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05)
2023(4677)
2022(3878)
2021(3742)
2020(3049)
2019(7257)
2018(6910)
2017(12921)
2016(6634)
2015(7640)
2014(7209)
2013(7336)
2012(6870)
2011(6374)
2010(6054)
2009(5692)
2008(5560)
2007(4676)
2006(4078)
2005(3781)
作者
(17852)
(14894)
(14875)
(14185)
(9287)
(7060)
(6718)
(5855)
(5705)
(5327)
(5021)
(4903)
(4760)
(4750)
(4618)
(4576)
(4496)
(4240)
(4223)
(3886)
(3663)
(3526)
(3471)
(3359)
(3303)
(3253)
(3134)
(2993)
(2993)
(2960)
学科
(34755)
经济(34725)
方法(17037)
管理(16289)
数学(16106)
数学方法(16046)
(14622)
中国(12260)
(10548)
企业(10548)
(9015)
贸易(9010)
(8896)
(7517)
(6890)
(5778)
(5482)
环境(5435)
关系(5420)
(5353)
银行(5351)
(5247)
业经(5229)
(5145)
金融(5145)
(4857)
农业(4732)
(4482)
出口(4265)
出口贸易(4265)
机构
大学(99477)
学院(95451)
(54259)
经济(53691)
研究(38497)
管理(37593)
理学(32281)
理学院(31965)
管理学(31748)
管理学院(31577)
中国(31199)
(21803)
(21455)
科学(19308)
经济学(19039)
(18371)
财经(18074)
经济学院(17150)
(16931)
研究所(16881)
中心(16437)
北京(14279)
财经大学(13809)
(13694)
(12491)
科学院(11938)
研究中心(11666)
(11219)
师范(11156)
(11056)
基金
项目(65127)
科学(53338)
基金(51977)
研究(48055)
(45418)
国家(45170)
科学基金(38884)
社会(35084)
社会科(33603)
社会科学(33597)
基金项目(26604)
自然(22910)
自然科(22473)
自然科学(22468)
自然科学基金(22145)
资助(21868)
教育(21037)
(20559)
(18707)
中国(17244)
(16861)
国家社会(16741)
编号(16067)
教育部(14897)
重点(14743)
(14273)
人文(13744)
(13357)
社科(12984)
成果(12906)
期刊
(54384)
经济(54384)
研究(32486)
中国(18254)
(15456)
管理(13834)
科学(13598)
学报(12175)
(10674)
经济研究(10565)
大学(9919)
财经(9700)
学学(9303)
(8947)
金融(8947)
(8764)
(8528)
世界(8299)
国际(8243)
农业(7913)
技术(7457)
问题(7443)
教育(6135)
技术经济(5920)
业经(5728)
(5613)
统计(5577)
(4725)
经济问题(4346)
资源(4309)
共检索到1438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谭博  高红岩  
文章对2008—2017年中国电影市场的234部影片进行分析,通过考察资本投入和创意投入对票房收入的影响,测量了影片作为单个项目的效率。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测度了影片的投入产出效率,并且对不同影片类型、主要制片方所属地区以及不同所有制制片企业的影片效率进行比较。同时,探索了企业间的联合制片以及联合发行行为对于影片效率的影响。结论表明:(1)中国电影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均值约为66%,距离最佳产出效率尚存在约34%的提升空间;(2)不同影片类型内,奇幻和动画片具有相对更高的投入产出效率,剧情片投入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中国内地(大陆)制片企业出品的影片效率相对高于港台制片企业以及联合出品的影片;私营制片企业出品的影片效率高于国有制片企业出品的影片效率;(3)企业的联合制片和联合发行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联合制片行为对影片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联合发行行为对于影片效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吴昌南  
当前中国电影产业链纵向分离结构下,低质量的电影在电影制作、发行商与放映商的票房收入分账制博弈中更具有优势,导致偷票房现象。该问题会使电影边际质量收益与边际质量成本偏离利润最大化条件,从而整个电影市场产品质量恶化,劣质电影驱逐优质电影,最终电影行业出现柠檬效应。因此,需要重构电影产业纵向结构,重塑纵向控制方式、提升技术监督手段,构建监管偷票房市场化机制。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张苏秋  
本文研究了中国电影产业在非系统性风险影响下的实际投资与其预期投资收益的匹配关系。根据Thomas(2014)的建模思想,构建简化的匹配模型,找到电影产业非系统性风险对其预期收益的同向影响关系。实证证明,电影产业投资所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现有金融手段完全分散,高非系统性风险要求高预期投资收益。因此,影片的非系统性风险往往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重要因素。非系统性风险在影片的生产定价中应当被重视。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侯光明  
