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94)
2023(14025)
2022(12136)
2021(11514)
2020(9573)
2019(22292)
2018(21881)
2017(41458)
2016(22499)
2015(25621)
2014(25247)
2013(25102)
2012(22823)
2011(20857)
2010(20432)
2009(18656)
2008(18028)
2007(15239)
2006(13309)
2005(11716)
作者
(65523)
(54542)
(54091)
(51550)
(34678)
(26087)
(24690)
(21529)
(20733)
(19201)
(18662)
(18440)
(17173)
(17172)
(16902)
(16749)
(16274)
(16145)
(15466)
(15366)
(13456)
(13387)
(13081)
(12308)
(12197)
(12071)
(11954)
(11819)
(10975)
(10734)
学科
(92679)
经济(92589)
管理(61525)
(58253)
(46872)
企业(46872)
方法(44060)
数学(38774)
数学方法(38343)
中国(26039)
(24711)
业经(19939)
(19713)
(19685)
(18642)
贸易(18631)
(18166)
地方(17680)
农业(16480)
(15370)
环境(15019)
理论(14495)
(14325)
技术(13967)
(13285)
银行(13237)
(12688)
(12562)
金融(12561)
(12541)
机构
大学(323304)
学院(319150)
(131178)
经济(128584)
管理(127192)
研究(111778)
理学(111164)
理学院(109915)
管理学(108006)
管理学院(107448)
中国(83029)
科学(70203)
(70196)
(55999)
(55059)
(54424)
研究所(51778)
业大(50539)
中心(49612)
财经(45371)
北京(44559)
(43506)
农业(43086)
(42057)
师范(41644)
(41600)
(40357)
经济学(39658)
经济学院(35807)
(35367)
基金
项目(226577)
科学(178445)
基金(166045)
研究(163491)
(146341)
国家(145205)
科学基金(124091)
社会(103324)
社会科(98062)
社会科学(98036)
基金项目(88013)
(86320)
自然(81375)
自然科(79513)
自然科学(79493)
自然科学基金(78080)
教育(74651)
(73870)
资助(68865)
编号(64991)
成果(52167)
重点(50984)
(50377)
(48531)
(47029)
课题(44966)
创新(43974)
科研(43280)
国家社会(43234)
教育部(42997)
期刊
(135853)
经济(135853)
研究(92782)
中国(59426)
学报(53671)
科学(49120)
(48811)
管理(46122)
大学(40557)
(38887)
学学(38046)
农业(35064)
教育(34307)
技术(28110)
(23242)
金融(23242)
经济研究(22703)
财经(21453)
业经(20767)
(19075)
(18433)
问题(17896)
图书(17340)
科技(16120)
技术经济(15851)
理论(15161)
资源(15042)
(15010)
(14898)
世界(14280)
共检索到456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强  胡智胜  张园园  
文章根据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基于13个生猪养殖优势省份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并用面板回归模型检验了耦合协调度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13个省份生猪生产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呈现“高耦合-高协调、低耦合-低协调”的同步发展趋势。耦合度水平较高,13个省份均已进入高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水平不够理想,仍有7个省份处于过渡发展阶段。(2)13个省份的耦合协调度等级分布呈现由“波动重组”向“稳定微调”发展的趋势,由南向北从“∧”型向“W”型分布格局演化,耦合协调度的高值区域集中在华中和华东地区,山东和河南的耦合协调度占绝对优势。(3)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驱动因素的变化趋势为:市场带动、产业集聚和环境相容→投资拉动、技术水平、产业集聚和环境相容→市场带动、投资拉动和产业集聚,传统的自然资源优势对于生猪生产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贡献被削弱,资本和市场的驱动力量已然崛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敏   刘欣雨  
在构建新基建发展水平与经济韧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标准差椭圆与重心迁移模型、空间计量模型方法,探讨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域新基建与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呈逐年攀升的时序演化特征;中国经济韧性水平呈“逐年增长—短期下降—延续回升”的时序演化特征。(2)观测期内中国新基建与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度不断攀升;在空间上,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由东向西递减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渐趋均衡化,且二者耦合协调度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虚拟集聚、投资规模、教育禀赋均正向驱动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政府干预、人力资本对本地区二者耦合协调度起到负向作用;投资规模、政府干预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虚拟集聚、人力资本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教育禀赋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徐宗煌   蔡鸿宇   张伟   石进  
分析并厘清我国科技安全系统内部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主要驱动因素,对于优化我国科技安全体系结构、提升科技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科技成果安全、科技人才安全、科技环境安全和科技活动安全4个子系统构建我国科技安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博弈论组合赋权法、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评价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我国科技安全系统发展水平及4个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利用随机森林、ExtR aT rees、梯度提升树、aB oost和CatB oost五种机器学习算法,进一步识别科技安全系统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研究发现:Ad(1)我国科技安全系统发展水平与4个子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升,每万人口科技人力资源数、R&D人员中硕士学位以上人员数量以及每百万人中从事研发的研究人员数量是我国科技安全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主要驱动因素,表明科技人才是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据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为我国科技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玉婷  王议寒  刘自敏  
本文利用2010~2021年中国281个地级市数据,对中国城市“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探究其时空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城市WEF系统安全呈现出上升趋势,子系统中粮食安全滞留在较低水平。全国城市WEF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所提升,但多数城市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并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和极化特征,高值集聚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综合经济区,低值集聚主要位于大西北和黄河中游综合经济区。在“新四化”变量中,信息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本地和邻近城市WEF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特点,城镇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但并不显著。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郴宜  万勇  
基于长三角地区2003—2020年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性检验、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测度该地区产城融合度,并分析其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融合进程由产业发展主导、城镇功能及人口集聚支撑,总体不断抬升并呈现出东高西低渐进演变的特点;区域内产城融合发展不平衡,各城市步调差异较大,但单个城市产城融合度不断提升;经标准差椭圆分析,产城融合度重心先由常州市西移至南京市,再向东移,最后向西北移动;研究期内,长三角产城融合度空间分布趋于集中,并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发展、信息化程度、人均GDP、医疗服务及教育资源水平为产城融合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浩   吴吉林   龚磊   周懿桐  
