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58)
2023(12791)
2022(11144)
2021(10724)
2020(8914)
2019(21017)
2018(20643)
2017(39572)
2016(21514)
2015(24419)
2014(24439)
2013(24330)
2012(22313)
2011(20326)
2010(20062)
2009(18387)
2008(17723)
2007(15044)
2006(13271)
2005(11681)
作者
(62742)
(52277)
(51523)
(49320)
(33165)
(25143)
(23447)
(20670)
(19907)
(18458)
(17854)
(17826)
(16582)
(16448)
(16041)
(15913)
(15328)
(15322)
(14983)
(14604)
(12944)
(12823)
(12323)
(11736)
(11590)
(11497)
(11479)
(11452)
(10450)
(10246)
学科
(91104)
经济(91014)
管理(59223)
(53997)
(43675)
企业(43675)
方法(41653)
数学(36588)
数学方法(36200)
中国(24672)
(23910)
(21782)
(19315)
地方(18665)
业经(18268)
环境(17964)
(17474)
贸易(17463)
(17026)
农业(15995)
(15145)
(14223)
(13115)
理论(13071)
技术(12734)
(12408)
(12011)
银行(11974)
(11697)
金融(11695)
机构
大学(308985)
学院(305124)
(125096)
管理(122611)
经济(122535)
研究(109052)
理学(106387)
理学院(105170)
管理学(103453)
管理学院(102930)
中国(80954)
科学(68884)
(67675)
(55082)
(52881)
研究所(50926)
(50788)
中心(48187)
业大(47362)
财经(43511)
北京(43422)
(41686)
(41055)
师范(40726)
(39899)
农业(39858)
(39857)
经济学(37491)
(34242)
经济学院(33866)
基金
项目(215950)
科学(169517)
基金(157707)
研究(156068)
(138729)
国家(137684)
科学基金(117117)
社会(98620)
社会科(93459)
社会科学(93429)
基金项目(84118)
(81489)
自然(76696)
自然科(74802)
自然科学(74781)
自然科学基金(73389)
(70247)
教育(69978)
资助(65276)
编号(62307)
成果(50023)
重点(48542)
(48172)
(46322)
(44042)
课题(42848)
创新(41223)
科研(41199)
国家社会(40955)
教育部(40745)
期刊
(132810)
经济(132810)
研究(88632)
中国(58247)
学报(49687)
科学(47526)
(45512)
管理(42353)
(37043)
大学(36797)
学学(34593)
农业(32577)
教育(30711)
技术(24679)
(21935)
金融(21935)
经济研究(21102)
业经(20455)
财经(20248)
(17859)
资源(17661)
问题(17628)
(17293)
图书(16461)
科技(15383)
技术经济(14906)
理论(14382)
(14175)
(13591)
世界(13556)
共检索到439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许尔琪  张红旗  
该文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针对中国黄土高原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干旱风沙区、西南岩溶区和三江源区等生态脆弱区域,从环境支持性、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等四方面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综合评价了各区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程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区和三江源区的弱度、较弱可持续性等级县数比例各为55.14%和87.5%,整体可持续性较低;其余三区强度和较强可持续性等级的县比重均超过或接近40%,可持续性相对较高。从空间上看,新疆昆仑山北坡绿洲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宁夏南部山区、青海三江源区和贵州南部岩溶山区是弱度土地可持续性的主要聚集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菲  门明新  霍习良  
为减少滨海生态脆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河北省重要的生态脆弱区——黄骅市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4个角度切入,构建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黄骅市2003—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的动态变化与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2003—2012年,黄骅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动态变化度达97.30%,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012年土地利用功能实现率为0.65,处于中度可持续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2)黄骅市土地利用功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集聚特点,生产功能主要集中在市域远离海边的西部,生态功能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市域东北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军涛  
土地利用问题是实现生态脆弱区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运用数学模型从区域角度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各种变化 ,对于深入认识生态脆弱区环境变化的原因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理论阐述的基础上 ,对东北农牧交错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冉圣宏  金建君  薛纪渝  
由于脆弱生态区的脆弱性不仅表现为其内部结构的不稳定,而且还表现在它对外界干扰反应的敏感上,脆弱生态区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稳定性都是其脆弱性固有属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脆弱生态区的评价也就应该包括脆弱生态区的现状评价、趋势评价和稳定性评价等。论文在对脆弱生态区重新界定的基础上,以模糊评价理论对脆弱生态区的现状、以灰色预测和趋势函数法对脆弱生态区的发展趋势、以非线性理论对脆弱生态区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苏亚艺  朱道林  曲衍波  刘瑞  
研究目的:研究针对生态脆弱区的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综合评价方法,并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ArcGIS空间分析法,互斥矩阵法。研究结果:自然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社会经济条件3方面的综合评价能够科学指导堆龙德庆县的未利用土地开发。在开发策略上,未利用土地重点开发主要位于县域北部及中部堆龙曲河谷地区,适度开发主要分布在县域中部及南部地区,控制开发主要位于县域东部,禁止开发主要分布于县域高海拔地区,4种开发类型占未利用土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2.6%、3.7%、1.2%、92.5%。研究结论:在自然适宜性、生态敏感性、社会经济条件3方面评价基础上的开发决策,更有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廖炜  李璐  吴宜进  史志华  
基于RS和GIS技术,研究了丹江口库区1990—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采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模型,评价了库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库区土地利用格局承受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两方面相互矛盾的巨大压力,1990—2007年间,除水田和旱地减少外,其他用地比例均有不同程度增长。②18 a间,库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有所好转,脆弱性综合指数从5.96降至5.56。林地基本处于微度脆弱性状态,灌丛、园地、草地属于轻度和中度脆弱状态,水田、旱地和未利用地多属于中度和重度脆弱状态。③不同利用类型的脆弱性综合指数顺序基本保持...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紫昕  贺小荣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脆弱性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采用VSD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分解脆弱性,构建包括3个层级、20个指标、5个评价等级的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大湘南"的三个单元分区进行脆弱性评价。结果显示:衡阳地区为重度脆弱,郴州地区为微度脆弱,永州地区为轻度脆弱。根据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提出切实且可行的"大湘南"地区可持续旅游发展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马倩  孙虎  昝梅  
