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66)
- 2023(9484)
- 2022(7939)
- 2021(7326)
- 2020(5907)
- 2019(13697)
- 2018(13235)
- 2017(25478)
- 2016(13444)
- 2015(15132)
- 2014(15063)
- 2013(15078)
- 2012(14649)
- 2011(13735)
- 2010(13853)
- 2009(13090)
- 2008(12660)
- 2007(11341)
- 2006(10602)
- 2005(9875)
- 学科
- 济(83562)
- 经济(83502)
- 管理(36030)
- 业(32269)
- 方法(27287)
- 数学(25056)
- 数学方法(24859)
- 企(23148)
- 企业(23148)
- 中国(22580)
- 地方(21160)
- 农(18596)
- 贸(15168)
- 贸易(15159)
- 易(14729)
- 业经(14335)
- 地方经济(14287)
- 财(13669)
- 学(12818)
- 制(12605)
- 农业(12360)
- 环境(11926)
- 融(11187)
- 金融(11186)
- 策(11167)
- 银(10960)
- 银行(10958)
- 行(10751)
- 发(10234)
- 及其(9510)
- 机构
- 大学(204828)
- 学院(204475)
- 济(109091)
- 经济(107404)
- 研究(81117)
- 管理(75309)
- 理学(63752)
- 中国(63177)
- 理学院(62982)
- 管理学(62228)
- 管理学院(61818)
- 财(46669)
- 京(43521)
- 科学(43022)
- 所(40467)
- 财经(36718)
- 经济学(36486)
- 研究所(36372)
- 中心(34853)
- 经(33442)
- 经济学院(32601)
- 江(29834)
- 院(28645)
- 北京(28570)
- 农(27724)
- 财经大学(27014)
- 范(26710)
- 师范(26571)
- 科学院(24978)
- 州(23343)
- 基金
- 项目(127519)
- 科学(102605)
- 研究(96779)
- 基金(96094)
- 家(82772)
- 国家(82166)
- 科学基金(70183)
- 社会(66875)
- 社会科(63660)
- 社会科学(63651)
- 基金项目(48833)
- 省(45109)
- 教育(42691)
- 自然(41012)
- 资助(40560)
- 自然科(40076)
- 自然科学(40065)
- 自然科学基金(39374)
- 划(38768)
- 编号(36689)
- 成果(30842)
- 部(30511)
- 发(30409)
- 国家社会(29629)
- 重点(28866)
- 中国(27815)
- 教育部(26813)
- 课题(26258)
- 发展(26184)
- 展(25831)
共检索到3287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金煜 陈钊 陆铭
本文使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讨论了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工业集聚的影响,并利用1987—2001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导致中国地区工业集聚的因素。我们的主要发现是(1)经济开放促进了工业集聚,而经济开放又与地理和历史的因素有关;(2)市场容量、城市化、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政府作用的弱化也有利于工业集聚;(3)沿海地区具有工业集聚的地理优势。我们的研究为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于中国的证据,同时也发现,除了经济地理的作用以外,政策也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工业集聚 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 经济政策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天骄 薛领
新经济地理发展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生产率差异为基石,认为高生产率企业具有低边际生产成本,忽视了产品质量的垂直异质性。本文试图讨论地区生产效率和质量投入双重异质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市场非对称情况下,单独提高质量投入比单独提高生产率更有优势,单独提高质量投入会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而增加市场份额,单独提高生产率则会在运输成本降到一定阈值后导致地区市场份额的削弱;此外,生产率和质量投入“两头兼顾”的方式虽然会增加地区市场份额,但是其所带来的集聚力会弱于单独提高质量投入的方式。总的来看,未来把握好地区的质量投入才是扩大地区产业集聚和空间分布情况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新经济地理学 产业集聚 实证研究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洁 陈彦煌
本文整合Harris-Todaro(1970)的城市失业现象与Krugman(1991)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建立新经济地理失业模型,探讨外资对于就业、城市失业量(率)与产业结构的影响;焦点置于要素替代差异、Todaro矛盾以及引进外资国家的福利分析。在两国架构中,当引进外资时,若要素替代弹性较低,资本引进国随着制造业扩张,其劳动雇佣量固然上升,但城市失业量亦随之上扬,出现Todaro矛盾现象。反之,在高要素替代情况下,引进外资的国家可能出现制造业就业和城市失业量同时下降的现象。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黄永兴 徐鹏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业集聚 工业化进程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关键词:
企业集聚 新经济地理学 空间计量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永培 袁平红
初始工资、运输成本和外部规模经济是劳动力空间流动和经济区域集聚的重要驱动力量。通过1980—2007年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证实了工资差异对经济集聚的影响,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增加对经济集聚的作用显著,而内陆地区工资变动的集聚效应尚不明显。因此工资增加对沿海地区的集聚效应是有效率的,对内陆地区的集聚效应是非效率的,内陆地区的经济集聚受到开放程度、城市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关键词:
劳动力流动 工资差异 规模经济 工业集聚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金滟 宋德勇
城市是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的某个空间范围,而城市集聚理论则是为城市的形成和演化提供基本的解释。从近年来兴起的新经济地理的视角,本文将城市集聚理论划分为区域非均衡、城市系统和单个城市三个层面,并分别就这三个层面对其最新进展进行梳理和简要评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娟 郑平
历经近30年发展,东莞产业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其多个制造业部门已具备明显的比较优势。但2007年以来,东莞产业开始呈现扩散现象。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框架,东莞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是向心力和离心力动态均衡的结果。同时,依据新经济地理所带来的政策启示,在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需要一定的组织和干预,以减少转型成本。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沈能 王群伟 赵增耀
集聚外部性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机制,不同的集聚程度和集聚方式对应于不同的碳排放行为。邻接地区的环境倾销和转嫁效应显著,其中,贸易联系紧密的地区间有着较强的负向环境效应。因此,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要充分发挥空间集聚的"自净效应",同时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政策)的空间相关性,加强跨地区的环境合作。
关键词:
碳排放 空间效应 集聚外部性 地理邻接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覃一冬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关键词:
城市经济集聚 外部性 新经济地理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琰 郭英之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分析中国会议中心城市集聚的影响因素。在经济地理和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本研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通过计量分析检验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城市级别、城市化水平、城市交通状况、信息传播等要素是影响中国会议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对外开放程度等对会议中心城市集聚也有一定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R&D投资集聚与创新研究——来自北京地区的经验数据
动态比较优势与中国工业空间集聚的门槛效应研究——一个新经济地理学的拓展模型
技术进步率差异下的中国制造业集聚——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
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产业集聚与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
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
中国四类地区工业用地供给研究——来自新经济地理学的解释
产业关联与地理集聚——对煤电产业基地的一个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新经济地理理论视域下地区差距的形成机制及政策启示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地方政府行为与经济集聚:一个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