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86)
2023(6071)
2022(5090)
2021(5005)
2020(4051)
2019(9471)
2018(9186)
2017(16987)
2016(9031)
2015(10644)
2014(10203)
2013(10319)
2012(10102)
2011(9345)
2010(9200)
2009(8710)
2008(8706)
2007(7721)
2006(6880)
2005(6499)
作者
(26587)
(22306)
(22283)
(21428)
(14300)
(10866)
(10026)
(8700)
(8529)
(7895)
(7848)
(7498)
(7319)
(7237)
(7124)
(6961)
(6793)
(6394)
(6261)
(6168)
(5728)
(5409)
(5326)
(5020)
(4995)
(4994)
(4860)
(4699)
(4588)
(4512)
学科
(43881)
经济(43837)
管理(23000)
方法(21020)
(20790)
数学(19229)
数学方法(19036)
(15721)
企业(15721)
(15527)
贸易(15521)
中国(15414)
(15345)
(12030)
(10425)
(10196)
(8718)
出口(8715)
出口贸易(8715)
(8433)
(8222)
业经(7030)
(7001)
银行(6989)
(6815)
关系(6683)
(6627)
金融(6627)
农业(6308)
环境(6071)
机构
大学(141591)
学院(135995)
(68176)
经济(67247)
研究(54246)
管理(48019)
中国(43555)
理学(40985)
理学院(40496)
管理学(39826)
管理学院(39584)
(31470)
科学(30282)
(30103)
(27518)
研究所(24969)
财经(24175)
经济学(24173)
中心(23492)
(22422)
经济学院(21925)
(21310)
北京(20665)
(19266)
(18646)
财经大学(18210)
业大(17614)
(17267)
师范(17103)
农业(16876)
基金
项目(88070)
科学(70255)
基金(68330)
研究(63073)
(60761)
国家(60355)
科学基金(50785)
社会(43646)
社会科(41591)
社会科学(41582)
基金项目(34182)
自然(31163)
自然科(30549)
自然科学(30540)
自然科学基金(30051)
资助(29875)
(28612)
教育(28449)
(25899)
编号(22266)
(21930)
中国(21385)
国家社会(20433)
重点(20101)
教育部(19083)
成果(19008)
(18640)
(17466)
大学(17450)
人文(17273)
期刊
(71360)
经济(71360)
研究(46282)
中国(28816)
学报(22915)
(22117)
科学(21457)
(19516)
管理(18944)
大学(18002)
学学(16817)
农业(13647)
(13442)
(13384)
金融(13384)
经济研究(13364)
财经(13224)
教育(12637)
国际(11897)
(11644)
技术(10605)
世界(10563)
问题(10255)
(8345)
业经(7816)
统计(7774)
技术经济(7479)
(6255)
(6209)
(6080)
共检索到2149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贾威,彭希哲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异常并非是8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虽然总体上无显著异常,但在不同的家庭原有子女性别结构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男孩结构的出生性别比明显高于有男孩的出生性别比,且超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出生性别比范围。另外,在无男孩结构中出生性别比随孩次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这表明我国的出生性别比的异常是和我国传统的文化习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这种文化因素长期以来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出生性别比。在这一影响消除以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上升将是生育率下降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阶段。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书章  王广州  
本文应用孩次性别递进法,定义了达标生育率指标FRG和状态子空间及其基本运算规则;证明了历经概率“行列和”定理;分别导出了达标生育率对出生性别比和生育性别比的导数公式;给出了导数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实例并对结果做了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原新,石海龙  
中国出生性别比自1980年代开始偏高且持续升高,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男孩偏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现状是基础,便捷安全的胎儿性别鉴定和性别选择技术是手段,少生孩子是动因。计划生育政策是促使少生孩子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计划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并非直接的因果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李秀英  李永连  
独生子女作为近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始于本世纪初.当时在德国和欧洲通过“限制产儿”,把子女数量控制在一至两名.目的是为能对这些少数的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实现优生优育.从本世纪初至今,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国独生子女的占有率都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不仅在总人口上占世界各国之首,所拥有的独生子女数也居世界之首.如此众多的独生子女的出现,当然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美国的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在1898年发表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The ony child ina famlly)的论文中,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儿童”.其后,围绕着独生子女究竟是“问题儿童”还是“非问题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郭志刚,邓国胜  
