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899)
- 2023(18026)
- 2022(14706)
- 2021(13667)
- 2020(11650)
- 2019(26731)
- 2018(26139)
- 2017(49808)
- 2016(26705)
- 2015(30078)
- 2014(29720)
- 2013(29706)
- 2012(27217)
- 2011(24531)
- 2010(24237)
- 2009(22875)
- 2008(22870)
- 2007(20173)
- 2006(17442)
- 2005(15886)
- 学科
- 济(122658)
- 经济(122540)
- 业(96987)
- 管理(89359)
- 企(84389)
- 企业(84389)
- 方法(55836)
- 数学(46590)
- 数学方法(46104)
- 农(36353)
- 财(34437)
- 业经(33001)
- 中国(31381)
- 农业(25236)
- 务(24138)
- 财务(24091)
- 财务管理(24052)
- 地方(23080)
- 企业财务(22815)
- 制(22600)
- 贸(22500)
- 贸易(22489)
- 易(21921)
- 和(21268)
- 学(21047)
- 技术(20519)
- 理论(18713)
- 划(18476)
- 环境(18050)
- 策(17610)
- 机构
- 学院(392821)
- 大学(389297)
- 济(170836)
- 经济(167795)
- 管理(156899)
- 理学(135482)
- 理学院(134086)
- 管理学(132063)
- 管理学院(131328)
- 研究(130460)
- 中国(102492)
- 京(81625)
- 科学(78806)
- 财(76011)
- 农(67146)
- 所(65497)
- 财经(61554)
- 中心(60465)
- 研究所(59561)
- 江(57904)
- 业大(56811)
- 经(56118)
- 农业(52899)
- 经济学(52808)
- 北京(50977)
- 范(48166)
- 经济学院(47775)
- 师范(47663)
- 院(46864)
- 州(45704)
- 基金
- 项目(263441)
- 科学(210006)
- 基金(195039)
- 研究(191625)
- 家(169981)
- 国家(168587)
- 科学基金(146057)
- 社会(125272)
- 社会科(118975)
- 社会科学(118944)
- 基金项目(102723)
- 省(101516)
- 自然(93970)
- 自然科(91747)
- 自然科学(91719)
- 自然科学基金(90145)
- 教育(86730)
- 划(85166)
- 资助(79591)
- 编号(75958)
- 成果(59886)
- 重点(59407)
- 部(59264)
- 发(57647)
- 创(56587)
- 国家社会(53277)
- 创新(52475)
- 课题(51153)
- 教育部(50831)
- 科研(50796)
- 期刊
- 济(185602)
- 经济(185602)
- 研究(110242)
- 中国(70650)
- 财(61183)
- 农(61111)
- 管理(60073)
- 学报(57578)
- 科学(56359)
- 大学(43817)
- 农业(42495)
- 学学(41549)
- 技术(35698)
- 融(33256)
- 金融(33256)
- 教育(31759)
- 业经(31349)
- 财经(30728)
- 经济研究(29917)
- 经(26580)
- 业(25816)
- 问题(24786)
- 技术经济(22044)
- 贸(20416)
- 世界(19789)
- 统计(19687)
- 资源(19431)
- 策(18389)
- 现代(18188)
- 商业(18162)
共检索到572969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夏晓平 李秉龙 隋艳颖
中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地了解全国各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自2003年-2007年以来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畜牧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结构的区域化特征明显。通过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后发现,各地区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其社会经济状况、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更深层次的解释是由于市场分割、各地区消费习惯差异以及生产者和政府目标收益的不一致引发的区域之间对其自身优势利用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由于造成畜牧业生产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影响因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兴 张炜
当前,主要基于对粮食安全的考虑提出节粮型畜牧业发展模式,但是该政策是否奏效呢?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在节约粮食的同时也可能带来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结果反而危及粮食安全。因此,只有在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保证粮食产量不下降或基本稳定才能使节粮型畜牧业发展对粮食安全产生积极影响。通过选取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以及其他可能影响粮食安全水平的指标,对该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畜产品需求弹性与粮食安全水平负相关,而耗粮型畜产品产量比重提高有利于粮食安全;另外,城镇化水平、农业技术水平、农作物播种面积以及农业基础设施状况等控制变量均通过检验且显著为正。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兰勇 姚屹浓
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4~2012年间我国不同区域4种养殖模式下生猪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借以反应我国畜牧业生产效率现状,并提出相关改进方法。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模式下生猪养殖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一定程度的正向增长,其中散养生猪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效率的提高,规模养殖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是技术效率进步和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生猪生产效率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北地区生猪养殖优势日益凸显,西部地区优势地位逐步弱化。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未来要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需加强畜牧业的技术创新和推广、因地制宜调整畜种结构和规模、提高畜牧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及完善畜产品价格监测体...
