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15)
- 2023(12821)
- 2022(10486)
- 2021(9617)
- 2020(8222)
- 2019(18385)
- 2018(18027)
- 2017(33887)
- 2016(18350)
- 2015(20663)
- 2014(20341)
- 2013(20264)
- 2012(18883)
- 2011(17025)
- 2010(17188)
- 2009(16541)
- 2008(16843)
- 2007(15135)
- 2006(13516)
- 2005(12754)
- 学科
- 济(83365)
- 经济(83223)
- 业(81965)
- 企(74497)
- 企业(74497)
- 管理(71039)
- 方法(34627)
- 财(29454)
- 业经(28175)
- 农(27236)
- 数学(26340)
- 数学方法(26127)
- 中国(23055)
- 制(21587)
- 务(20838)
- 财务(20820)
- 财务管理(20795)
- 企业财务(19717)
- 农业(19047)
- 技术(17274)
- 贸(16249)
- 贸易(16238)
- 体(16233)
- 易(15858)
- 划(15580)
- 和(15469)
- 策(15366)
- 学(14054)
- 体制(14048)
- 理论(13771)
- 机构
- 学院(276679)
- 大学(275849)
- 济(124496)
- 经济(122465)
- 管理(108100)
- 研究(96642)
- 理学(92463)
- 理学院(91454)
- 管理学(90316)
- 管理学院(89782)
- 中国(78125)
- 财(60724)
- 京(58548)
- 科学(55764)
- 所(48965)
- 财经(47544)
- 农(47057)
- 研究所(44074)
- 经(43275)
- 中心(42530)
- 江(42320)
- 经济学(39066)
- 业大(37748)
- 北京(37040)
- 农业(36945)
- 经济学院(35170)
- 财经大学(35118)
- 院(34573)
- 范(32895)
- 师范(32594)
- 基金
- 项目(178036)
- 科学(143707)
- 基金(134620)
- 研究(130706)
- 家(117454)
- 国家(116493)
- 科学基金(100920)
- 社会(87511)
- 社会科(83069)
- 社会科学(83051)
- 基金项目(70750)
- 省(66246)
- 自然(64059)
- 自然科(62638)
- 自然科学(62619)
- 自然科学基金(61604)
- 教育(58087)
- 划(56194)
- 资助(54208)
- 编号(49771)
- 部(41397)
- 成果(40878)
- 重点(40648)
- 创(39971)
- 业(38696)
- 制(38434)
- 发(38309)
- 国家社会(37844)
- 创新(36742)
- 教育部(35788)
- 期刊
- 济(143410)
- 经济(143410)
- 研究(86758)
- 中国(54989)
- 财(50343)
- 管理(45349)
- 农(44562)
- 科学(41288)
- 学报(39481)
- 大学(31017)
- 农业(30501)
- 学学(29619)
- 融(27292)
- 金融(27292)
- 财经(24898)
- 业经(23010)
- 技术(23008)
- 经济研究(22952)
- 教育(21591)
- 经(21538)
- 业(19023)
- 问题(18755)
- 贸(16629)
- 世界(16411)
- 技术经济(15734)
- 国际(14939)
- 现代(13916)
- 财会(13087)
- 版(12759)
- 会计(12233)
共检索到4254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国刚 王明利 杨春
农业地理集聚是有效实现农业分工的空间组织形态。以畜牧业为例,采用基尼系数、专业化指数、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平均集聚率等指标与模型,分析了畜牧业地理集聚的发展特征、演变态势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980—2011年中国畜牧业地理集聚程度不断增强,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再到稳定上升的阶段性演化特征,但不同畜产品生产的地理集聚过程差异显著;省域尺度上,畜牧业平均集聚率重心不断北移,逐步形成了北方地区高度集聚、南方地区中低度集聚的空间分异格局;畜牧业地理集聚格局经历了由自然集聚到空间重构再到空间优化的过程,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力以及市场与政策,在不同时期主导着中国畜牧业空间格局的演变,构成了我国畜牧业地理...
