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53)
2023(8117)
2022(6351)
2021(5846)
2020(4529)
2019(10401)
2018(10089)
2017(18893)
2016(10060)
2015(11410)
2014(11206)
2013(10982)
2012(9886)
2011(9054)
2010(8917)
2009(8222)
2008(8039)
2007(6768)
2006(6196)
2005(5814)
作者
(27867)
(23433)
(23266)
(22371)
(15089)
(11073)
(10549)
(9154)
(9074)
(8166)
(7982)
(7797)
(7469)
(7450)
(7423)
(7310)
(6924)
(6757)
(6643)
(6383)
(5836)
(5567)
(5555)
(5353)
(5308)
(5220)
(5012)
(4831)
(4647)
(4619)
学科
(50833)
经济(50786)
管理(22908)
中国(21370)
(20423)
方法(17886)
数学(16335)
数学方法(16260)
(13441)
企业(13441)
(13185)
地方(11090)
(10487)
贸易(10480)
(10222)
业经(10070)
(9146)
农业(8751)
(8324)
(8135)
环境(8134)
城市(7757)
(7713)
(7224)
银行(7219)
发展(7101)
(7093)
(7049)
(6964)
金融(6962)
机构
大学(148537)
学院(144758)
(71195)
经济(69968)
研究(59601)
管理(51393)
中国(45150)
理学(44059)
理学院(43414)
管理学(42796)
管理学院(42516)
(33401)
科学(33331)
(29097)
(29007)
研究所(26578)
中心(25178)
经济学(24705)
财经(23886)
经济学院(22308)
(22152)
(21816)
北京(21589)
(20955)
(20882)
师范(20754)
(19379)
科学院(18340)
财经大学(18004)
业大(17983)
基金
项目(99179)
科学(80672)
基金(76629)
研究(72276)
(67468)
国家(67046)
科学基金(57612)
社会(51360)
社会科(48906)
社会科学(48897)
基金项目(40320)
自然(34824)
自然科(34117)
自然科学(34110)
(33653)
自然科学基金(33511)
教育(31603)
(30329)
资助(30125)
编号(26070)
国家社会(23660)
(23344)
重点(22724)
(22586)
中国(22571)
成果(21023)
教育部(20326)
(19793)
发展(19003)
人文(18988)
期刊
(76190)
经济(76190)
研究(51183)
中国(28859)
科学(22011)
学报(20182)
(19671)
(19452)
管理(18989)
大学(15930)
学学(14891)
经济研究(14000)
农业(13796)
(13136)
金融(13136)
问题(12440)
财经(12309)
教育(12120)
(10886)
(10551)
世界(10297)
技术(10274)
业经(9880)
国际(9643)
(8578)
城市(8198)
资源(7893)
(7712)
现代(7535)
技术经济(6851)
共检索到2199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蔡继明  程世勇  
城市空间的扩张仅仅是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前提,城市社会关系的和谐、福利的公平分享才是城市化的本质所在。我国城市化在经历了空间的快速扩张之后,今后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加速人口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协调利益分配关系,实现城市福利的分享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姚震宇  
无论从城市人口变化还是城市空间变化角度观察,以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中国的城市化都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的城市化是以地方政府经营土地使用权为内在动力的空间城市化过程,这一机制是由一系列土地法规催生形成的。这一城市化机制的主要问题在于:它无意于解决人口城市化中跨省市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问题;它造成空间意义上低效率的假性城市化;更为重要的是,它造成了具有宏观影响的土地金融风险。本文基此认为,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调整和规范地方政府策动的空间城市化机制,规避其产生的问题,通过激励设计促进城市化在机制与目标方面的协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姚震宇  
与全国的水平相比,江苏人口城市化经历了特殊的N型发展轨迹,其内在的原因在于改革前国家战略规划的抑制和改革后苏南模式的兴衰。在中央和省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推动下,江苏的空间城市化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界,经历了以小城镇建设为重心和以地级城市为中心两个不同阶段。在人口城市化方面,90年代中期伊始的城市化机制无益于解决一大批跨区域流动人口的异地城市化;在空间城市化方面,目前的城市化机制造成了"假性城市化"和"南城北乡"空间格局。这些问题的主要影响于它改变了社会的二元结构问题的表现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智慧和制度创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杨东峰  龙瀛  杨文诗  孙晖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有相当数量的地方城市在人口规模下降的过程中,仍然延续建设用地不断增加的态势,进而呈现人口流失与空间扩张的城市收缩悻论现象。利用我国五普、六普人口资料和2000年、2010年的城市航空影像资料,通过人口流失指数及空间扩张指数的测算,对城市收缩悖论进行现象观察和类型学描述;并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DPSE的跨尺度、多要素概念模型,尝试对我国城市收缩悖论现象给出初步理论解释。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吕志强  卿姗姗  邓睿  庞容  
选取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1世纪的最初1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协调度模型,结合GIS技术,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及二者协调性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整体上看,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人口城市化增长率在逐年降低,而土地城市化增长率几乎保持稳定,且二者差距在不断拉大;人口城市化增长速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土地城市化增长速率为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东北最慢;85%的城市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2002-2007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发展不协调问题在全国城市普通存在,2007-2012年,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不协调性呈进一步扩散之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宫玉松  
一 中国近代人口城市化的概况 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外国和本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发展、通商口岸的开辟、现代工业部门的成长和交通运输结构的改变,一批近代式的城市迅速兴起并扩大,取代了旧式城市的主体地位;传统城市也被加以近代式的改造或受到近代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使城市的数量、规模、职能性质有了明显变化。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蔡继明  熊柴  高宏  
从城镇与农村人均建设用地增加幅度的比较,和城市与县城、建制镇人均建设用地增加幅度的比较,及相关国际比较中,我们都可以判定:我国空间城市化已经过快,人口城市化相对滞后严重,二者之间确实呈现了比较严重的非协调发展。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发展态势,在2030年70%的人口城镇率的目标下,我国城镇建设用地面积需增加约11万平方公里。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从地方政府的成本收益角度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推动空间城市化的动力很大,而在人口城市化方面则几乎没有动力。究其根源,则在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财政制度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机制。因而,推进我国人口城镇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改革上述制度,从而调整地方政府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据此构建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东北34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进行综合测度,并运用自然断裂法进行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人口、经济、空间及其综合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其中经济城市化的空间分异程度最为明显,且主导着人口、空间城市化的演变,但效益不是最佳;②综合城市化水平表明东北地区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③人口、经济和空间城市化的空间吻合性较差,其中经济城市化呈现出由南往北依次递减的趋势,而人口城市化呈黑龙江省>辽宁省>吉林省,空间城市化的规律性不明显;④哈大铁路沿线城市其经济、空间及综合城市化空间演变趋势相同——由南往北依次递减,而人口城市化恰好相反,即由南往北依次递增;⑤基于城市化视角的城市群发育程度表现出辽中南城市群>哈长城市群的特征。对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白南生  
