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03)
2023(12362)
2022(10434)
2021(9984)
2020(8364)
2019(19480)
2018(18890)
2017(34664)
2016(18396)
2015(21064)
2014(20329)
2013(19890)
2012(18496)
2011(16717)
2010(16056)
2009(14577)
2008(13930)
2007(11469)
2006(9770)
2005(8812)
作者
(51587)
(43512)
(42928)
(41152)
(27690)
(20744)
(19654)
(17175)
(16949)
(15278)
(14919)
(14783)
(13745)
(13737)
(13647)
(13521)
(13058)
(12690)
(12520)
(12506)
(10681)
(10550)
(10385)
(10105)
(9827)
(9749)
(9518)
(9223)
(8758)
(8699)
学科
(75948)
经济(75860)
管理(47913)
(45188)
方法(36713)
(35498)
企业(35498)
数学(33258)
数学方法(32860)
中国(24321)
(20328)
(18295)
(16539)
贸易(16528)
(16193)
业经(15467)
(14937)
(13634)
农业(13350)
地方(12382)
(11494)
银行(11464)
(11403)
金融(11401)
(11063)
环境(10969)
(10932)
(10731)
财务(10699)
财务管理(10674)
机构
大学(255546)
学院(250162)
(111621)
经济(109827)
管理(97351)
研究(93837)
理学(84477)
理学院(83543)
管理学(82087)
管理学院(81629)
中国(72266)
科学(55653)
(55038)
(47866)
(46642)
(44924)
中心(43960)
研究所(42880)
财经(38669)
业大(38279)
(35782)
农业(35530)
经济学(35409)
(34986)
北京(34831)
(34084)
(32244)
经济学院(31887)
师范(31847)
财经大学(29234)
基金
项目(179365)
科学(142371)
基金(134244)
研究(128406)
(119627)
国家(118714)
科学基金(101046)
社会(83888)
社会科(79679)
社会科学(79662)
基金项目(69880)
(65848)
自然(65641)
自然科(64185)
自然科学(64162)
自然科学基金(63050)
教育(58728)
(58095)
资助(55362)
编号(49479)
(41415)
重点(41167)
成果(39602)
(38712)
(37654)
国家社会(36903)
教育部(35469)
科研(35396)
创新(35371)
大学(33934)
期刊
(112229)
经济(112229)
研究(75169)
中国(51619)
学报(42662)
科学(39392)
(39025)
(36065)
管理(35843)
大学(32625)
学学(30406)
农业(27199)
教育(25608)
(22761)
金融(22761)
技术(21871)
经济研究(19709)
财经(19163)
(16652)
(16130)
业经(16027)
(14857)
问题(14834)
世界(14425)
国际(13844)
图书(13679)
统计(12950)
(11803)
技术经济(11765)
理论(11742)
共检索到377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马志越  李嘉瑞  
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中北方七省市数据,通过总和生育率、孩次递进总和生育率、递进总和生育率、终生生育率及生育模式(婚育年龄)变动等多指标多维度综合评估,我国特别是北方七省市生育水平确实处于较低水平,但是并非处于极低水平,应该是处于1.5~1.9之间,受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只是波动不稳。同时,单独(全面)两孩生育政策对二孩出生增加有明显作用。对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评估分析,用平均再生育意愿指标低估了人们的实际生育意愿,利用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真实反映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水平。根据生育意愿及其决定因素,特别是20~29和30~39岁年龄组的意愿递进生育率可以判断未来生育水平有上升的可能和势能。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婉鑫  杨小军  杨雪燕  
在全面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倾向得分匹配等计量方法,探讨祖辈照料、正式照料两类儿童照料安排对中国女性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类儿童照料方式均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影响但发生作用的方向不同:祖辈照料可以显著提升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而正式照料则对生育意愿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地级市人均幼儿园数量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削弱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而地级市平均托育费用则发挥了负向调节作用,增强了正式照料对女性生育意愿的抑制作用。基于此,认为加大托育服务供给,降低托育服务费用,为育龄女性提供普惠可及的婴幼儿照料支持是提升二孩生育意愿的有效政策。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贺丹  张许颖  庄亚儿  王志理  杨胜慧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对全国生育水平、生育意愿、避孕方法及生育养育服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6年,初婚、初育年龄分别上升2.7、2.6岁。2006~2011年总和生育率大致在1.60~1.70之间,2012~2016年波动较大,2012和2016年总和生育率是近期的高点。与2006和2011年相比,2016年的年龄别生育率分布曲线明显右移。受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影响,2012年以来,二孩占出生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一孩则相反。2011年以来,出生性别比有所下降。育龄妇女平均理想子女数和打算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96和1.75个。已婚有偶育龄妇女避孕率为84.7%。3~5岁幼儿入园率为80.8%,在公立与私立机构的比例分别为34.9%和65.1%。最后,文章在总结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促进按政策生育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靳永爱  陈杭  李芷琪  
