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我们发现,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到大港口的距离之间呈现出三次型的"∽"曲线关系,随着离大港口越来越远,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上升再下降。相比之下,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和到大港口的距离之间也存在三次曲线关系,但是没有第二波峰,说明第二产业的集聚力比第三产业相对更强,但离散力相对更弱。同时,我们也发现,区域性的大城市对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比对第二产业的影响更加明显。本文的含义是,向沿海和大城市周边的空间集聚对于服务业发展非常重要,服务业作为内需增长的源泉并不会使城市体系分散化。
关键词:
服务业 空间集聚 “中心—外围模式”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许政 陈钊 陆铭
本文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到大港口和大城市的距离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我们发现,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到大港口(香港或上海)的地理距离存在"∽型"关系,这与新经济地理学的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是一致的。同时,我们也发现,距离区域性的大城市越近,越有利于城市经济增长,但省际行政边界的存在降低了区域性大城市对外省城市的吸纳效应,这也证实了省际市场分割的存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伟伟
城市间的航空运输活动是城市相互联系的最高表现形式.航线运量反映了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和对外职能.城市及航线所组成的航空网络直观反映了城市体系的等级结构和分布特征。2000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持续高速增长.通航城市由139个增加至175个.占地级城市数量的60%以上.通航城市的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全国的城市体系特征。本文在系统回顾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利用2000-2012年民航行业统计数据.通过假定和计算城市间航线复合流量.从通航城市分布的统计特征、等级划分、网络结构等视角进行分析。首先.研究了通航城市分布的区域差异.货运业务城市差距不断扩大.呈集聚特征.三大枢纽城市比重始终过半;从城市累计...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蕾
利用城市体系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旨在借此透视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代表的中国旅游城市体系的宏观结构;分析得到的有别于一般城市体系的、针对旅游职能的特殊类型城市体系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国旅游城市的宏观结构调整,促进我国城市旅游的整体发展。
关键词:
优秀旅游城市 旅游城市体系 旅游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