中国城市化经过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一过程与人们对城市化战略认识上的曲折反复是一致的。近20年来,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稳定发展阶段。城市化滞后所付出的代价已经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化速度取决于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制度安排包括:转变就业制度,促进就业应该是中国政府很长一段时期的核心政策;制定促进就业的企业政策;改进技术路线;调整城市建设方针。从目前的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看,中国正面临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面临巨大的社会变迁。城市化需要成熟的经验和新的知识。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金凤  刘瑞明  石阳  
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半城市化”状态: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了城市,成为了“农民工”,但是,这些“农民工”并未有效实现“市民化”,形成了城乡之间数量巨大的“候鸟式群体”。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实现“半城市化”向“城市化”的转变,不仅影响着亿万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中国能否在这一转变中释放出强大的内需增长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本文利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外生性冲击,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教育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显著提升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机制检验发现,免费义务教育政策通过提升农民工受教育年限改善了其在流入城市的就业状况,提高了其收入水平,进而增强其居留意愿。异质性检验表明,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大中小城市农民工和市内跨县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在从“半城市化”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种类丰富、层次多样的教育体系,不仅有助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而且可以借此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鹤  尹来盛  冯邦彦  
新型城市化是一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战略,是以"集约、和谐、公平、可持续"为特征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其本质是农民的市民化,重点是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传统城市化是一种"化地不化人"的粗放型城市化,其弊端,一是粗放型发展模式较突出;二是城市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三是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改变。这些弊端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此,我国城市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要在充分尊重历史和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从国家的层面和历史的视角来制定我国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顶层设计,从城市布局、城市形态、城乡统筹和城市治理等4个方面来谋划我国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并辅以空间政策、土地政策、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小钦  袁凯华  
为了探讨我国"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系统内部互动机制,通过熵值赋权对中国1986-2011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度量,利用VAR模型及相关检验对我国城市化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与经济城市化之间存在互为格兰杰原因的关联作用,但与空间城市化之间却呈现出单向的关联作用;进一步的脉冲分析、方差分解发现,产业推动的经济城市化构成了城市化系统的长期驱动因素,而户籍约束下的人口城市化的作用力度薄弱,政府推动下的空间城市化则呈现无序发展的特征;全面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强化市场机能、约束政府行为,以推动城市化内部的协调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平军  丁四保  修春亮  魏冶  
城市化的内在协调性是城市(区域乃至国家)综合竞争力、国民生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体现。基于对城市化概念与内涵的认知———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经济-空间"三维一体的过程,其中人是行为主体,经济是驱动力,空间是载体,构建了城市化综合测度指标,并运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层级结构演变过程及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城市化具有如下特征:①城市化总量时序演变上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存在经济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综合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趋势,但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粗放增长的内在特征;②整个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由人口城市化导向型向经济城市化导向型转变的过程;③城...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姜竹青  刘建江  韩峰  
本文以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空间滞后解释变量模型,探讨道路交通密度对城市化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口城市化水平与本市及邻市道路交通密度均存在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且多数城市的道路交通密度过大,已出现明显的拥堵效应。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拥堵的空间外溢效应在整体上随城市规模等级提高而呈递增趋势,且各等级城市交通拥堵的外溢效应空间边界均由东向西依次递减,但各地区内部不同等级城市交通拥堵对人口城市化的空间作用效果表现各异。东部地区小城市的交通拥堵外溢效应高于中等城市,中部地区Ⅱ型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外溢效应低于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西部地区Ⅱ型及以上大城市的交通拥堵效应偏高,而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道路交通密度提高则有利于推动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汉初  卢明华  刘成  
基于2000、201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利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口半城市化率为探测指标,从总体特征、时空演变、空间关联性三个侧面对山西省107个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现象显著且程度逐步加深,表现出明显的东部和西部的空间分异特征,但总体上空间差异呈现缩小态势;"一圈三群"区域间人口半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发展趋向均衡;总体上,山西省县域人口半城市化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且关联程度增强;根据局部相关性,山西省可分为扩散型、极化型、低速增长型、过渡型四种不同类型的半城市化区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