文章利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使用生存分析方法,研究女性流动与生育间隔的关系。以女性的流动时间和婚育时间构建女性婚育历程,探究不同的流动时点选择对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动会延长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但是,进一步考虑流动时间后发现,流动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生育受到流动影响最大的是初婚初育间隔和一二孩生育间隔内发生过流动的女性,间隔内流动对生育间隔有直接的延长作用。但是,对于非间隔内流动的女性,流动不会推迟生育。初婚前流动和初育后流动的女性其初婚初育间隔反而小于户籍人口,二孩生育后才流动的女性其一二孩生育间隔也小于户籍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庄亚儿  杨胜慧  齐嘉楠  李伯华  王志理  
文章以质量控制为中心系统介绍了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的各主要调查环节。调查内容包括生育意愿、生育行为、生育养育服务、影响生育状况的主要因素4部分。采用分层、三阶段、概率比例抽样(PPS)抽样方法。本次调查全面使用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CAPI),在问卷设计、人员培训、末端抽样、入户过程、问卷审核等全流程的质量控制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调查结束后进行事后质量抽查,并将调查数据与人口和计划生育数据资源库中的相关行政记录进行比对,对不一致情况反馈基层督导员进行核查确认。为了克服由抽样框的缺陷所导致的样本结构偏性,本次调查根据相关数据进行了事后加权。调查获得准确个人信息的方法值得借鉴,今后抽样框仍可能受制人口流动等因素发生偏误,文章给出了改进意见。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史毅   韩润霖  
基于第七次全国生育状况调查数据,文章使用logit回归模型和倾向值匹配法讨论了托育服务与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在以市场化托育服务为主体的环境下,接受托育服务不仅未能显著提高女性再生育意愿,反而可能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第二,灵活的托育服务形式对女性再生育意愿存在积极影响,接受非全日制托育服务的女性再生育意愿显著高于接受全托的女性;第三,托育服务价格均对女性再生育意愿存在显著影响,绝对价格和相对价格越高,女性再生育意愿越低;第四,在使用送托模型和近邻匹配法控制样本选择性之后,托育服务对再生育意愿的抑制效应明显下降,但主要对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家庭的作用显著,对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家庭不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从提高托育服务灵活性、降低托育服务成本、促进供需有效匹配和锚定政策重点人群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稳定和提高女性再生育意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丁金宏  程晨  吴航  张伟佳  
文章从社会动力的视角建立生育率演化的解释模型,认为影响生育行为的3种基本社会动力是生育意愿力、节育阻隔力和竞争偏好力,它们此消彼长的演替推动了人口发展经历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抑制生育3个历史阶段。计划生育政策是影响中国生育行为的第4种动力,伴随计划生育的倡导、推行以及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政策松弛,中国的生育率发生了较为复杂的变化;199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激发了竞争偏好力。文章依据华东地区的2017年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揭示一般生育率、婚后生育率及其孩次模式的演化,在空间上表现为以上海为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变的纬度地带性。文章按月份进度考察出生数对政策松弛的响应节奏,确认了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有效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顾宝昌  
引言在众多关于生育问题的研究中,有关生育意愿的研究一直受到特别的关注,其原因当然是由于人们企望通过对生育意愿的了解来预见到生育水平的变化。一般认为,由人们的生育意愿转化为人们的生育行为,由一个个人的生育行为聚集成一个人口的生育水平。如果说,对于生育行为和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庄亚儿  姜玉  王志理  李成福  齐嘉楠  王晖  刘鸿雁  李伯华  覃民  
