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85)
- 2023(15333)
- 2022(12898)
- 2021(11907)
- 2020(9621)
- 2019(21880)
- 2018(21493)
- 2017(40626)
- 2016(21484)
- 2015(24194)
- 2014(24187)
- 2013(23952)
- 2012(22756)
- 2011(21016)
- 2010(21060)
- 2009(19981)
- 2008(19597)
- 2007(17511)
- 2006(15741)
- 2005(14815)
- 学科
- 济(110210)
- 经济(110075)
- 管理(63997)
- 业(56967)
- 企(44545)
- 企业(44545)
- 方法(35469)
- 中国(33995)
- 数学(30665)
- 数学方法(30434)
- 地方(28556)
- 农(27472)
- 财(26301)
- 业经(23658)
- 制(22877)
- 贸(19587)
- 贸易(19571)
- 学(19235)
- 易(18936)
- 农业(18575)
- 融(18165)
- 金融(18162)
- 银(18127)
- 银行(18109)
- 行(17643)
- 地方经济(16914)
- 环境(16767)
- 体(16149)
- 发(15580)
- 和(14031)
- 机构
- 大学(318046)
- 学院(316317)
- 济(148317)
- 经济(145623)
- 研究(119792)
- 管理(115992)
- 理学(98024)
- 理学院(96796)
- 管理学(95589)
- 管理学院(94963)
- 中国(93060)
- 财(70662)
- 京(68605)
- 科学(66294)
- 所(59971)
- 财经(54388)
- 研究所(53475)
- 中心(52756)
- 经(49422)
- 经济学(48250)
- 江(47765)
- 农(47021)
- 北京(44562)
- 经济学院(43085)
- 院(42879)
- 范(42712)
- 师范(42368)
- 财经大学(40278)
- 业大(39389)
- 州(37782)
- 基金
- 项目(201529)
- 科学(160787)
- 研究(152460)
- 基金(148896)
- 家(128815)
- 国家(127766)
- 科学基金(109129)
- 社会(102591)
- 社会科(97407)
- 社会科学(97388)
- 基金项目(77284)
- 省(75035)
- 教育(68434)
- 自然(64847)
- 划(63950)
- 自然科(63319)
- 自然科学(63304)
- 自然科学基金(62213)
- 资助(59946)
- 编号(59406)
- 成果(50228)
- 发(48885)
- 部(46641)
- 重点(46163)
- 国家社会(44478)
- 课题(42533)
- 制(42357)
- 创(41839)
- 教育部(40866)
- 发展(40405)
- 期刊
- 济(178373)
- 经济(178373)
- 研究(108678)
- 中国(71463)
- 财(54124)
- 管理(46782)
- 农(45436)
- 学报(43858)
- 科学(43829)
- 融(35141)
- 金融(35141)
- 大学(34824)
- 教育(33754)
- 学学(32612)
- 农业(30659)
- 经济研究(30000)
- 财经(28811)
- 业经(26433)
- 技术(26328)
- 经(25052)
- 问题(23192)
- 贸(20148)
- 世界(18948)
- 国际(18315)
- 技术经济(16506)
- 业(16372)
- 现代(14502)
- 经济问题(14397)
- 统计(13958)
- 商业(13946)
共检索到5093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超 余静文 胡继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变异系数在波动中处于大体增加的趋势。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政治经济学视角解释中国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形成差距的原因。我们认为,其根源于政府理念的调整和由之形成的政策差异。这一基本趋势的形成根源于政府理念,政府理念的调整导致了不同区域政策制度的形成,以致于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区域政策。改革以来,中国的区域政策主要包含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总体战略和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中部崛起政策等。不同时期的政策导向处于变动中。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987-2007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数据考察了各地区的变异系数,并对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差距变动的原因从政府理念和政策制度变迁的角度进...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蒲茜 余敬文
本文尝试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进行研究,利用中国30个省份初始金融发展变量以及政府对农村地区政策的变动对初始金融发展变量和当前金融发展变量的影响构建一个工具变量以避免参数估计中出现的不一致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工具变量回归,金融发展的参数估计值有所提高,并通过了稳健性检验,金融发展会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
关键词:
金融发展 收入差距 政府政策 工具变量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文波 柯华
对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见解。尝试从近代制度变迁与政府管理作用角度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发现在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宏观上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变迁以及政府管理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巨大作用,但也造成了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混乱。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政府管理 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馨之 何江
近年来,空间思维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4年中国341个区域单位人均GDP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揭示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发展差距的演变过程。分析结果表明,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必须强调空间因素的重要性,这样做不仅有助于深化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研究,而且可以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政策启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万光碧
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很大。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城乡失衡、环境破坏、尤其是地区间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差距更加突出,生态环境破坏突出,投资结构不尽合理,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我们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尽快有效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
关键词:
区域差距 经济发展 和谐社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晓华 李明珊 王昀
构建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半对数模型,以2001~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夏普利值方法分解市场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进而讨论了市场化改革拉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机制。结果显示,市场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平均贡献度为13.18%,表明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步是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化改革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能够促进发达地区经济以更快速度发展,而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较弱,这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是助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
市场化 经济发展 夏普利值 门限效应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继红 许宁 唐勇智
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我国民营经济发展受到较大的政治约束,政府对国有经济的内生偏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及行政审批制度等,是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由此,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必须要有制度变迁创新思路,民族地区民营经济的发展更是如此。
关键词:
民营经济 制度环境 变迁创新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蔡晓珊
民营经济发展是一部制度变迁史,从改革开放前禁止民营经济到改革开放初期默许民营经济复苏,再到承认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合法地位,最后到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是国家根据民营经济不同时期的特点,适时地推动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诱导民营经济向良性方向变迁的过程。文章通过回顾关于制度变迁、政府行为与经济发展的经典理论,对珠三角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制度分析,进一步探讨民营经济在珠三角地区发展改革时期的出路。
关键词:
制度变迁 政府行为 民营经济 珠三角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罗金华
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地方政府的利益驱动、微观主体的共同诉求、上级政府的直接推动,它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发展。本文以湖南邵东民营经济发展为例,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动力、轨迹及由此产生的经济绩效。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制度变迁 民营经济 绩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边古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美]保罗·G.黑尔 赵阳
本文通过对转型国家的横向比较分析,认为转型国家的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正相关性。转型国家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即宏观经济稳定、稳定的政策环境、有效的政府,但更为重要的是持续发展则取决于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所以转型国家应重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关键词:
制度变迁 经济发展 转型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在新中国60年历程里,一方面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第一产业产值由1949年占总产值的70%下降到2008年的11%;城镇人口由1949年占总人口的11%上升到2008年的46%;全国人均GDP由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08年22698元。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革: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然后又在1978年以后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本文试图解释这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体制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刚 许跃辉
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现象,既不符合"华盛顿共识"标准,也无法使用主流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被称为"中国增长之谜"。这里通过构建包含政府、市场、制度和利益集团等组织在内的分析框架,并引入准中性政府的概念,可以较好地解释中国增长之谜。准中性政府是一个在短期内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制定有偏向的政策,但是利益集团之间相对地位的变化,导致政府无法在长期内偏向某一固定集团。也就是说,准中性政府具有短期内有偏、长期内无偏的特质。这种特质构成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准中性政府通过制度变迁的方式使中国经济增长获得强大
关键词:
准中性政府 制度变迁 包容性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