关键词:
畜牧业 生产效率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春 朱增勇 刘治
文章基于扩展的索洛模型、C-D生产函数、空间自相关Global Moran’s I指数、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运用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畜牧业统计数据,纳入空间效应因素,对中国省级区域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空间统计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在测算我国省域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中具有较好效果,畜牧业劳动力的产出弹性最高,我国畜牧业的增长方式还处于劳动力带动为主的阶段,劳动力、资本投入、牧具总动力是畜牧业产出增长的主动力。分省区来看,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为上海,最低为四川;分区域来看,东南区、黄土高原区、黄淮海区、东北区的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较高,五大牧区、西南山区畜牧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偏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易青 李秉龙 耿宁
运用广义马姆奎斯特指数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结合的方法,将畜禽粪污排放作为一种无法避免的投入纳入考虑,对1997~2011年中国畜牧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1中国畜牧业增长是依靠要素投入增加来扩张的外延式增长,要素之间的整合协调并不充分;2环境全要素生产率低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畜牧业污染情况的加重两者间差距在逐渐扩大;3中国畜牧业总体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产值增长由技术进步支撑,但生产效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4受到资源和空间、生态环境以及政府规划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六大区域的畜牧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差异较大,其中东北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最为协调,而西北地区最为落后。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旭峰 杨小东 冉启英
基于碳排放视角,探索畜牧业碳排放的原因,为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算2000—2018年间中国30个省份畜牧业碳排放量,利用LMDI分解指数考查畜牧业碳排放的原因,并利用Tapio弹性分析中国畜牧业碳排放与畜牧业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中国畜牧业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LMDI分解结果显示,2000—2018年中国大部分省份的畜牧业碳排放实现减排,畜牧业碳生产率变化(ΔEI)、第一产业占比变化(ΔIS)、乡村人口变化(ΔRP)是畜牧业碳减排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结构变化(ΔAI)、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ΔEL)、城镇化水平变化(ΔUR)是畜牧业碳排放的主要增加因素。Tapio弹性分析表明,全国和农区整体上呈现从弱脱钩到强脱钩变化,而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仍然处于弱脱钩状态。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波动较大,区域异质性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城镇化水平变化是未来畜牧业碳减排的重要方向;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碳减排压力较大,仍然处于弱脱钩状态;畜禽品种结构对畜牧业碳排放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畜牧业 碳排放 LMDI指数 脱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苏旭峰 杨小东 冉启英
基于碳排放视角,探索畜牧业碳排放的原因,为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算2000—2018年间中国30个省份畜牧业碳排放量,利用LMDI分解指数考查畜牧业碳排放的原因,并利用Tapio弹性分析中国畜牧业碳排放与畜牧业产值之间的脱钩状态。中国畜牧业碳排放量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LMDI分解结果显示,2000—2018年中国大部分省份的畜牧业碳排放实现减排,畜牧业碳生产率变化(ΔEI)、第一产业占比变化(ΔIS)、乡村人口变化(ΔRP)是畜牧业碳减排的主要原因,农业产业结构变化(ΔAI)、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变化(ΔEL)、城镇化水平变化(ΔUR)是畜牧业碳排放的主要增加因素。Tapio弹性分析表明,全国和农区整体上呈现从弱脱钩到强脱钩变化,而牧区和农牧交错区仍然处于弱脱钩状态。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体波动较大,区域异质性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变化、城镇化水平变化是未来畜牧业碳减排的重要方向;牧区和农牧交错区碳减排压力较大,仍然处于弱脱钩状态;畜禽品种结构对畜牧业碳排放呈现显著的负向影响。
关键词:
畜牧业 碳排放 LMDI指数 脱钩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鹤健
运用粮畜生产协调度(CDGPAH)对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定量分析。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序变化分析表明,1991-2005年来福建省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之间的相悖趋势日益严重,两者之间的协调状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1999年,CDGPAH值由-0.66下降到-0.81,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处于冲突的发展模式阶段;第二阶段为1999-2005年,CDGPAH值由-0.81下降到-0.96,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处于相悖的发展模式阶段。粮畜生产协调度状况的空间变化分析表明,闽东南属于粮畜生产的相悖区,而闽西北则属于粮畜生产的基本协调区;但...
