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83)
2023(6619)
2022(5582)
2021(5574)
2020(4665)
2019(11303)
2018(11107)
2017(21315)
2016(11108)
2015(13019)
2014(12631)
2013(12538)
2012(11362)
2011(10470)
2010(10492)
2009(9709)
2008(9295)
2007(7879)
2006(6872)
2005(6333)
作者
(30143)
(25084)
(25068)
(24057)
(16044)
(11988)
(11321)
(9886)
(9564)
(8843)
(8698)
(8468)
(8157)
(7957)
(7891)
(7823)
(7592)
(7248)
(7222)
(6835)
(6320)
(6065)
(5948)
(5758)
(5668)
(5630)
(5490)
(5151)
(4961)
(4929)
学科
(53859)
经济(53818)
方法(28688)
管理(27673)
数学(26972)
数学方法(26479)
(26038)
(20399)
企业(20399)
(16699)
贸易(16691)
中国(16631)
(16487)
(12013)
(11971)
(10500)
业经(8719)
(8718)
出口(8711)
出口贸易(8711)
(8235)
(7958)
(7448)
银行(7447)
农业(7429)
(7256)
(7110)
金融(7109)
理论(6931)
环境(6837)
机构
大学(161214)
学院(158618)
(77797)
经济(76714)
管理(62129)
研究(56336)
理学(54072)
理学院(53544)
管理学(52507)
管理学院(52237)
中国(45023)
(34446)
(32274)
科学(30952)
(27263)
财经(26376)
经济学(26316)
研究所(24925)
中心(24696)
(24436)
经济学院(23799)
北京(22390)
(21009)
(20701)
(20316)
业大(19969)
财经大学(19950)
(19174)
师范(19018)
经济管理(16852)
基金
项目(107144)
科学(86093)
基金(81828)
研究(77965)
(71465)
国家(71032)
科学基金(61340)
社会(52646)
社会科(50311)
社会科学(50300)
基金项目(41459)
自然(38593)
自然科(37838)
自然科学(37831)
(37526)
自然科学基金(37191)
教育(36502)
资助(35948)
(32853)
编号(29280)
(25835)
重点(24200)
国家社会(23568)
成果(23343)
中国(23287)
教育部(22730)
(22664)
(22203)
人文(21213)
大学(21002)
期刊
(76879)
经济(76879)
研究(49293)
中国(30409)
管理(23832)
(23182)
科学(21796)
学报(21174)
(18511)
大学(17224)
学学(16094)
教育(15283)
技术(15071)
经济研究(14963)
(13677)
金融(13677)
财经(13575)
农业(13247)
(13004)
(11818)
国际(11347)
统计(11030)
问题(10646)
世界(10497)
业经(10186)
(9543)
技术经济(8945)
决策(8650)
(8572)
资源(6696)
共检索到2343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Gordon H.Hanson  
本文主要研究了中国大陆及其他东亚、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的出口专业化模式。长期以来,关于亚洲出口增长的源泉一直存在争论。其中,一支文献强调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性,它们认为这类改革使亚洲国家在制造业中的潜在比较优势得以显现;另一支文献则将亚洲的成功归因于政府干预。首先,本文将中国大陆比较优势的演化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对比;随后,分析了东亚、东南亚国家行业比较优势和资本积累的短期关系。本文发现,国家层面的资本积累和特定行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存在很强的关联,两者的关系近似于"倒U形"。中国大陆趋向于在一个比其他经济体的人均资本都低的水平上达到比较优势的顶峰。最后,笔者讨论了本文的发现对于解释有关"亚洲...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艳   王冰洁   钟腾龙  
中国出口贸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产业集聚水平在持续提升,然而很多出口企业却陷入“内卷化”增长困境。本文基于“最强小镇”的案例以及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从产业集聚的视角探究中国出口增长模式。研究发现:专业化集聚与企业出口表现(出口额和出口产品种类),与出口企业绩效(营业收入、利润和工资)均呈现“倒U型”关系;过度专业化集聚加剧了竞争和拥堵效应,降低了企业生产率、资金流动性和议价能力,拉低了出口价格与产品资本密集度,严重影响了出口企业持续增长和贸易利得;而垂直多样化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助于破解出口增长困境。本文全面阐释了产业集聚对中国出口增长模式和增长困境的影响,为中国出口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理论和政策支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飞翔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日益加快,正在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十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面临着潜在的和日益逼近的严重挑战。及时地启动和推进我国出口模式的转变,已经成为下一阶段外贸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外贸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居世界前列,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大大前移,同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黄玖立  徐旻鸿  
地区对外贸易出口可以从二元边际的角度进行考察,其中扩展边际对应着产品种类和出口对象的多元化。本文基于新新贸易理论,使用2002年中国地级行政单位的海关出口数据考察了境内运输成本对地区出口模式的影响。我们发现,境内运输成本显著地制约着地区出口贸易流量。这种制约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扩展边际尤其是产品数目的变化实现的,对集约边际的影响并不明显。本文的结论意味着,减免公路通行费用等降低境内运输成本的措施有助于改善内陆地区的出口模式,从而改善中国整体上的出口结构。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马林梅  张群群  