关键词:
畜牧业 地理集聚 专业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成胜 钱双双 李政通 梁龙武
畜牧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中国作为畜牧业大国,测度畜牧业碳排放量并揭示其时空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的变化特征,进而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畜牧业碳排放和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由12669.899万t增长到13189.955万t,年均增速0.288%,其中畜禽胃肠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两者占畜牧业碳排放总量比重达74.48%~79.50%;②研究期内,中国高、低畜牧业碳排放区空间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偏高、中度畜牧业碳排放区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变态势,高、偏高畜牧业碳排放区基本位于边疆草原地区和粮食主产区,且排名前10位的畜牧业碳排放省区占全国畜牧业碳排放比重达57.50%;③2000-2007年,草原牧区是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核心区;而2007-2014年,农耕牧区演变为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核心区;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化对畜牧业碳排放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078、0.127和-0.145,三者动态变化将共同决定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增长的时空格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姚成胜 钱双双 李政通 梁龙武
畜牧业是重要的碳排放源,中国作为畜牧业大国,测度畜牧业碳排放量并揭示其时空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测度了2000-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畜牧业碳排放,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揭示了中国畜牧业碳排放的变化特征,进而采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畜牧业碳排放和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结果表明:①2000-2014年,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由12669.899万t增长到13189.955万t,年均增速0.288%,其中畜禽胃肠发酵和粪便管理系统产生的碳排放是其主要来源,两者占畜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侯军岐 王志彬
本文在论述了畜牧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必须以其经济效益为前提,以及畜牧业技术成果转化具有风险性、时效性、动态性和周期性,转化效益具有外溢性和服务对象具有分散性的特征之后,具体分析了农区、牧区、城郊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技术成果应用的特点,构成我国畜牧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国目前畜牧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加快畜牧业技术成果转化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畜牧业,成果转化,特征,机制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颜淑芳 孟全省
产业集聚是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区位商指数和空间基尼系数,分析了我国传统平原农区畜牧业各子类产业的区域集聚分布情况和区域集聚程度。结果表明:农区畜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且产业集聚还处于初级起步阶段,集聚水平低,集聚优势不明显,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提出农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行种养有机结合,打破饲料资源制约瓶颈;以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为重点,合理规划农区畜牧业产业区域布局;以龙头企业为中心,提高农区畜牧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逐步增强畜牧业集聚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成吉 王国刚 张勇翔 董海宾
为开展草食畜牧业产业空间转移与影响因素研究,构建分区新型种养关系。基于1980—2020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方法,系统分析草食畜牧业的空间分布模式、转移特征及其演化过程;并以产业转移特征为基础,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解释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草食畜牧业的空间依赖特征显著,整体趋势自西向东北转移,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重心整体上穿越了农牧分界线,总直线位移距离达505.36 km;空间面板模型显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总体受到生产性土地比重、土地生产能力、人均GDP、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水平等6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地生产能力是推动草食畜牧业由牧区向农区转移的关键因素;此外,不同时期又各有侧重,将长时间序列分解为3个时期,发现机械化、城镇化、水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是各时期产业布局的主要驱动力。本研究可为构建合理空间布局、优化要素配置,进而为草食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孟祥海 张俊飚 李鹏
中国畜牧业发展正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选取土壤环境承载压力、水环境承载压力、饲料粮自给压力和饲草自给压力4项指标,测算了1990-2010年中国及2010年国内各地区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研究表明:21年间中国畜牧业资源环境承载压力总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平稳回落"的两阶段特征,水环境超载成为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首要环境约束,土壤环境超载次之;饲草自给不足成为制约中国及各地区畜牧业发展的首要资源约束;饲料粮虽能自给,但从全国范围看已接近自给上限,农区省份尤为明显。最后,立足研究结论提出了强化环境监管、推动畜禽粪便还田、加强保护草原以及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梁耀文 王明利 马晓萍 李鹏程
