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65)
2023(10838)
2022(9060)
2021(8658)
2020(7302)
2019(16957)
2018(16344)
2017(31475)
2016(16171)
2015(18417)
2014(17809)
2013(17569)
2012(15912)
2011(14091)
2010(13474)
2009(12065)
2008(11216)
2007(8862)
2006(7259)
2005(6162)
作者
(40848)
(34347)
(34024)
(32546)
(21741)
(16279)
(15603)
(13485)
(13094)
(11666)
(11651)
(11523)
(10666)
(10534)
(10485)
(10364)
(10265)
(9802)
(9737)
(9715)
(8242)
(8066)
(7928)
(7905)
(7747)
(7738)
(7307)
(7013)
(6665)
(6648)
学科
(70009)
经济(69934)
管理(43649)
(42682)
方法(36004)
(33306)
企业(33306)
数学(32700)
数学方法(32340)
中国(20547)
(19924)
(18133)
(16917)
贸易(16910)
(16638)
业经(13293)
农业(12309)
(11444)
金融(11443)
(11247)
(10569)
银行(10566)
收入(10552)
环境(10210)
(10156)
(10031)
财务(9998)
地方(9986)
财务管理(9975)
(9959)
机构
大学(223070)
学院(220024)
(105996)
经济(104595)
管理(90470)
理学(79639)
理学院(78911)
管理学(77867)
管理学院(77444)
研究(73618)
中国(57485)
(45700)
(45055)
科学(39251)
财经(37696)
经济学(35086)
(35004)
中心(34103)
(33305)
经济学院(31855)
研究所(30641)
财经大学(28768)
(28159)
北京(28132)
业大(28089)
(27004)
(26834)
(26698)
师范(26488)
商学(24775)
基金
项目(157645)
科学(127969)
基金(121157)
研究(117505)
(104691)
国家(103926)
科学基金(91268)
社会(80327)
社会科(76527)
社会科学(76512)
基金项目(63560)
自然(56773)
(56084)
自然科(55576)
自然科学(55562)
自然科学基金(54605)
教育(53853)
资助(49222)
(48804)
编号(44860)
(37664)
国家社会(35818)
重点(35208)
成果(35192)
(33594)
教育部(33570)
(33522)
人文(32332)
创新(31480)
中国(31360)
期刊
(101487)
经济(101487)
研究(65121)
中国(35591)
(33922)
管理(32191)
科学(28858)
学报(27570)
(24209)
大学(22939)
学学(21701)
(19001)
金融(19001)
技术(18851)
经济研究(18751)
财经(18513)
教育(17761)
农业(17362)
(16035)
(15156)
国际(14631)
业经(14578)
问题(14179)
世界(12867)
统计(11037)
技术经济(10686)
(10244)
理论(9787)
(9742)
资源(9116)
共检索到3079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江春  吴宏  
本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即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失衡,即中国的生产要素没有按照其对生产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则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这意味着,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国际收支本身,而是要在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即通过"对个人放权让利"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以此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江春  曹棣泉  
本文认为,导致中国国际收支失衡的根源是中国国内收入分配的失衡。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即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占GDP的比重过高且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增长率长期低于GDP增长率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功能性收入分配的失衡,即中国的生产要素没有按照其对生产贡献的大小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则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状况还将持续下去。这意味着,解决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的关键并不在国际收支本身,而是要在制度改革上有重大突破,即通过"对个人放权让利"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失衡问题,并以此形成真正的市场机制。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余永定  Midsuhiro Fukao  Dennis Snower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曾珠  白东辉  
本文在分析目前中国的国际收支顺差状况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外国际收支理论的发展状况及国际收支平衡概念,提出了中国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裴平  孙兆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被逐步纳入到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作为货币尚未国际化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导致了严重的货币错配。本文从国际收支失衡的角度,采用AECM指数体系,对1985~2004年中国的货币错配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985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错配日益严重,虽然货币错配及其风险尚未达到不可控制的程度,但已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货币错配及其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康学真  康成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收支持续失衡已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研究表明,中国的国际收支从1982-1993年相对平稳;从1994-2011年,国际收支呈现"双顺差"的严重失衡现象;从2012年至今,国际收支逐步走出"双顺差"局面。文章指出长期的国际收支失衡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贸易摩擦、人民币贬值压力、资本外逃等不良影响。中国政府在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经贸合作的同时,应加强贸易监督,加大遏制资本外逃的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金融体制,方能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保证中国国民经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邵建春  
对外开放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格兰杰原因,两者存在协整关系。就经常项目而言,出口贸易有利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改善,而进口贸易则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二者的净效应表现为对外贸易恶化了我国的收入分配。就资本金融项目而言,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有助于减轻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而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则不利于本国的收入分配平等,两者的净效应为外商直接投资活动有益于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改善。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了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大。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宋晓东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在全球经济失衡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失衡状况越加显著。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我国金融结构失衡对国际收支失衡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通过优化金融结构来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是一条有效路径。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焦武  许少强  
本文主要通过对1985—2006年中国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的深入分析,发现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对外贸易特征和相应带来的规模越来越大的FDI流入;中国长期存在储蓄与投资矛盾,造成储蓄持续大于投资,这些是使国际收支长期保持双顺差失衡现象的根本原因。它实际上是在国际分工深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折射出中国内部经济结构的失衡,因此国际收支失衡是结构性的。文章也分析了中国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产生的负向冲击问题,提出了多项应对策略以及一种可行的政策搭配方案。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黄瑞玲  黄忠平  
我国近年持续出现的“双顺差”甚至“三顺差”说明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衡 ,其结果是储备资产被迫大幅增加 ,利用外汇缓冲政策调节国际收支虽然能使人民币汇率免受暂时性失衡所造成的无谓波动的影响 ,但这种手段极不经济 ,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隐患。因此 ,应采取合理的措施 ,力求使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略有节余 ,实现国际收支真实的平衡、内容的平衡和主动的平衡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邢毓静  
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和中国经济持续高速起飞的特定形势下,中国对外经济发展迅速。2003年国际收支总额预计超过1万亿美元,占GDP的80%。尽管2003年年初美伊战争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短期的不确定因素,但是从2003年四季度开始,在经历
[期刊] 改革  [作者] 许崇正  李涵硕  
经常项目大规模顺差构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部分。外国直接投资带来的长期资本流入是造成我国金融账户顺差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重要因素。"货物贸易"、"专有权使用费"、"特许费"和"投资收益"项目对经常账户影响较大,进而影响整个国际收支账户。扭转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应以从改善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引资政策、完善金融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着手。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Yung Chul Park  樊纲  David Vines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Alan Ahearne  Klaus Regling  In Jun Kim  Dariusz Rosati  施建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