在电影艺术传入中国的百余年中,它不断吸收及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于变革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建构中国电影学派,从学理上梳理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与发展逻辑,有助于形成中国电影的话语体系,真正把握和凸显其艺术特质,进而坚定文化自信,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此,我们组织了这组笔谈文章,围绕"中国电影学派理论建构"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张政文教授认为,构建中国电影学派首要是通过描述中国电影的历史谱系,揭示中国的电影艺术观和电影思想观,进而设立中国电影的中心议题与标识性概念。北京电影学院侯光明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目标是践行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电影创作与学术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美学文化特质的电影学派,以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北京师范大学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将中国电影放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去考察。百年中国电影文化发展的大脉络中形成了三大历史主调:革命文化、人民电影、多元开放。三个时期在思想与美学层面的背反状态均深刻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实践与文化建构。北京电影学院贾磊磊教授认为,中国电影学派的价值体系建构是整个中国电影学派建构中不可分割的核心部分。中国电影学派的建构是一个中国电影在艺术精神上、在产业发展上、在思想境界上不断迈进、升华的历史进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魏婷  张兴健  
中国电影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行放映体制方面不断推行改革,随着近几年来"高概念"电影"大营销"模式的出现,中国电影营销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站在市场营销学的角度,从影片本身、价格、渠道和促销四个方面揭示了中国电影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辛晓睿  曾刚  
基于网络范式分析创新合作与知识交互的主体特征和空间结构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但相关研究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尚有留白。文章以我国2015年320部国产影片生产制作的企业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GIS等工具,刻画中国电影制片整体网络的主体特征、空间结构和6大城市子网络。研究发现:我国电影制片网络的核心主体是国有和私营企业并重;空间结构以北京为显著单核,上海、香港、杭州等为外围关键节点,在东部三大城市群形成制片合作三角;子网络中,北京基于丰富的地方交互和频繁的跨区域合作,成为我国最有潜力发展为全球性电影生产基地的子网络,上海、杭州、深圳等是以北京为主要合作者的外向型网络,香港则是相对独立的电影制片内生型网络。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方娴  金刚  
文化服务产业消费"扩容"与"提质"对于中国当前消费升级至关重要。以2012—2016年中国1854部电影为研究对象,本文将每日电影院层面票房数据汇总至全国层面,构建"电影—日"全国票房数据。为避免弱工具变量问题,采用新近发展的套索(LASSO)回归选择最优的天气与空气污染变量作为电影首映周非预期票房的工具变量,识别了社会学习对电影跨期消费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外生冲击影响的电影首映周非预期票房变化对于后续周票房存在显著的正向跨期溢出效应,且该溢出效应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小。进一步地,制作质量越高、事前质量信息不确定性越高以及市场偏好越集中,电影消费的跨期溢出效应就越明显。这一结果表明,社会学习是引致电影消费跨期溢出效应的主要机制,观察学习与社会网络外部性等机制并未得到实证证据的支持。总体而言,本文揭示了社会学习是影响电影消费"扩容"与"提质"的关键因素,从个体间微观互动机制这一全新视角为激发中国新一轮消费升级提供了可行的实践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华锐  王森林  许泱  
基于252部电影的数据,文章讨论口碑、关注度、宣传方式、导演、男女主角、电影档期等因素与电影票房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口碑显著地促进票房的增长,但随着票房不断增加,口碑对票房的促进作用有所降低;关注度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但其促进作用低于口碑;现代宣传方式对电影票房的促进作用高于传统宣传方式;明星导演和明星演员显著提高电影票房,其中,导演对票房的促进作用大于男主角,男主角对票房的促进作用大于女主角;档期显著促进电影票房的增长,档期越热门,对票房的促进作用越大。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文嫮  张强国  
