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58)
- 2023(10643)
- 2022(8762)
- 2021(8019)
- 2020(6630)
- 2019(14873)
- 2018(14065)
- 2017(26428)
- 2016(14077)
- 2015(15671)
- 2014(14968)
- 2013(15027)
- 2012(13893)
- 2011(12748)
- 2010(12278)
- 2009(11097)
- 2008(10843)
- 2007(9208)
- 2006(8029)
- 2005(7032)
- 学科
- 济(65270)
- 经济(65213)
- 业(35892)
- 管理(34772)
- 方法(28101)
- 企(26447)
- 企业(26447)
- 数学(25498)
- 数学方法(25359)
- 中国(19148)
- 农(17761)
- 贸(14958)
- 贸易(14952)
- 易(14616)
- 业经(14424)
- 学(13592)
- 财(12703)
- 产业(12272)
- 地方(11992)
- 农业(11974)
- 制(10450)
- 技术(10225)
- 环境(10127)
- 银(9122)
- 银行(9076)
- 行(8793)
- 融(8739)
- 金融(8739)
- 发(8335)
- 出(8210)
- 机构
- 大学(208362)
- 学院(206403)
- 济(95970)
- 经济(94734)
- 研究(79825)
- 管理(76779)
- 理学(67766)
- 理学院(66920)
- 管理学(65932)
- 管理学院(65569)
- 中国(59281)
- 科学(50359)
- 京(43922)
- 农(43578)
- 所(41245)
- 研究所(38539)
- 财(37966)
- 业大(35447)
- 农业(34998)
- 中心(34579)
- 财经(31730)
- 经济学(31422)
- 经(29314)
- 经济学院(28656)
- 院(28403)
- 江(27532)
- 北京(27517)
- 科学院(26019)
- 范(25441)
- 师范(25054)
- 基金
- 项目(150066)
- 科学(119392)
- 基金(113565)
- 家(103725)
- 国家(102984)
- 研究(101314)
- 科学基金(86545)
- 社会(69162)
- 社会科(65981)
- 社会科学(65968)
- 基金项目(60543)
- 自然(56868)
- 自然科(55631)
- 自然科学(55612)
- 省(55556)
- 自然科学基金(54705)
- 划(48764)
- 资助(45194)
- 教育(44195)
- 编号(35855)
- 重点(35124)
- 发(34051)
- 部(33830)
- 创(31988)
- 国家社会(31064)
- 创新(30138)
- 计划(29516)
- 中国(29337)
- 科研(29322)
- 教育部(28351)
共检索到29145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陶桂任 梁世夫
[目的]判断畜牧产业及内部行业集聚时空特征、分析集聚影响因素,对于优化畜牧产业内部各行业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2003—2018年中国畜牧产业产值、要素投入及相关产业产值等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判断中国畜牧产业及内部行业集聚时空特征,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GMM从横、纵两个维度分析中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结果](1)中国畜牧产业空间集聚效应在“上升—下降—上升”中呈现“高—高”“低—低”两极分化结构;“北高南低”“西强东弱”的“连片化”空间格局中呈现“梯度化”特征。(2)草食型家畜行业集聚在“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中马太效应明显,其空间集聚效应强于耗粮型畜禽行业;耗粮型畜禽行业集聚空间分布呈由东南非沿海地区向西北递减、中部向东北和西南递增的特征。(3)中国畜牧产业集聚影响因素中劳动力投入和技术投入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异质性、产业关联影响力度不足。[结论]各地区应继续因地制宜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大技术推动、人才支持,积极延长产业链,促进畜牧产业由集聚式发展到集群式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刚 王明利 杨春
农业地理集聚是有效实现农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以畜牧业为例,采用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平均集聚率等指标与模型,分析了畜牧业地理集聚的发展特征、演变态势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980—2011年中国畜牧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再到稳定上升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但不同畜产品生产的地理集聚过程差异显著;省域尺度上,畜牧业平均集聚率重心不断北移,逐步形成了北方地区高度集聚、南方地区中低度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畜牧业地理集聚格局经历了由自然集聚到空间重构再到空间优化的过程,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以及市场与政策,在不同时期主导着中国畜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构成了我国畜牧业地理...