性别比失调会形成婚姻挤压的社会问题。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性别比失调的现象。但是在增长型人口条件下通过夫妇年龄差的调整,这一问题并不十分突出。随着生育水平大幅度持续下降,近年来出生性别比问题值得重视。由于人口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性别比及婚姻挤压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穆光宗,陈卫,乔晓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马瀛通  
迄今为止,一些涉及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问题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几乎都存在着涉及基本概念与理论方面的这样或那样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不仅对出生性别比的基本概念、数理检测方法等做了进一步阐述与再认识,而且对出生性别比失调与近一个时期失调的初始时间做了界定。同时,对异常出生性别比的现状、变动态势进行了重新估计。指出在人为条件下的出生性别比失调,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生育水平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杨菊华  陈卫  陶涛  蔡菲  杨成钢  宋月萍  陈蓉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石人炳  
文章对目前国内学者关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出生性别比偏高之间的关系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作者认为,生育控制政策通过"选择途径"和"统计途径"对人口出生性别比产生影响,其中"选择途径"的影响必须同时满足人们有强烈的性别偏好和有选择性生育技术可以利用两个前提条件。即使没有选择性生育,生育控制政策对出生性别比"统计途径"的影响仍然存在,即"一孩半政策"能通过概率效应和浓缩效应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但这种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在没有性别选择性生育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出生性别比偏离正常值范围。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蔡菲  
文章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经济学中的贡献率概念,给出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在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各省的贡献及在各省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分城乡及分孩次的贡献程度,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邬沧萍,贾珊  
19世纪中到20世纪中,欧洲人口生育率的普遍下降证明了现代人口学的先驱者Laundry,Becker和Notestein在20世纪提出人口转变的假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Robert D.Retherford,Minja Kim Choe,Chen Jiajian,李希如,崔红艳  
1990年代以来 ,中国的生育水平持续下降 ,已经进入低生育国家的行列。 2 0 0 0年人口普查 ,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为 1 2 2 ,明显存在漏报。那么中国的生育率到底下降了多少 ?本文利用亲生子女法、生育史重构法和胎次递进比方法分析了 1 990年代生育率的下降过程 ,认为 2 0 0 0年总和生育率最准确的估计应为 1 5 8。通过分解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认为 1 990年代生育水平的下降 ,2 /5归因于结婚年龄的推迟 ,3/5归因于婚内生育率的下降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穆光宗,陈卫  
1 背景 1995年7月25日至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和国家计生委政策法规司联合举办的“第二次中国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新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香山召开。本次会议围绕中国大陆生育率下降过程中所出现的诸多新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形成了一些新的观点和看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某些领域,深化了某些认识,达成了一些共识。会议最终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本次研讨会之所以冠以“第二次”,是因为首次以同类题目召开的会议已于一年前在北戴河召开。在这个意义上,“香山会议”实际上是“北戴河会议”的一个继续。作为会议主要负责人的乔晓春博士在去年北戴河会议的总结中曾风趣地说:我们的研究是“有头无尾”的,是跨世纪的。召开第二次研讨会,正是力图对中国生育率下降后果的研究有新的推动。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谷祖善  
出生性别比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意义,近年渐为人们重视。 1981年全国共出生20,689,704个婴儿,出生性别比为108.47。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生性别比按高低排列,得下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乔晓春  
文章阐述了如何用样本出生性别比估计或推断总体出生性别比的问题,以及如何利用两样本性别比来检验两个总体性别比之间在统计上是否存在差异。文中给出了出生性别比的标准误计算公式,并计算了在不同样本出生性别比水平下、不同样本规模的情况下标准误的估计,以及在95%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的估计;同时还利用二维交叉表的卡方检验和OddsRatio的卡方检验对两样本所反映的总体出生性别比差异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检验。文章得出的结论是,规模比较小的样本(出生人口少于3000人)和人口比较少的总体(总人口少于30万人),均不易于单独计算出生性别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