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9)
2023(6723)
2022(5591)
2021(5390)
2020(4476)
2019(10275)
2018(9920)
2017(18944)
2016(9964)
2015(11332)
2014(11043)
2013(11138)
2012(10391)
2011(9771)
2010(9654)
2009(8751)
2008(8762)
2007(7711)
2006(6845)
2005(6456)
作者
(27206)
(22710)
(22508)
(21577)
(14674)
(10781)
(10254)
(8818)
(8787)
(8023)
(7940)
(7453)
(7387)
(7375)
(7204)
(7169)
(6959)
(6507)
(6376)
(6142)
(5594)
(5540)
(5278)
(5154)
(5138)
(5136)
(4979)
(4630)
(4497)
(4449)
学科
(45574)
经济(45528)
(29652)
管理(28156)
(22198)
企业(22198)
方法(21251)
中国(19696)
数学(19461)
数学方法(19349)
(12048)
贸易(12040)
(11907)
(10920)
(10848)
保险(10829)
(10770)
银行(10766)
(10764)
(10347)
(10043)
(8887)
金融(8887)
业经(8310)
(8167)
环境(7534)
(7036)
农业(6930)
关系(6835)
(6466)
机构
大学(147311)
学院(144077)
(73550)
经济(72491)
管理(56133)
研究(54435)
中国(47564)
理学(47416)
理学院(46917)
管理学(46446)
管理学院(46146)
(33575)
(31666)
科学(27686)
财经(27136)
(26614)
(25063)
经济学(25033)
研究所(24064)
中心(23776)
经济学院(22639)
北京(21023)
财经大学(20625)
(19289)
(19196)
(18038)
(16709)
师范(16594)
(16275)
科学院(16262)
基金
项目(92106)
科学(74569)
基金(71888)
研究(68381)
(62149)
国家(61734)
科学基金(53209)
社会(48157)
社会科(45843)
社会科学(45835)
基金项目(36237)
自然(32188)
自然科(31526)
自然科学(31518)
资助(31057)
自然科学基金(31033)
教育(30476)
(30308)
(27223)
编号(25156)
(22886)
中国(21864)
国家社会(21733)
重点(20637)
成果(20519)
教育部(20408)
(19815)
人文(19100)
(18639)
(17996)
期刊
(76202)
经济(76202)
研究(52211)
中国(29095)
(23757)
管理(22044)
(20728)
金融(20728)
科学(19911)
学报(17338)
(16294)
大学(14202)
财经(14061)
经济研究(13877)
学学(13421)
(12159)
(11601)
农业(11272)
技术(10829)
国际(10684)
世界(10196)
问题(10148)
教育(10107)
业经(9564)
技术经济(7784)
统计(7618)
(7288)
现代(6616)
(6406)
理论(6362)
共检索到2254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郭志刚  
近20年来,政府发布的生育率口径与实际人口调查结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这种情况是中国进入低生育率时期以来有关认识严重脱离实际的反映。实际上,出生和生育统计已经长期陷入一种轻视调查结果、过于依赖主观判断的统计怪圈。这种状况的延续不仅会导致对当前总人口规模和人口年龄结构方面的统计极可能也存在严重偏差,而且还引向对人口老龄化风险性的忽略,误导未来中国人口长期发展趋势的判断和决策。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邬沧萍,穆光宗  
本文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重新审视了中国人口控制的必要性,针对当前不同认识阐述作者观点,提出生育率高低本身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人口问题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大小,中国人口控制的理论依据可归纳为“协调发展理论”或“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控制仍然必要,不能对市场经济带来人口控制的正面效应抱过分乐观的态度。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郭志刚  
中国人口少子化和老龄化的发展速度和程度显著超出以往预期。面对少子化、老龄化的人口新常态,人口领域需要有较大的改革。当前人口工作思路存在与人口现实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的核心是对低生育风险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人口工作存在只重当下、罔顾未来的偏向。生育政策调整的实质是对过去计划生育过度的补救和改正,既是对生育率过低这一主要人口风险的应对,也是人口发展彻底转向正常化、均衡化的需要。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我国快速经历的人口转变所引起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一直为人们所观注。其中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趋势最为引人注目,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研究中国人口的变化提供了最新信息,在此基础上学术界和有关部门进一步展开了对我国人口老化的研究。本文作为其中之一,旨在考察我国生育率转变与人口老化的趋势,包括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对这一趋势的影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本刊编辑部  