关键词:
畜牧业 地理集聚 专业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倪印锋 王明利
种植牧草是当前中国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发展牧草产业是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和"粮改饲"工作的重要举措。文章运用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的方法,对2001—2015年中国牧草产业地理集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牧草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先波动下降后急剧上升的特征,7种牧草的地理集聚程度都非常高;牧草产业向"三北一南"区域集聚的趋势愈加明显,在省域尺度上空间地理集聚的程度也逐渐增强,其地理集聚的高—高(H-H)聚集区省份变化不大,而低—低(L-L)聚集区省份在东南部则有显著的增加。实证研究表明牧草比较收益、生产性土地面积比重、草食家畜养殖量、机械化水平和政策是影响牧草产业地理集聚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伟新 向云 祁春节
水果产业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相比其他农业产业,水果产业地理集聚有其特殊性,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研究分析了1978—2011年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揭示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显著,不同作物间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其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但近年来重又出现集中趋势;中国多数省份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特征明显,西部地区是我国水果产业的主要聚集区,且这一集聚趋势还在进一步发展;影响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禀赋条件、技术、制度与经济等,相较于其他农业产业,自然禀赋条件、劳动力成本以及交通运输成本对水果产业地理集聚的影响更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成吉 王国刚 张勇翔 董海宾
为开展草食畜牧业产业空间转移与影响因素研究,构建分区新型种养关系。基于1980—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方法,系统分析草食畜牧业的空间分布模式、转移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以产业转移特征为基础,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解释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草食畜牧业的空间依赖特征显著,整体趋势自西向东北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重心整体上穿越了农牧分界线,总直线位移距离达505.36 km;空间面板模型显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总体受到生产性土地比重、土地生产能力、人均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水平等6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地生产能力是推动草食畜牧业由牧区向农区转移的关键因素;此外,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将长时间序列分解为3个时期,发现机械化、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是各时期产业布局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可为构建合理空间布局、优化要素配置,进而为草食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尚莉媛 崔姹 赵慧峰
[目的]研究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明晰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影响因素,促进畜牧业低碳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2000—2020年京津冀13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EBM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对畜牧业碳排放效率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均值由0.45增长至0.88,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地区之间的碳排放效率差异呈现缩小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呈现由“低值区集中连片,高值区分散”的格局向“高值区集中连片”的布局过渡的趋势,且相异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减弱。(3)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畜牧业碳排放强度分别为本地碳排放效率的主要驱动与抑制因素,城镇化水平和乡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能改善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值。饲料用量、畜牧业技术进步、畜牧业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碳排放效率的阻碍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政策对其的驱动作用逐步显著加强。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和畜牧业产业结构对邻近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负向影响逐步显著加强。[结论]京津冀畜牧业碳排放效率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畜牧业低碳高效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剑 胡可欣 柴智慧
[目的]科学分析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变化规律及驱动机理,为推进我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格局,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支持。[方法]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涵盖5个维度14个具体指标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TOPSIS模型、墨兰指数及空间计量模型,对2010—2022年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探究其发展水平及五大指标体系的时空变化规律特征,论证草原畜牧业的空间相关性、空间聚集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的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差异较大;(2)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除2022年有所下降外,整体上呈现逐步上升态势,呈M型波动,且33个牧业旗县的时序变化差异较为明显。分维度看,创新能力、开放水平是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3)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特征整体呈现“东部高、中部低、西部较高”的格局。从空间聚集模式看,内蒙古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H-H”聚集旗县始终位于内蒙古东部,“L-L”聚集旗县常年分布于中部,“H-L”聚集旗县由西部逐渐向中部转移;(4)内蒙古各旗县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空间溢出效应。[结论]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实施联动发展战略;提升创新能力,培育草原畜牧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统筹区域经济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俊伟 陈永福 余乐 尹昌斌
