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45)
2023(18372)
2022(15896)
2021(15059)
2020(12839)
2019(30056)
2018(29908)
2017(57233)
2016(31120)
2015(35532)
2014(35574)
2013(35300)
2012(32402)
2011(29250)
2010(29327)
2009(27061)
2008(26723)
2007(23486)
2006(20073)
2005(17544)
作者
(90186)
(75579)
(74876)
(71396)
(47872)
(36170)
(34234)
(29667)
(28380)
(26837)
(25477)
(25290)
(23901)
(23822)
(23377)
(23174)
(22830)
(22351)
(21588)
(21440)
(18681)
(18586)
(18404)
(17071)
(16806)
(16723)
(16621)
(16588)
(15197)
(14895)
学科
(130734)
经济(130599)
管理(89018)
(85800)
(71146)
企业(71146)
方法(63066)
数学(55521)
数学方法(54696)
(34443)
中国(33721)
(31509)
业经(28142)
(27192)
地方(24982)
(24627)
贸易(24616)
(23948)
农业(22743)
(22537)
理论(21149)
(20141)
技术(20066)
财务(20047)
(20023)
财务管理(20000)
环境(19047)
企业财务(18896)
(18251)
银行(18197)
机构
大学(447705)
学院(447442)
(181950)
经济(178175)
管理(177372)
理学(154600)
理学院(152907)
管理学(149935)
管理学院(149143)
研究(148945)
中国(110550)
(95194)
科学(93445)
(79976)
(75097)
(73249)
研究所(68881)
业大(67800)
中心(67681)
财经(65075)
(63407)
北京(60264)
(59163)
(58044)
农业(57750)
师范(57478)
经济学(55010)
(53941)
(51573)
经济学院(49770)
基金
项目(306975)
科学(241055)
基金(222848)
研究(221709)
(194652)
国家(193091)
科学基金(165790)
社会(138750)
社会科(131552)
社会科学(131515)
(119571)
基金项目(117644)
自然(109255)
自然科(106758)
自然科学(106729)
自然科学基金(104794)
教育(102869)
(100800)
资助(93634)
编号(90201)
成果(72535)
重点(68764)
(67864)
(65264)
(63600)
课题(62215)
创新(59342)
科研(58974)
教育部(58077)
大学(57382)
期刊
(191397)
经济(191397)
研究(125958)
中国(80222)
学报(71260)
(65720)
科学(65523)
管理(63369)
(61233)
大学(53732)
学学(50663)
教育(47431)
农业(45734)
技术(40763)
(33616)
金融(33616)
经济研究(31883)
业经(31541)
财经(31076)
(26659)
问题(25074)
(24950)
统计(22849)
技术经济(22660)
图书(21955)
科技(21076)
(20957)
(20705)
理论(20220)
(20149)
共检索到637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乔岳  周利华  
本文在回顾国内对电网的实证研究和随机前沿模型发展的基础上,分别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的五个相关模型,即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模型、真实随机效应模型和调整后的随机效应模型,基于1994~2008年我国2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电网的效率进行了测度。从模型的估计结果发现,虽然电网具有行政垄断因素,但其自然垄断特征仍非常明显,网络规模对产出的影响十分显著。时间虚拟变量的变化说明2002年的电网改革是富有成效的,但对效率的测度则显示我国电力传输网络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乔岳  陈佳易  
本文从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出发,以2002年电信改革至今的电信业发展情况为研究背景,对我国电信产业的成本效率进行了测度。基于2002—2008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本文分别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模型、真实随机效应模型和调整后的随机效应模型等5个计量模型对电信产业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作为典型网络型产业的电信业并不具有强自然垄断性,网络规模对成本的正向影响非常显著,没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电信产业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已由最初的技术退步转变为技术进步,产业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无效率指标分析显示出当前中国电信业效率水平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仇伟杰  
电力需求的发展规律特性对于电力系统规划以及电力市场的发展都是较为重要的因素。本文以状态空间模型与Kalman滤波技术为基础,发电量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电力需求的自身变化规律,以此为基础预测了未来5年中国电力需求增长状况;本文的研究对中国的电力工业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品杰  王梁洪  王绵斌  
基于1997—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oran’s I统计量和空间杜宾(SDM)计量模型,对碳排放约束下电力需求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果:Moran’s I统计结果发现电力需求量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和地理集聚特征;模型估计结果发现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通过溢出效应使其他省份电力需求上升。而分地区模型估计结果表明该影响具有地理差异性;经济和城市化对电力需求量具有显著的推动效果,其溢出效应也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另外,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因此,国家实施碳排放减排措施应该考虑空间关联和地理差异性,同时应加速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以在实现CO2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电力的正常供应,为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史丹  冯永晟  
电力需求分析是支撑电力发展与改革事业的基本理论依据,然而,电力需求的特殊性增加了这一领域研究的难度。本文利用动态局部调整模型和动态面板估计方法,以2003—2013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基于全国和区域视角的中国电力需求特征。本文发现,忽略电力需求的引致性、电力商品属性的多维性和电力技术的通用目的技术特性将使模型设定和研究结论产生偏误。通过建立动态局部调整模型、筛选关键控制变量和解决内生性问题,本文强调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因素对电力需求的重要影响,工业化、城镇化、非公经济占比提高、城乡差距缩小都是促进长期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电力市场化改革和经济对外开放则是促进可持续和绿色化...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于良春  杨淑云  于华阳  
中国电力产业以“厂网分开”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对上市发电公司样本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厂网分开”后企业的资产利润率显著下降,资产负债率显著上升;对整个发电行业数据样本的研究表明:火电的发电量增长率、容量的投资增长率以及现有容量利用率显著提高,水电容量的投资增长率有显著提高,发电量增长率有所提高但并不显著,现有容量利用率有所下降。但是以“厂网分开”为主要内容的规制改革并不能完全解释实证分析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同样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畅  高铁梅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电力消费需求快速下降,而宏观经济却保持正增长,这一现象使人们怀疑数据的真实性。本文使用景气分析方法建立了电力行业景气指数,分析了2000年以来电力行业的周期波动特征,并使用月度数据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影响电力行业波动的长期经济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力行业景气与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波动幅度不同;工业经济增长、高耗电行业结构、库存及电力需求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工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重型化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库存与电力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从金融危机时期电力行业波动的谷底来看,工业经济下滑和高耗电行业结构变化是...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董亚娟  