[目的]畜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推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现代畜牧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超效率EBM模型、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空间马尔可夫链等方法,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2002—2018年中国31省畜牧业生态效率的动态演化特征,并联立STIRPAT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的溢出效应。[结果]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较低,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阶梯性,逐渐形成“俱乐部收敛”式两极格局;西部地区是畜牧业生态效率提高的重点区域,有加速向东部转移融合的趋势;中国畜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相对稳定的过程,地理空间格局对其影响显著,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财富、人口、技术等方面因素对畜牧业生态效率表现出不同的短期和长期空间溢出效应。[结论]中国畜牧业要走协同发展道路,注重生态补偿与区域联动,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在各影响因素间寻找均衡点,构建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竞争有度的产业生态体系,稳步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切不可急功近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国刚 杨春 王明利
对产业发展水平和地域分异特征的把握是国家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做出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科学依据。构建现代畜牧业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省域畜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揭示其地域分异特征及类型区。结果表明: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整体上处于快速成长阶段,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呈现出从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趋势;畜牧产业地域分工逐步显现,极大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但物质装备水平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数量少,饲料工业和种畜禽业支撑能力弱,科技人员配备不足,劳动生产率低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短板;中国现代畜牧业发展水平可划分为六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应根据"区情、畜情"从不同的侧重点制定现阶段及未来的发展思路与策略。基于此,提出政策建议: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提升养殖场标准化水平;引导建立多渠道、多主体的科技推广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扶持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组织化程度;科学确定养殖区域布局规划,因地制宜指导各地畜牧业合理适度发展。
关键词:
现代畜牧业 空间分异 规模化 分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孙金贵 赵忠勇
发展高效畜牧业,是实现传统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过渡的重大战略转移,是畜牧业体制改革的一场革命。何谓高效畜牧业?笔者认为,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的要求,充分而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和社会资源,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达到单位产出多,产品质量优,经济、社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营刚 海梅红
[目的]测算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并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渠道路径。[方法]利用区位熵指数测算畜牧业产业集聚水平,构建畜牧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模型,结合调节模型、中介模型来检验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并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 畜牧业产业集聚具有门槛效应,只有超过门槛值之后,畜牧业产业集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在畜牧业要素禀赋多的地区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要素禀赋具有调节作用,畜牧业子产业具有中介效应。内蒙古、吉林、湖北与新疆4省区位于产业集聚U型曲线右侧,畜牧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辽宁、湖南、海南、西藏、云南、贵州6省区刚过畜牧业产业门槛,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初步呈现;广西、四川、河南和安徽4省处于U型曲线左侧,需调整或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江西、河北、青海、黑龙江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倒U型作用,且这4个省区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已超过最优点,需注意规模不经济问题。[结论]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畜牧业要素禀赋与产业集聚情况,采用对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畜牧业产业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蓝海涛 辛本胜 李靖
新阶段我国畜牧业总体上已出现明显的结构优化升级现象,主要表现为畜产品结构逐渐优化升级,畜牧业品种结构和技术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畜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组织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等。扩展的Cobby-Douglas模型分析表明,影响养猪业技术结构优化升级(以肉粮比反映)的主要因素为物质投入、劳动工日、精饲料投入和疫情,饲养规模、技术费和防疫投入影响不显著。针对目前需重视的我国畜牧业良种和疫病防控体系弱化、畜产品市场缺乏有效调控及畜牧养殖业发展投融资环境不利等制约畜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良种繁育和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健全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改善畜牧业投融资环境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畜牧业 结构优化升级 C-D模型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玉新 吕萍 张艳荣
基于对生态脆弱地区牧户的实地调查,通过建立Logistic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了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现状及影响认知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牧户对生态畜牧业的认知程度较低,同时政府对生态畜牧业的宣传情况、政府技术推广情况、政府对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管情况、牧户的专业化程度、牧户使用畜牧良种情况、畜牧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等因素对牧户的生态畜牧业认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
生态畜牧业 认知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