运用1996—2016年中国生猪养殖业发展相关数据,采用区位基尼系数指标测度中国生猪养殖业时空分布及其演变特征,进一步运用Moran′s I指数从空间相关性角度对生猪养殖业的地理集聚效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影响中国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生猪养殖业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并呈弱化趋势,且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时空分布呈"集—散—集"的变化特征。其中,1996—2005年,中国生猪养殖业空间上呈现稳中有升的集聚态势,2005—2013年,集聚态势逐渐减弱,2013—2016年,集聚现象呈现回升趋稳态势。Moran′s I指数表明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效应,发展水平较高的省区对周边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使省区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受自然资源、经济、技术等多种要素综合影响,其中,地理因素、土地资源、城镇化率和技术水平等因素对生猪养殖业地理集聚影响较为显著。因此,各省区发展生猪养殖业应因地制宜制定规划,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发挥生猪养殖水平较高省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技术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颜淑芳 孟全省
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区位商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传统平原农区畜牧业各子类产业的区域集聚分布情况和区域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农区畜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且产业集聚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集聚水平低,集聚优势不明显,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提出农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行种养有机结合,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合理规划农区畜牧业产业区域布局;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提高农区畜牧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逐步增强畜牧业集聚优势。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瑶 尚杰
畜牧业已成为全球人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同时,畜禽粪便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本文在测算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基于脱钩理论分析了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与畜牧业产值之间的脱钩情况,并借助LMDI模型对影响我国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我国畜牧业CH4和N2O排放量分别由2001年的1 068.40万t和39.37万t变化到2011年的1 041.81万t和40.87万t,肠道发酵是CH4排放的最大贡献者,而粪便管理则是N2O排放的重要诱因;在肠道发酵CH4排放中,排放最多的是牛,其次是山羊和绵羊,最少的是兔子,在粪便管理CH4排放中,排放最多的是猪,最少的是骆驼...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孟祥海 张俊飚 李鹏
中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研究表明:21年间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成为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虽能自给,但从全国范围看已接近自给上限,农区省份尤为明显。最后,立足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环境监管、推动畜禽粪便还田、加强保护草原以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耀文 王明利 马晓萍 李鹏程
[目的]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2002—2018年中国31省畜牧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并联立STIRPAT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结果]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阶梯性,逐渐形成“俱乐部收敛”式两极格局;西部地区是畜牧业生态效率提高的重点区域,有加速向东部转移融合的趋势;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相对稳定的过程,地理空间格局对其影响显著,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财富、人口、技术等方面因素对畜牧业生态效率表现出不同的短期和长期空间溢出效应。[结论]中国畜牧业要走协同发展道路,注重生态补偿与区域联动,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在各影响因素间寻找均衡点,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竞争有度的产业生态体系,稳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肖卫东
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份种植业总播种面积及6种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从产业和地区两个方面系统地刻画了1980~2010年中国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并揭示了其影响因素。从整体上看,中国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不同农作物生产的地理集聚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并且具有显著的拐点特征和明显的"先小幅增强、随后显著增强、后趋于减弱"阶段性特征。中国种植业的地理集聚区域是中部地区,主要省份种植业呈现出明显的中度地理集聚特征。一些农作物生产还呈现出高度集聚在少数省(区、市)的特征,地区垄断性趋势不断增强。影响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主要包括...
关键词:
种植业 地理集聚 变化趋势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纪龙 吴文劼
利用1978—2013年数据测算了我国蔬菜生产集聚的空间基尼系数、FLQ值、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数,刻画了我国蔬菜生产集聚的时空特征,并对其影响因素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蔬菜生产集聚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具有阶段性特征;蔬菜生产总体为中等集聚水平但各地集聚程度差异较大;蔬菜生产集聚呈现地域梯度和连片化特征。我国蔬菜生产地理集聚差异的驱动因素主要为:自然资源、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政策制度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向豪 陈彤 姚娟
基于1989—201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种植业及8类作物的产量数据,运用重心移动模型、区位基尼系数、产业集中率,对新疆种植业地理集聚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整体而言,新疆种植业具有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势,具有明显的拐点和阶段性特征,种植业整体重心呈现出向北偏东的移动趋势,不同作物地理集聚具有显著差异。一些农作物的生产高度集聚在少数地州,地区垄断性不断增强。影响新疆种植业地理集聚的因素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主要包括资源禀赋、技术环境、产业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