技术效率是文化产业增长的源泉和保障,已有的文献缺乏对影响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效率的因素,包括产业政策、市场文化需求、人力资本等六个要素,然后采用随机前沿技术对我国2004-2009年31个省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运用核密度分布图分析了效率的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文化产业生产函数中的非技术效率表现显著,复合误差项中有46.7%来源于技术非效率性;产业政策、市场文化需求、人力资本、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产出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由于产业基础设施落后,约束了技术效率的提高;文化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分布曲线呈现左侧拖尾、低位震荡特征。从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赵阳  魏建  
本文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1998—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区域性划分,考察规模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因素对我国区域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水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我国文化产业平均技术效率水平仅为0.603,且四大区域间文化产业技术效率水平差别显著,从整体上看,地区相对文化市场需求、城镇化、信息化、政府财政支持和文化事业机构情况等因素对我国文化产业技术效率影响显著,但从区域来看,各因素对文化产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有所差别。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至文  
本文应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非径向和非导向的SBM模型对25家电力行业上市公司2011~2013年期间的环境绩效进行了评价,利用Malmquist指数模型计算出这些企业在此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并将其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对17家火电企业和8家水电企业的环境绩效和规模报酬等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火电企业的环境绩效高于水电企业,但规模报酬低于火电企业;另外,水电企业比火电企业表现出更大幅度的横向绩效差异和纵向生产率波动。最后,对改善中国电力企业的环境绩效水平提出了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范玉仙  袁晓玲  
基于电力系统生产供应的内在机制和NSBM-ML模型,从经济、环境和社会三方面考察1995-2011年中国电力行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电力行业经济技术效率明显高于环境和社会技术效率,发电环节效率普遍高于电网环节,反映了我国电力行业"重经济轻环境,重发电轻输配"的总体格局;电力集中输出的地区社会技术效率很低,体现了地区层面的"资源诅咒"现象;技术进步是电力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根据研究结论,从新能源发电、电网建设、电力体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四项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国璋  王双  
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不同要素投入的需求明显不同。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大,资本的作用逐渐减低,资源约束的影响较小;而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对增长的推动作用较为显著,尤其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资本投入有限,资源投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进一步地,对不同地区资源约束下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表明,技术效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主导原因,而人力资本较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西部地区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从而阻碍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发展,使得西部地区资源约束对增长的影响较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傅晓霞  吴利学  
本文提出了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地区增长差异分析框架,将各地区劳均产出差距分解为劳均资本差异、经济规模差异和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三个部分。利用改革时期的省级数据,本文发现尽管要素投入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但全要素生产率是造成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在地区劳均产出差异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将成为今后中国地区增长差异的主要决定力量。而且,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绝对发散趋势,严重的技术扩散壁垒加剧了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马太效应”,短期内地区差距不会随经济发展而缩小,政府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对地区发展进行调节,尤其要促进地区间技术扩散,使各地区更好地分享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成果。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依颖  王增涛  
作为吸引外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吸引外资过度的呼声日高。为此,本文以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吸引外资最优规模及实际利用外资偏离最优规模的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我国吸引外资规模相对于最优规模,整体呈现下偏效应,下偏度为22.35%;(2)东部地区吸引外资规模相对于最优规模整体下偏效应比中部与西部地区严重,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3)省际间吸引外资规模相对于最优规模下偏效应差异较大,下偏度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10倍多。可见,我国吸引外资不是过度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依颖  王增涛  
作为吸引外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吸引外资过度的呼声日高。为此,本文以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利用双边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吸引外资最优规模及实际利用外资偏离最优规模的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我国吸引外资规模相对于最优规模,整体呈现下偏效应,下偏度为22.35%;(2)东部地区吸引外资规模相对于最优规模整体下偏效应比中部与西部地区严重,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低;(3)省际间吸引外资规模相对于最优规模下偏效应差异较大,下偏度最高省份是最低省份的10倍多。可见,我国吸引外资不是过度而是不足,且区域间引资规模相对于最优规模的净效应差异较大。因此,因地制宜、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外资仍是促进我国区域及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