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083)
2023(10590)
2022(9111)
2021(8711)
2020(7507)
2019(17724)
2018(17370)
2017(33302)
2016(17913)
2015(20298)
2014(19781)
2013(19773)
2012(18385)
2011(16823)
2010(16669)
2009(15560)
2008(15673)
2007(13861)
2006(11937)
2005(10789)
作者
(51441)
(43395)
(43310)
(41304)
(27359)
(20900)
(19668)
(16943)
(16213)
(14993)
(14889)
(14359)
(13754)
(13629)
(13623)
(13454)
(13043)
(12812)
(12537)
(12467)
(10791)
(10718)
(10434)
(9848)
(9744)
(9659)
(9457)
(9303)
(8745)
(8612)
学科
(78823)
经济(78744)
管理(48634)
(45045)
方法(37074)
(35877)
企业(35877)
数学(33242)
数学方法(32982)
中国(22004)
(20365)
(18084)
(18025)
贸易(18019)
(17597)
(17217)
业经(15966)
环境(14880)
地方(14030)
(13793)
农业(13247)
(12464)
(12034)
银行(12007)
(11518)
(11393)
(11220)
金融(11218)
(10604)
财务(10582)
机构
大学(260021)
学院(256806)
(112879)
经济(110760)
管理(98390)
研究(92462)
理学(85273)
理学院(84236)
管理学(82896)
管理学院(82422)
中国(70753)
科学(56973)
(55701)
(49272)
(46975)
(43413)
研究所(43254)
中心(42352)
财经(40008)
业大(37846)
(36594)
(36517)
经济学(35974)
北京(35463)
农业(34274)
(34265)
师范(33967)
(33256)
经济学院(32662)
财经大学(29735)
基金
项目(174810)
科学(139166)
基金(131121)
研究(124560)
(115589)
国家(114801)
科学基金(97962)
社会(81990)
社会科(77855)
社会科学(77834)
基金项目(69932)
(64989)
自然(63344)
自然科(61840)
自然科学(61820)
自然科学基金(60751)
(56203)
教育(55998)
资助(53237)
编号(48113)
重点(40135)
(40021)
成果(38585)
(37915)
(36200)
国家社会(35433)
教育部(34133)
科研(34008)
创新(33985)
中国(33129)
期刊
(118610)
经济(118610)
研究(74144)
中国(46962)
学报(41058)
科学(38890)
(37691)
(37267)
管理(32764)
大学(30291)
学学(28578)
农业(25895)
教育(20904)
(20798)
金融(20798)
经济研究(20415)
技术(19624)
财经(19562)
业经(18120)
(16848)
问题(16131)
(15694)
(14758)
资源(13894)
技术经济(13127)
世界(13035)
统计(12924)
国际(12552)
(12004)
图书(11999)
共检索到3721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煜  刘跃军  
文章利用MinDS模型对中国省域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构建修正的引力模型将生态福利绩效的"属性数据"转化为"关系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刻画网络结构特征,揭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生态福利绩效空间关联网络的集聚模式呈"局部集聚"和"全局关联"并存的特征,网络中心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显著的马太效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则主要起到桥梁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肖沁霖  邓宗兵  王炬  曹宇芙  文江雪  
【目的】旨在明晰区域间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系,为推动区域生态文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定量测度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基于修正引力模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了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其空间收敛性。【结果】(1)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网络通达性及其溢出效应呈现多重叠加态势,省际间关联度提升,网络稳定性提高,呈现出“核心-边缘”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2)个体网络结构特征显示,江苏、山东和河南等省份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并发挥“中枢”和“桥梁”的作用。(3)内部交互特征显示,西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网络中要素的主要溢出方;而东中部地区省份所在板块是要素的主要受益方,且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极化作用大于扩散作用。(4)全国、分维度及分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均存在绝对与条件β空间收敛,收敛速度呈“中-西-东”递减格局。(5)考虑空间网络外部性后,全国收敛加速且周期缩短,但各地表现不一,网络外部性对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空间收敛的加速效应较东部更明显;市场化、技术创新、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生态文明发展空间收敛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结论】中国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亟需健全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要素市场,加强区域间生态合作,提高板块间联动效应,强化跨区域网络效应,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惠中  赵景峰  
文章运用修正引力模型构建了2011—2020年中国省际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整体、个体和聚类三个层面分别刻画其关联网络结构特征,采用非线性二次指派程序分析其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数字金融空间关联网络具有显著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区域间梯度差异明显;网络整体关联较为紧密,未出现孤立的节点,但关联关系的紧密性还有待提高,各省份间存在明显的关联与溢出关系;北京、天津、江苏、浙江、上海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对整体网络具有一定的支配和控制能力,并呈现显著的“虹吸效应”,其相邻省份发挥着“桥梁”中介传输作用;西北、西南、东北等偏远地区与其他省份的关联关系较弱,但自身“溢出效应”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高晓彤  刘焱序  韩增林  
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EBM模型对2000—2018年中国省域包容性绿色效率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2000—2018年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V"字型演变趋势,空间上表现为东部>西部>中部的不均衡特征。(2)中国包容性绿色效率的空间关联呈现中心—外围的圈层式复杂网络结构形态;包容性绿色效率在省际间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溢出效应的多重叠加特征和网络稳定性不断增强,但整体关联网络的等级结构较为森严。(3)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省份溢出效应明显,属于边缘行动者;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具有显著"虹吸效应",既是关联网络中的中心行动者,又兼具"中介"和"桥梁"的功能。(4)块模型分析表明,京津和长三角属于"净受益"板块;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属"净溢出"板块;广东、浙江和福建属于"经纪人"板块;东北、华北地区省份属于"双向溢出"板块。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郑云  黄杰  
基于1997—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窗口DEA模型测度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利用社会网络和模体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并通过二次指派模型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省际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关联具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上海、天津、重庆等地在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对我国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引领作用;块模型分析显示,四大板块的农业生态效率互动紧密,全国联动效应显著;模体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中非均衡关联关系大量存在;QAP回归结果表明,相似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市场化程度和农业技术水平有利于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地理相邻对农业生态效率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巧芝  闫庆友  
