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51)
2023(7906)
2022(6423)
2021(5907)
2020(4701)
2019(10826)
2018(10542)
2017(20327)
2016(10453)
2015(11973)
2014(11587)
2013(11937)
2012(11460)
2011(10643)
2010(10493)
2009(9915)
2008(9440)
2007(8250)
2006(7780)
2005(7375)
作者
(29959)
(25263)
(25137)
(24252)
(16169)
(11901)
(11222)
(9750)
(9701)
(9127)
(8821)
(8220)
(8155)
(8138)
(8129)
(7908)
(7450)
(7241)
(7164)
(6501)
(6453)
(5978)
(5974)
(5896)
(5774)
(5770)
(5300)
(5019)
(4966)
(4927)
学科
(74414)
经济(74355)
方法(25605)
管理(25322)
数学(23864)
数学方法(23791)
(23641)
中国(20922)
地方(16420)
(15562)
(14778)
企业(14778)
(12777)
贸易(12769)
(12460)
地方经济(12442)
业经(11273)
农业(11133)
(11029)
(10210)
(9572)
环境(9432)
(9024)
金融(9024)
(8564)
(8474)
银行(8462)
关系(8339)
(8286)
经济学(7708)
机构
大学(164620)
学院(161089)
(93037)
经济(91915)
研究(65999)
管理(57972)
中国(51408)
理学(49463)
理学院(48911)
管理学(48400)
管理学院(48091)
(38280)
(34708)
科学(33563)
经济学(33018)
(32997)
财经(31078)
研究所(29721)
经济学院(29636)
(28625)
中心(27491)
财经大学(23266)
(22977)
北京(22898)
(22108)
(21774)
科学院(20515)
社会(19746)
(19510)
师范(19385)
基金
项目(101653)
科学(82209)
基金(79200)
研究(75185)
(68798)
国家(68355)
科学基金(58308)
社会(55041)
社会科(52460)
社会科学(52452)
基金项目(40030)
(34015)
资助(33463)
自然(33384)
自然科(32670)
自然科学(32662)
教育(32449)
自然科学基金(32147)
(29481)
编号(26562)
国家社会(25676)
(24981)
中国(24245)
(23699)
重点(22918)
教育部(22159)
成果(21820)
(21107)
人文(20946)
经济(20941)
期刊
(104831)
经济(104831)
研究(58432)
中国(32792)
(27214)
管理(23005)
科学(22121)
学报(20727)
(20444)
经济研究(19636)
财经(17279)
大学(16772)
(16426)
金融(16426)
学学(16076)
(15228)
问题(14233)
农业(14091)
(13542)
世界(13103)
技术(12749)
国际(12466)
业经(12236)
技术经济(10448)
统计(10108)
教育(8763)
经济问题(8759)
(8129)
(8012)
决策(7582)
共检索到2573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琳  车士义  
劳动参与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是人口红利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通过对1990-2009年的时序数据的分析发现,我国劳动参与率在1990年代以来一直趋于下降。通过对劳动参与率、大学毛入学率、人口年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经济增长导致劳动参与率下降;而劳动参与率比重降低又降低了人口红利的作用力度;短期内大学扩招使得劳动参与率下降,长期内则提升劳动参与率,促进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采取措施延长退休年龄,改善国民整体受教育状况,促进劳动力市场发展,提升劳动参与率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秦爽  王萱  
文章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LMDI)分析劳动生产率、人口年龄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贡献,结果表明人均GDP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省区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所带来的人口红利并不明显。中国经济要保持持续稳定较快增长,一是要大力提升劳动生产率,二是要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要努力挖掘人口红利的潜在空间,四是要兼顾其他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洪勇  
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主要经济体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在30多年增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始终伴随着投资的高速增长,资本形成率较高。但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是相违背的,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投资率的提高仅仅只能提高人均稳态产出水平,不具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郭敏  
在近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人口红利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降低。文章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劳动力供给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分解,认为劳动参与率的提高可以抵消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通过测算发现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也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劳动参与率下降的原因,文章认为相较于人口红利消失的不可抗性,劳动参与率下降趋势是可以缓和的。鉴于此,文章认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新动力在于提高劳动参与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波  吴丽丽  
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情况下,劳动力年龄的人口规模、质量及其储蓄水平对未来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将人口特征变量引入对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分析,结果表明,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强化直接影响是保障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最有效的措施。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雪  周晓唯  
中国在人口结构转变过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红利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2010年,中国人口红利开始逐渐消失,经济增长逐渐转变为中高速增长,面临未富先老的现实国情。为此,政府应该吸取日本在人口红利消失后采取错误政策措施导致出现"失去的20年"的教训,正确认识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后,应该从人口红利转向制度红利方式,通过改革提升制度质量、创造有力制度条件、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等,促进中国经济不断发展。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翟文华  周志太  
文章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证人口数量红利的弊病及不可持续性,论述人口质量红利的重要性与其替代人口数量红利的必然性,并提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朱超  易祯  李超  
民主程度通过国家制度影响"人"在一国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从而释放人口红利,刺激经济增长。本文针对1960—2015年150个国家和地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民主程度在人口红利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第一,人口红利能够显著刺激经济增长。第二,民主程度难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直接作用,但能释放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体现出放大器机制。这一研究结论在不同时间区间和极端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地区中稳健成立,也不受人口变量和民主程度变量选取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可能有助于对中国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与继续推行政府放权让利、促进公平竞争,从而最大化挖掘人口红利末期的经济增长潜力提供经验数据支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翟文华  周志太  
文章运用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论证人口数量红利的弊病及不可持续性,论述人口质量红利的重要性与其替代人口数量红利的必然性,并提出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婷  程豪  王科斌  
经济高质量发展下的新时代,中国人口红利需要从劳动力数量红利向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转型,合理引导区域间劳动力流动是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关键。通过构建一个两地区均衡模型,揭示出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而释放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的理论机制。实证检验发现:(1)中国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就出现"不显著"拐点,且先于劳动力数量红利衰减;(2)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在1%的显著水平上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随着劳动力流动增强,其带来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3)从异质性检验发现,劳动力价格供给弹性越高或劳动力边际生产能力越高的地区,流入劳动力越多将越能促进劳动力配置效率红利释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洪勇  
中国经济由二元模式向一元模式转变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刘易斯拐点问题。文章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异象给出了一个理论说明,解释了"民工荒"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差异。本文还指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之所以能通过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近几年,"民工荒"使得从表面上看人口红利行将消失,但是实际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潜在的巨额人口红利,应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措施,并指出短期内在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条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伟  
供给侧结构性因素是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增加劳动要素供给(TFR)和全要素生产率(TFP)进步是提高潜在增长率的重要切入点,那我国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应该依赖TFR还是TFP呢?基于我国人口结构转变背景,本文测算了1979-2014年人口红利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估算了2016-2050年不同TFR方案和TFP方案下潜在增长率,进一步分析了未来我国跨越中等阶段的重要着力点。研究发现:第一,过去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背后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的下降,我国已进入"后人口红利"时代;第二,TFR生育政策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不利影响,但显著提高TFP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第三,我国将最早于2024年,最晚于2026年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进入高收入阶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小勤  汪红梅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源于多种因素,“人口红利”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当前,我国的人口红利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和劳动力配置效率。但人口红利并非可持续。长期看,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劳动参与率将下降;短期看,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依然存在,不利于劳动力配置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是实现我国“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重要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