关键词:
粮食 畜牧业 协调 协调度 福建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姬一帆 何泽军 徐涛
[目的]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明确其区域差异和空间收敛状况,对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方法]文章基于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2009—2020年30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西藏)面板数据测度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结果](1) 2009—2020年中国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指数由0.354上升到0.416。(2)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差异,但区域内差异逐渐缩小,区域间差异逐渐扩大。(3)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呈α收敛演变,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落后省域对领先省域的追赶趋势明显。(4)全国及各区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政府投资、饲料资源显著正相关,牧区发展水平还与产业结构相关,城郊农牧结合区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科技发展正相关。[结论]建议加强畜禽养殖绿色技术创新、因地制宜采取行动、优化政策环境以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成吉 王国刚 张勇翔 董海宾
为开展草食畜牧业产业空间转移与影响因素研究,构建分区新型种养关系。基于1980—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方法,系统分析草食畜牧业的空间分布模式、转移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以产业转移特征为基础,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解释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草食畜牧业的空间依赖特征显著,整体趋势自西向东北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重心整体上穿越了农牧分界线,总直线位移距离达505.36 km;空间面板模型显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总体受到生产性土地比重、土地生产能力、人均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水平等6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地生产能力是推动草食畜牧业由牧区向农区转移的关键因素;此外,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将长时间序列分解为3个时期,发现机械化、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是各时期产业布局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可为构建合理空间布局、优化要素配置,进而为草食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姹 王明利 石自忠
本文将草食牲畜温室气体排放量纳入全要素生产率(TFP)研究体系,以肉羊、肉牛、奶牛等草食牲畜为主要研究对象,引入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SBM模型与GML指数方法测算了我国2004-2015年草食畜牧业TFP变动,并与未考虑温室气体排放的GM指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温室气体排放对草食畜牧业TFP的影响由不显著向显著转变,技术效率作用凸显。各产业TFP受温室气体排放制约程度存在差异;奶牛产业TFP受温室气体排放影响较为严重,其次为肉牛与肉羊产业。肉羊与奶牛产业GML指数较GM指数降低主要在于温室气体排放拉低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司智陟 母锁淼
印度具有丰富的畜牧资源,本文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印度的养牛业、养羊业、奶业、家禽业和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情况,包括牲畜存栏量、产量、分布、规模、成本等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印度畜产品贸易情况,包括主要贸易品种和与中国畜产品贸易往来。
关键词:
印度 畜牧业 生产 贸易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卫洪 漆雁斌
本文通过构建牧业生产投入要素经济与产值之间的计量模型分析表明,牧业机械动力和饲料的投入对牧业经济产值的影响始终占据主要位置,尤以饲料投入量的影响最大;中间物质消耗与羊的饲养数量对牧业产值的边际贡献率为正但影响不大;而大牲畜和猪的饲养数量对牧业产值的贡献率为负,说明我国的牲畜饲养结构不合理且生产成本大、饲料转化效率低。建议通过优化饲料结构、进行畜种改良及牲畜饲养结构调整以促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进而推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孟祥海 张俊飚 李鹏
中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研究表明:21年间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成为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虽能自给,但从全国范围看已接近自给上限,农区省份尤为明显。最后,立足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环境监管、推动畜禽粪便还田、加强保护草原以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敏 刘为宁 张园园
[目的]该文通过系统梳理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发展脉络、归纳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内容、重点以及不足,深度剖析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内在逻辑,以期完善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体系、推进畜牧业清洁生产进程、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方法]基于“北大法宝”平台汇总的865篇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 6.0,该文梳理了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的变迁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结果]在1996—2005年的政策萌芽期,政策描述笼统且不聚焦,多为方向性、概念性的表述;在2006—2014年的起步探索期,政策开始涉及到核心问题,为系统化政策体系建设奠定良好基础;在2015—2018年的蓬勃发展期,政策侧重于技术支撑和项目支撑,形成了主体明确、分工协作的制度环境;在2019—2021年的政策稳定期,管理政策与技术政策相融合,多元化落实方式的政策集中出台,以保障政策实施效果。[结论]纵观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变迁过程发现,中国畜牧业清洁生产政策逐步由国家主导转为国家引导,地域差异特征明显,政策细致化程度不断提升,政策落实方式日益多样化。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