2013年全国开展的生育意愿调查表明,当前城乡居民的理想子女数为1.93;实行一孩、一孩半、二孩政策地区分别为1.84、1.98、2.01;双独、单独、普通家庭分别为1.79、1.83、1.95;现有一孩单独家庭的理想子女数为1.81。全国城乡居民理想子女的性别比为104;理想子女数为1个、2个孩子的性别比分别为128、102。单独一孩家庭对生育下一个孩子时间安排,"未确定"的比例达59.0%,明年、后年、大后年的比例分别为20.5%、12.1%、8.4%。完善生育政策有助于缩小居民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之间的差距,全面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全国范围内不太可能出现出生堆积现象。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园园   袁涛   周旭  
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园园   袁涛   周旭  
生育保险作为生育支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影响女性再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基于当前我国人口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背景,采用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实证检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保险对已生育一孩女性的再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比无任何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享有生育保险待遇的女性再生育意愿高出7.7%。拥有生育保险能更显著地提升具有传统生育观念、独生子女家庭、城镇户口以及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女性的再生育意愿。为此建议,应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强化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功能,加强农村地区生育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陆杰华   孙杨  
教育—工作匹配状况对个人工作与生活的诸多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在教育不断发展、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文章从教育—工作匹配视角出发,运用2018年CFPS数据考察过度教育对年轻人生育意愿的影响,检验了收入、心理等因素的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在同等教育水平下,教育—工作匹配状况为过度教育的年轻人生育意愿显著更低,且相应影响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过度教育对女性、西部地区、农业户籍及20世纪80年代出生人群的生育意愿有更为明显的抑制作用。相对于教育—工作适配者,过度教育的工资惩罚客观上降低了机会成本,但过度教育者的收入回报仍为正,其抑制生育的机会成本效应依然显著存在;加之,过度教育还会通过教育失望效应和工资惩罚带来的收入失望效应,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期望,进而形成对生育意愿的多重抑制作用。这些机制可能是当代年轻人低生育意愿逐渐由被动转变为主动选择的重要原因。因此,未来人口发展战略的着眼点应充分考虑教育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关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劳动力大市场,深化教育体系改革,从全生命周期和性别公平视角创建生育友好型工作与生活环境,促进“教育—工作—家庭”互益互补。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华磊  张文超  
基于全面二孩政策下出生人数不断下降的典型事实和部分学者对完全放松生育管控下多生育对技术进步和人均产出负面影响的担忧,本文从经验上发现,多生育不仅会增加未来劳动供给和资本存量,更重要的是,还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出以及人均产出的增长率。宏观上生育具有社会红利,微观上家庭为何不愿意生育呢?进一步研究显示:生育成本急剧上升且由家庭承担以及生育收益社会化使得生育行为具有了正外部性。为确保宏观上的生育红利,理论研究和经验上发现,表征为生育保险的生育支持政策具有社会化生育成本,规避正外部性的功效。文章的意义在于,实践上,可能会为完全放松生育管控,甚至采取生育支持政策提供一个经验依据;理论上,提出的正外部性机制可能会为将来发展和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提供经验上的证据和理论上的支撑。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徐蕾  杨江澜  李颖  王春蕊  
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承德市和邯郸市农村居民生育行为和生育意愿的实地调查对比,发现当前我国生育政策对生育行为的影响力度减小,认为宽松的生育政策并不一定导致较高的生育水平,而较严厉的生育政策也需要良好的工作和服务达到预定效果。本文通过调研分析和访谈了解,对生育政策和生育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育行为、生育意愿的转变影响进行了分析。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孜  谭江蓉  黄匡时  
文章使用2017年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数据的重庆样本,分析了重庆市2006~2016年间的生育水平,研究发现这11年间重庆市总和生育率有升有降,2007、2012和2016年超过1.8,分别为1.896、1.853和1.891,平均为1.61。相比较,11年间重庆市递进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1.83,2006~2016年间,重庆市二孩递进总和生育率平均值为0.76。文章分析了生育意愿,调查发现尽管全面两孩政策的后期效果可能会持续显现,但受多因素影响,仍有38.1%的女性打算生育孩子数少于2个,重庆市女性在生育孩子数量方面存在理想和现实的距离,内生性低生育趋势仍值得警惕。抚养成本依然是影响女性生育的主要因素。加快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创建良好的生育环境,有助于完善生育服务,提升生育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