以干旱区生态脆弱区新疆艾比湖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GIS手段和生态经济学的方法,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公式,并参照谢高地等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探讨了艾比湖区域1990—2007年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07年间,艾比湖区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程度呈增大趋势;1990,2001和2007年艾比湖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53.63,63.01和56.96亿元,呈波动性变化;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性功能。2001—2007年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速度较快,作为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核心部分,生态系统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琦  刘彦随  王建兴  
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G IS软件对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其生态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5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较快,耕地、林地、园地、城镇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别达-0.46%,0.39%,0.09%,0.03%。1990—2005年榆林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逐年增长态势,16年间增加了19.26亿元,同期耕地生态价值减少了8.19亿元,林地、草地生态价值分别增加了27.25和0.27亿元。县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显示,16年间靖边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了0.27亿元,其他各县均呈现增长态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煦  黄明华  雷文韬  
[目的] 研究典型生态脆弱区——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演变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区域差异,摸清该区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为国土空间管控和治理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通过对1980年、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进行分类和赋值,从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两个方面分析该区域土地利用空间演变格局。[结果] 陕北黄土高原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活空间分散地分布于南部和西部区域,生态空间分布格局整体呈南高北低态势。1980—200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远小于2000-2020年,其中1980-2000年生产空间扩张和缩小分散相间分布,生活空间仅出现零星扩张点,生态空间基本不变;2000—2020年生产空间变化以小范围内小规模集中为特点,生活空间得到扩张,分布更集中,生态空间扩张主要集中在省域边界的西北沿线一带。1980—2020年间陕北各县/市区的三生空间演变各不相同,三生空间区域差异总体呈现: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生产、生活空间差距扩大,生态空间变化大。[结论]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源于2000年以来的退耕还林政策,变化以小规模为主,其次是工业区和道路建设和农村居民点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生产空间被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挤压。最后结合本文结论,提出应该继续把生态空间放到首要地位,如通过对产业调整、集聚升级等方式维持或继续增加生态空间,同时减少生态空间内部人类活动,缓解社会发展与生态脆弱性之间的矛盾。结合环境承载力、生态脆弱性、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规划三生空间,划定边界,加强管理和监督,重视县/市区的三生空间规划和管理监督工作,西北草原农牧交错带和南部中线位置,应以集约利用为方向,南部低山丘陵区首要任务要保持此区域的生态空间稳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愿理  廖和平  李靖  蔡进  李涛  王强  
研究目的:研究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多功能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方法:以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运用多边形综合图示法、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系统分析2017年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格局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南涧彝族自治县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整体性较低,行政村的差距较大,子功能协调发展有待加强,空间极化现象明显;(2)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明显,多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一主多副"的多核空间分布结构,子功能空间分布呈现不同的形态特征;(3)土地利用多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以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为主,其中政府资金投入、政策性贷款和劳动技能培训率是其主导因素。研究结论:生态脆弱区应重点关注社会经济因素和区域政策因素,发挥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作用,加强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陈瑜琦  王雯  李建林  
基于甘肃省榆中县1996年土地详查电子数据库和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分析该区域15年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格局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地利用方式尤其是耕地转入转出变化。结果表明:从变化总量看,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及交通水域用地面积均有增加,草地、园地面积减少;从空间分布看,中部农耕条件较好乡镇的耕地被建设用地和林地挤占现象显著,耕地增加区域集中在北部干旱山区及南部二阴山区;从不同坡度等级区域看,小于15°区域内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显著,大于15°区域内尽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推进,但仍有部分经济落后乡镇存在坡耕地面积增加现象。可见,在耕保、城镇化和生态工程的三重压力下,如何保证耕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跃龙,张玲娟  
本研究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客观、灵活且具较强可操作性的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并通过用此法评价全国26个省、区生态环境脆弱度的方式,对其可操作性和准确性进行了验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贾慧  陈海  毛南赵  聂霞  
运用熵变分析方法从景观的视角阐明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动态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耗散结构理论和景观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以高度敏感生态脆弱区陕西省米脂县高渠乡为例,构建景观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信息熵构建研究区景观可持续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熵流、熵产生和总熵变,分析研究区2009—2014年间的系统承载力、活力和有序度,探讨研究区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1)建立的景观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反映景观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演化机制,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生态脆弱区景观可持续性评价研究;(2)在2009—2014年间,高渠乡熵流呈减少趋势,熵产生总体上升,总熵变除2012年外,其余年份逐年下降,景观复合生态系统内部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3)高渠乡可持续总得分呈上升趋势,景观可持续性总体上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