文章利用引力系数构建30个省份间的关联关系网络,在对该网络的无标度分布、小世界效应等统计性质进行测度的基础上,评估其网络分布中的整体结构特征、个体位置指针以及群体结构指针。结果发现:该网络是符合具有弱小世界效应的网络类型,其度分布是幂律值为1.022的无标度分布。而且是具有良好通达性的低密度网络,省份间的信息传输效率较高,存在着一定多重叠加性;关联关系分布普遍存在,省份间等级结构较高,但并非“等级森严”。整体网络中的核心-边缘结构不太明显,但子网核心边缘结构突出,子网内部和跨子网能源流动均不容忽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傅泽  
文章选取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修正引力模型确定新经济空间关联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考察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各省份新经济之间存在明显关联与溢出的网络化特征,网络空间稳定性较弱,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而网络空间的通达性较好;东部地区省份在网络中居于中心位置,在全国新经济发展中扮演“居间人”和“中心行动者”角色,部分中、西部地区省份则属于“边缘人”;网络中板块之间各省份新经济溢出效应显著,板块内部联系较少。进一步利用二次指派模型分析新经济空间网络关联关系形成的驱动因素,发现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对新经济空间关联网络形成具有正向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距离、人力资本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华军  刘传明  孙亚男  
本文基于1995—2012年中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SNA)方法对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应进行了经验考察。研究发现:①中国能源消费的空间关联呈现网络结构形态;样本考察期内,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逐步提高,等级森严的空间网络结构逐渐被打破,网络稳定性逐步增强。②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桥梁"和"中介"的作用。③在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网络中,环渤海地区属于"双向溢出"板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属于"净受益"板块,新疆和山西等资源丰富的省份属于"净溢出"板块,湖南、湖北等中部地区属于"经纪人"板块。④能源消费空间关联的整体网络紧密程度及稳定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匡敏  
文章使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与东、中、西地区2010—2019年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各区域及全国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敛散性。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东、中、西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敛散性变化态势为分散—收敛—分散;中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先趋于分散,后进入持续变化状态;西部地区呈先分散后收敛趋势。另外,对外开放度、绿化覆盖率、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敛散性存在异质性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匡敏  
文章使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30个省与东、中、西地区2010—2019年的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各区域及全国整体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敛散性。结果表明: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区域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东、中、西部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呈依次递减。东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空间敛散性变化态势为分散—收敛—分散;中部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先趋于分散,后进入持续变化状态;西部地区呈先分散后收敛趋势。另外,对外开放度、绿化覆盖率、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中国生态福利绩效敛散性存在异质性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梦宇   马晓君   刘明花   陈瑞敏  
文章基于共同富裕内涵,构建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Markov模型分析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和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样本期内中国总体和省域共同富裕水平呈上升趋势。2021年东部地区共同富裕水平高于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但中部、东北、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东部地区。(2)样本期内形成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天津为核心的空间关联网络,此网络通达性较强、等级性较低,网络较为稳定,网络密度上升且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3)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的空间关联网络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核心区省份数量增加,边缘区之间的网络密度相对较低。(4)省域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是逐步递进的过程,且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守文  赵敏  章杰嘉  余思明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司蒙蒙   陈雅   孙宁  
[目的/意义]认识和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针对性地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统筹协调高质量发展。[方法/过程]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区域,通过修正引力模型,测度省区市间空间联系强度,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剖析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联系“点、线、群”的网络结构特征。[结果/结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区域配置差异性显著,呈现“两翼突出、T型凹陷”的空间分布特征;区域整体网络密度值较高,区域间互动关联频繁;我国东部区域大部分省区市点入度高于点出度,吸引力较强,中部经济欠发达省区市易受到周边虹吸效应影响,西部地区省区市民族特色显著,溢出效应明显;空间关联线形成“双核心—边缘式”区域空间联系网络格局;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关联网络的4个板块内部存在集聚效应,板块间构建起要素传递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秀亭  吕洁华  王成齐  
提高森林生态安全的整体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对2009—2018年中国省际森林生态安全进行定量测度的基础上,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计算省际间的空间关联关系,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其网络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的空间关联网络整体具有较好的通达性和显著的等级性,但关联强度和稳定性较低。(2)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3)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的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经纪人、净溢出、净受益、双向溢出四个板块,并呈现板块内集聚为主、板块间关联为辅的空间关联特征。(4)经济发展差异、林业产业结构差异、城镇化水平差异、林业生态建设投入差异、森林资源禀赋差异对中国森林生态安全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具有弱负向的驱动作用,地理邻接关系对其具有强正向的驱动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