背景 今天,世纪之交的中国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诸多方面都已走到了历史的转折点,中国的人口发展也不例外。从历史变革的背景下审视人口与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说,对人口问题认识的推陈出新既是变革的反映,也是变革的动力。 正如有识之士所共同关注的,当代中国人口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要的变化,有关社会大转型中人口转型问题的讨论正趋热烈。譬如,中国人口已开始转向低、负增长,人口转变增长开始转向人口惯性增长,等等。总之,中国人口发展中互相交织的内生变化和外生变化正在重新塑造中国人口增长新的机制,赋予中国人口发展新的特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最近梁秋生和郭志刚二位教授围绕京津沪大城市超低生育率中外来人口的分母效应展开了讨论。他们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本文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千分之一抽样原始数据,对城市超低生育率中的外来人口分母效应作了进一步的检验和分析,认为外来人口的分母效应的大小,既与外来人口的规模,也与外来人口的生育水平有关。京津沪地区超低生育率中的外来人口分母效应并不存在,其原因是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生育水平没有差别。对于全国城市地区,尽管外来人口的生育率显著地低于本地人口,但是由于外来人口规模不够巨大,它的分母效应也不太大。作为对比,广东省是最强烈体现外来人口分母效应的例证。不仅外来人口的生育率只及本地人口的一半,而且育龄妇女中外来人口占近30%,所以其分母效应非常明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宋健   胡波   姜春云   陈文琪  
聚焦育龄人群“不想生”“不敢生”“不能生”现象,综合考虑生育意愿、生育条件、生育结构3个维度,根据低生育率相关理论,构建生育综合指数,观察分析当前中国低生育率现状并进行省际比较。研究发现,全国生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值为0.492;生育条件指数值最低,反映了就业和收入因素及缺乏生育支持对生育率的制约;各省(区、市)育龄人群的结构特征较为一致,而生育意愿和生育条件的异质性较大;生育综合指数与总和生育率呈现正相关性,生育综合指数每提高0.1,总和生育率将会提高0.286。提升生育意愿将有助于提升总和生育率,但生育条件和生育结构尚未能有效发挥对生育率的促进作用,需要建立完善并长期实施生育支持政策,以重塑人群的生育观念、改变其生育行为。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肖竞  理查德·钱伯斯  
我曾经在一所大学里教授了很多年夜校的会计课程。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只有没有被问出来的问题才是愚蠢的,除非你想问的问题是‘老师你可不可以推迟考试?’"我作为高校讲师的经历与我内部审计师(也是我讲课期间白天的主要工作)的职业生涯不无关系。随着时间流逝,我充分体会到正如生活的其他方面一样,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很少会有愚不可及的问题。最成功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不一定是最聪明或最有经验的,但往往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杜鹏  
本文提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本身并不一定就是问题,伴随着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而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在初期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在1950~1990年的人口年龄构成变动中,生育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远远大于死亡率下降的影响;生育率的下降是中国这一时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低生育率条件下,由于不同队列人口规模的差异和人口惯性的存在,仍然会使中国人口向老龄化发展。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德文  
随着中国人口进入低生育阶段,人口低增长最终会带来劳动力供给的低速增长,以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在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情况下,劳动年龄人口从相对比重下降到绝对数量下降,将会诱发工资率的不断上升。在劳动成本上升和养老负担加重的情况下,保持中国经济未来持续增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速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俞金尧  
18世纪以来中国人口增长较快,但有学者认为中国已婚生育率较低,这无法解释规模越来越大的人口增长现象。作者根据历史人口统计的新成果,对18世纪以来中国已婚生育率低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都阳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生育率下降与经济快速成长的过程,同时,这一时期又执行了严格的生育政策。本文主要就这些事实做出两个方面的经验分析:其一,经济增长和生育政策在生育率变动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其二,低生育率水平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政策的边际效果渐趋下降,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依然明显。同时,生育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因此,人口发展政策不可能继续保持单一和纯粹的目标,充分考虑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响,将是人口政策调整的重要要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蒋正华,陈松宝  
对中国人口未来发展的趋势及本世纪末可能达到的人口数量有着不同的估计,问题的中心是对生育率受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时变化的可能性估计不一。为此,我们选择了对生育率影响最严重的社会、经济、文化、政策因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由于中国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卫  
文章利用人口普查年龄分布数据和基于广义稳定人口模型的两种生育率估计方法,即整合法和变量r法,对中国1982年以来各普查间的生育水平进行估计。利用整合法估计的是出生率,通过出生率换算为出生人数,进而估计生育率。利用变量r法估计的是净再生产率,通过净再生产率转换为对生育率的估计。整合法对1982~1990年和2000~2010年普查间平均出生率和出生人数的估计,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对1990~2000年普查间的估计则要明显低于国家统计局的公布值。由此估计的1982~1990年、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依次为2.63、1.68和1.56。利用变量r法对各普查间的平均总和生育率的估计分别为2.60、1.61和1.68。因而,2000~2010年中国平均生育率的估计应该在1.6左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