基于新新贸易理论,文章分析和检验了企业生产率对我国企业零出口、间接出口与直接出口三种出口模式选择的决定作用。研究发现,在出口企业样本中有35.1%的企业完全依靠中间商出口;随着生产率提高,制造业企业更倾向于减少零出口为主的模式,增加间接出口为主乃至直接出口为主的模式。进一步分阶段研究后发现,在内销和出口阶段,企业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倾向于降低内销而增加出口;在出口阶段,企业随着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倾向于降低间接出口而更多地选择直接出口模式。结果表明,中间商在我国企业出口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水平与零出口、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呈现同向变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易先忠  欧阳峣  
构建中国"对外开放新体制"有待讨论澄清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发展外贸才能形成有力促进可持续增长和外贸转型升级的内生机制?从外贸起源和其"增长引擎"本质作用的终端视角看,依托国内大市场的内需驱动出口模式不仅可发挥大国国内需求这一"国家特定优势",持续推动外贸转型升级;也可通过出口部门与本土产业部门的强有力关联,更好地发挥出口作为"增长引擎"的本质作用。因此,在相同发展阶段,大国比小国更加偏向内需驱动出口模式。但中国的外贸发展明显背离大国经验,深层原因在于,致使"国内需求——本土供给——出口结构"不能有效衔接的市
[期刊] 改革  [作者] 杨玲  吴根宝  
中国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总体不太高,其中中低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出口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但同时也是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出口生产性服务业竞相争夺的部分。中国要在保持这一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加快中高技术通讯和计算机及信息业、高技术金融保险和专利及所有权业的发展,可考虑从增加人才储备、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法制环境和加强产业融合等方面下功夫。同时,政府要加快推进中国优化生产性服务出口贸易技术结构和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实力的进程。这对于中国有效实现贸易升级和产业转型都将产生有益的连带效应。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戴翔  
近年来,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可持续性备受关注,特别是受到本次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冲击,更是让众多学者对后危机时代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产生了质疑。该文分析指出,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国际梯度转移和产品价值增值环节国际梯度转移,与中国特有劳动要素禀赋相耦合的必然结果,是世界经济优化资源配置、利用中国比较优势的客观使然。在后危机时代,这些决定性因素仍将长期存在,因此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继续奉行这一战略,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姚洋  余淼杰  
本文通过数据证明,中国当前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是由中国当前人口特征和低城市化水平所决定的必然选择。低人口抚养比和低城市化率共同造成大量的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收入缓慢增长,这些又进一步导致了资本的快速积累和制造业的飞速发展。然而这两种因素也决定了较小的国内市场,因此市场出清的唯一途径就是出口。根据人口转型和城市化发展步伐来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模式还将持续至2025年左右。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包群  邵敏  Ligang Song  
基于2000~2006年间持续经营的47000多家制造业企业数据,本文经验考察了外资参与、地理集聚与出口外溢对我国企业出口模式选择的影响。将全部企业划分为非出口、持续出口、新增出口以及间断出口四种不同类型,本文借鉴显性比较优势(RCA)思想构造了区域内与区域间、产业内与产业间外溢指标。多项式分布logit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外资进入不仅显著地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出口可能性,而且还通过对内资企业的出口外溢效应形成了企业出口的地理扩散与行业集聚效果。但与盛行的"本地化外溢"假说相反,我们发现出口外溢效果并未表现出随地理距离缩小而更为强烈的本地化现象,即局部地区的大量同质性出口企业过度集聚导致了我国企业...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安礼伟  杨夏  
中国在国际生产网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主要扮演着加工装配地的角色,即从日本、韩国等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进口中间品,经过加工装配后再将最终产品出口至以美国、欧盟为主的发达国家或地区,从而形成了三角贸易模式。中国对美出口的快速增加与三角贸易模式的发展密切相关,文章研究表明,中间品进口的增加和三角贸易模式的发展显著地促进了中国对美出口的增加,因此中美贸易失衡主要不是一种双边贸易现象,而是一种结构性现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阳佳余  徐敏  
本文基于内源融资、商业信贷、外源融资等9类财务指标,构建了反映企业融资能力的综合指标。针对出口市场中企业进入与退出行为的复杂性,重点区分了持续出口、新出口、间断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等不同出口模式,探讨了企业融资能力对不同出口模式的差异性影响。本文采用2000~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采用多项式选择模型估计证实了企业融资能力在出口模式选择中的重要作用。融资能力提高不仅有助于企业进入出口市场,而且有利于企业出口模式的持续性。此外,融资能力对企业出口模式的影响在不同地理区域、贸易产品结构间也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施炳展  逯建  王有鑫  
本文重点分析补贴对企业出口模式的影响,特别关注数量和价格。结论发现:补贴提升了中国企业出口总量和数量,降低了出口价格,促成了"低价竞争、数量取胜"的出口模式;补贴对企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在近年并不稳健显著,在不同模型中促进作用程度不同,对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应审慎保守地看待补贴的出口促进作用。将政策推动转变为企业内生驱动、构建出口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