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6)
- 2023(14698)
- 2022(12686)
- 2021(12187)
- 2020(9946)
- 2019(23150)
- 2018(22804)
- 2017(44444)
- 2016(24113)
- 2015(27259)
- 2014(27279)
- 2013(26933)
- 2012(25038)
- 2011(22712)
- 2010(22734)
- 2009(20930)
- 2008(20307)
- 2007(18050)
- 2006(15935)
- 2005(14436)
- 学科
- 济(99367)
- 经济(99253)
- 管理(67974)
- 业(65955)
- 企(52510)
- 企业(52510)
- 方法(44236)
- 数学(38696)
- 数学方法(38288)
- 中国(31315)
- 农(28361)
- 财(24056)
- 贸(21400)
- 贸易(21387)
- 业经(21112)
- 易(20851)
- 学(19412)
- 制(19103)
- 农业(18802)
- 地方(18712)
- 银(16470)
- 银行(16437)
- 融(15975)
- 金融(15974)
- 行(15831)
- 策(15503)
- 和(15205)
- 理论(15114)
- 环境(14879)
- 技术(14591)
- 机构
- 大学(344544)
- 学院(341862)
- 济(148732)
- 经济(145778)
- 管理(136987)
- 研究(121492)
- 理学(117872)
- 理学院(116612)
- 管理学(114923)
- 管理学院(114295)
- 中国(93402)
- 京(74400)
- 科学(70374)
- 财(67183)
- 所(60504)
- 研究所(54741)
- 中心(54124)
- 财经(53607)
- 农(51506)
- 江(49055)
- 经(49004)
- 北京(48192)
- 业大(47100)
- 经济学(45387)
- 范(45008)
- 师范(44696)
- 院(44097)
- 经济学院(40841)
- 农业(40046)
- 财经大学(39880)
- 基金
- 项目(228415)
- 科学(180996)
- 研究(170970)
- 基金(167848)
- 家(145227)
- 国家(144055)
- 科学基金(123818)
- 社会(108947)
- 社会科(103274)
- 社会科学(103249)
- 基金项目(87947)
- 省(85096)
- 自然(79063)
- 教育(77976)
- 自然科(77240)
- 自然科学(77223)
- 自然科学基金(75874)
- 划(72849)
- 资助(70233)
- 编号(69385)
- 成果(57463)
- 部(52279)
- 重点(50659)
- 发(48937)
- 课题(47713)
- 创(47033)
- 教育部(45336)
- 国家社会(45124)
- 创新(43840)
- 人文(43831)
- 期刊
- 济(164210)
- 经济(164210)
- 研究(108793)
- 中国(68082)
- 管理(51702)
- 学报(49095)
- 财(48465)
- 科学(47699)
- 农(47029)
- 教育(38387)
- 大学(37947)
- 学学(35410)
- 融(34636)
- 金融(34636)
- 农业(32957)
- 技术(28677)
- 经济研究(26963)
- 财经(26740)
- 业经(25044)
- 经(22975)
- 问题(21293)
- 贸(19170)
- 理论(17608)
- 图书(17458)
- 国际(17413)
- 业(17361)
- 世界(17084)
- 技术经济(16995)
- 实践(15763)
- 践(15763)
共检索到5180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王智勇
中国城镇每年需要为多少人解决就业?这是一个一直都有争议的问题。本文提供了一种估算方法并给出了估算结果。分析表明,2007年城镇需要解决就业的人数为2100—2600万人。在未来的数年时间里,中国的劳动力供给增长将趋于减缓,每年新增劳动力趋于下降,因此就业压力也将趋于缓和。劳动力需求的快速增长促成了当前劳动力市场基本态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表明中国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的。中小企业的稳步成长是未来中国就业增长的强劲动力。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谭永生 马桤
当前青年群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时面临的困难日益增多。本文预测,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青年新增劳动力供给将保持在年均1470万左右,同时青年失业率将会小幅上升。为了更好地解决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需要建立支持青年就业的制度体系,加强青年技能培训,鼓励青年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
青年劳动力 供给趋势 就业促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朱玲
自2003年始,德国推行了一系列劳动力市场改革措施。改革的取向,是放松劳动力市场管制从而增强就业灵活性。为此,德国政治家和经济学人做了大量社会动员工作。在理论上,强调向有关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思想回返,将就业安全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政策设计中,对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系统实行"去官僚化"改造,变革社会救助和失业保险条例,激励失业者从事灵活就业。同时,辅之以对人力资本的大规模公共投资,并以就业目标为导向,在职业培训和中介领域引入竞争机制。在经济整体向好的形势下,德国改革取得了就业形式多样化和失业率下降的成果。这其中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值得中国决策者和公众借鉴。
关键词:
德国 就业灵活性 社会保障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德文
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的体制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在应对这次危机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就业优先的原则,把短期政策与深化改革有效地衔接起来,通过多管齐下来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发展,提高中国经济抵御外部风险和冲击的综合能力,实现保障就业、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等多重目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赵频
关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集中于对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必要性及政策效应的评价研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界定,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国外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综合研究。国外学者的研究缺乏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社会效应评价的实证研究,而国内学者的研究缺乏运用国外较为成熟的评价方法,对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进行评价,以及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与西方国家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
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 研究综述 评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胜利 高向东
文章在经济转型和大城市人口调控背景下,研究了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趋势与外来劳动力需求情况。研究显示,在上海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下,2015-2020年外来劳动力需求量在700-856万人之间,这使大城市在对待外来劳动力上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面临着经济发展对外来劳动力的依赖性,另一方面面临着大城市人口调控的压力。目前上海劳动力市场中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就业岗位、工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外来劳动力与本地劳动力在岗位上更多的是一种优势互补关系,对外来劳动力歧视有悖于社会公平理论,同时政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莫荣 鲍春雷
零工经济快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趋势,进而推动零工劳动力市场发生新变化,呈现出就业形式多元化、组织方式平台化、工作安排任务化、用工管理数字化、兼职工作便利化、用工关系复杂化等特点,其发展过程中也带来就业管理服务和劳动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需要在统计监测、政策支持、权益保障、职业培训、社会保险、协同治理等方面进一步补齐短板。
关键词:
零工经济 劳动力市场 规范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斌 徐彩群 高蒙蒙
人力资本理论与劳动力迁移理论的主流观点认为教育能提升个人获取迁移信息与实施劳动迁移的能力,并促使高教育素质劳动力从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转移,形成教育投资收益的地区外溢效应。本文利用浙江、安徽和陕西三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采用两分逻辑回归方法,在控制个人外出和本地就业的预期收入差异的条件下,着重就教育对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对农民外出就业机会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而是非线性的;小学低层级教育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的作用,而更高层级的教育则具有促进农村劳动力本地就业的作用。
关键词:
教育 农村劳动力 流动就业 就业地选择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王金台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是促进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会,增强转移后的职业稳定性,影响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距离,因此,政府必须统筹规划,职业学校必须抓住契机,通过建立配套健全的政策法规,建立完善相关的激励竞争机制,从而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 转移 职业教育 对策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锋亮 丁小浩
在中国特定的文化以及制度环境中,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所反映的教育与收入的关系究竟来自社会对教育的信号作用的认同,还是代表了教育确实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的贡献?教育的生产性功能和筛选功能究竟是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教育的生产性功能与信息性功能是否会有变化?变化的趋势又如何?本文通过将中国劳动力市场中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的教育收益率进行对比,评估中国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的生产促进和筛选作用。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时点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的教育收益率,验证教育的信息性功能与生产性功能变化的趋势,并从侧面检验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市场化进程。
关键词:
人力资本理论 筛选理 劳动力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