基于2003—2015年占据当年票房70%以上的国产电影所参与企业的关系数据,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的节点权力分布;在此基础上,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电影企业网络权力获取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电影产业网络节点的递推中心度基尼系数为0. 5955,权力分布高度不均衡,呈现出"核心-边缘"格局。国有企业——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占据整个网络权力的核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电影产业网络组织运营。少数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系密切的民营垂直一体化制片公司和后期制作公司也获取了较高的网络权力。回归结果还显示,稀缺性产业资源、社会规则、产业链分工协作方式均对电影企业的网络权力获取有显著影响。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夏卫国  张旭  侯光明  
归纳总结电影院线系统整合的两大类整合模式的基础上,基于院线系统整合目标与原则,研究设计了院线整合的政策保障机制、资源整合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陈隽旎   孙琦   龚姝颖  
消费者在进行购买决策时常常需要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产品信息。因此,消费者需要借助能够简化概括产品信息的“代理变量”来对产品信息进行处理,从而简化购买决策行为。产品排名是消费者最常用的简化产品比较和评估过程的信息,消费者经常会在购买前参考产品排名,以支持自己的购买决策。本文以电影市场为例,使用2010年至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周票房数据,运用刻画消费者电影需求的离散选择模型,定量研究了电影首映周票房排名对消费者电影需求的影响及其机制。具体来说,本文在三个方面对于现有文献进行了扩展:首先,本文将产品排名的需求效应分解为“感知质量效应”和“信息扩散效应”,并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其次,本文研究了产品排名的需求效应在不同电影中异质性。最后,本文研究了排名信息对于整体市场消费需求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首映周的票房收入排名越高,会导致更好的质量感知和更积极的信息扩散,从而导致更高的总票房收入。但是,排名效应的主要渠道是感知质量效应而不是信息扩散效应。第二,本文发现首映周票房排名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相较于国外电影和由大型电影公司发行的电影,排名对中国本土电影和小公司发行的电影的影响更加显著。最后,首映周票房排名对电影市场整体有市场扩张效应,但是扩张效应主要来自首周票房排名很高的电影,而非所有电影都能从排名信息中获益。本文的研究扩展了现有对产品排名效应的研究,并对电影行业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伟  吴东兴  徐华  
电影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较佳选择。本文分析了我国电影业银行贷款现状,并剖析其银行融资难的原因,总结了美国电影业完片担保的典型交易模式,最后提出一些启示与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佰英  姜娜  
电影是展示一个国家对外形象的符号,电影出口可以弘扬本土文化,促进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认同,促进高质量经济的稳定增长。作为文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电影出口是促进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关键。目前,中国电影出口在主题挖掘、创意技术、翻译表述、营销手段、融资渠道等方面存在诸多困境,提升中国电影出口竞争力,需要在情节描述、国际合作、提供专项基金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汤志江  杨柳  
产业竞争力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和产业之间力量的消长而变化,但它是一种本质上的能力,不是在表象上显而易见的种种比较优势,也不是作为产业生产要素的种种资源。因此,产业竞争力是一种商业化能力而不是科学发明能力。应该说,产业竞争力是指产业由于其产品或服务上的特异性或成本优势而形成的占有市场、获得利润的能力。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毅  陈方  
中国电影曾受益于进口配额放宽所带来的鲶鱼效应,特别是2003年以后经历了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与电影相关技术的进步使得国际电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而国产电影则在市场竞争中显现出自身发展上的缺陷。在面对进口配额再次放宽这一新的竞争条件时,中国电影应当进行深度变革,增强竞争力,推动自身和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