探索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助力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了市场价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对片区2001~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进行定量分析,并研究多个因素对其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30亿元,2019年达到了3 696.97亿元。(2)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较为稳定,耦合度以中级耦合状态为主,耦合协调度以勉强协调状态为主。(3)NDVI、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对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正向驱动关系,NPP、降水量和GDP为负向驱动关系。武陵山片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关系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且受环境和社会的多重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彦文  马延吉  
通过构建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9—2014年全国31个省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的创新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企业创新发展水平呈稳定的上升趋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呈现波动上升和缓慢增长的趋势,并且一直滞后于企业。(2)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空间分异显著,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而西部地区则徘徊不前。(3)政府扶持程度、产学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方宁  杨东旭  向延平  张茜  
通过构建人-地-水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模型、系统GMM模型分析湖南省人-地-水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湖南省人-地-水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呈上升趋势,但子系统增速各异,人系统增速最快,地系统增速最慢。(2)人-水、人-地、水-地的二元系统中,人-水系统耦合协调度增速最快,发展为高度协调,人-地、水-地二元系统为中级协调;人-地-水三元系统从勉强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各地耦合协调度均有提高,系统间的依托关系逐渐增强。(3)在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升级、政府调控能力、科技投入和农村治理投入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帅  
构建新型城镇化和低碳交通评价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2010—2019年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日益递增的良好态势,但依然整体处于过渡发展区间,协调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形成了以东部为轴带、向内陆扩散的“川”字梯度分布格局。(2)各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低碳交通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呈现出高、低水平集聚趋于东、西两级分布的空间特征。(3)空间结构、公共交通、科技创新、信息数字化和政府干预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明显催化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菁  张毅  
随着我国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协调问题。以长三角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熵权法和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定量测度2005—2018年新型城镇化水平和生态效率;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二者的时空格局及相对发展状态;通过构建Tobit模型,研究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耦合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生态效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不平衡;(2)从协调发展水平来看,长三角地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均值在0.38~0.72之间,整体处于上升趋势,经历了“拮抗—磨合—协调”三个阶段,且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研究阶段前期,发展水平多为新型城镇化超前,后期发展比例趋向均衡。(3)从驱动因素来看,资源聚集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创新环境、社会促进能力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工业化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则对耦合协调度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且地区间的驱动因素差异较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路雯晶   王莹   肖贵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丁增才   叶祥松   欧进锋  
基于发展层次把新型城镇化划分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城镇体系优化”“城乡一体化”三个子系统,运用耦合协调和灰色关联度模型研究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2010—2021年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三个子系统的变化态势不尽相同,城镇可持续发展指数最高,城镇体系优化指数最低;子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促进趋势,珠三角地区属于中度协调类型,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在中度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交替波动。驱动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政府调控、经济基础、投资拉动、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最后,从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差异化发展规划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卫洪   路雯晶   王莹   肖贵秀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耦合协调发展对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面板Tobit模型分析各地区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和生态林业综合评价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通过关系判别特征发现生态林业发展相对滞后。(2)2011—2020年全国数字普惠金融与生态林业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现中部、东部、西部逐步递减的梯度分布格局。(3)城镇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决策、交通便捷程度对促进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余庆年   李巧珍  
本文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特征、耦合协调度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存在区域差异,并且耕地生产、生态功能总体呈现增强趋势,耕地社会功能总体呈现减弱趋势;(2)2010—2020年期间安徽省耦合协调度水平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态势,但下降幅度较小,总体处于协调水平,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总体趋于协调发展;(3)安徽省耕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乡村从业人员数、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规模以上工企业个数、人口城镇化率和城镇道路面积的影响较大,但自2015年起主要驱动因素逐渐从农民生活水平、农业发展水平过渡到工业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提高耕地利用综合效益、促进耕地优化管理提供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