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61)
- 2023(11942)
- 2022(10167)
- 2021(9560)
- 2020(8018)
- 2019(18435)
- 2018(17883)
- 2017(33841)
- 2016(18432)
- 2015(20953)
- 2014(20671)
- 2013(20526)
- 2012(19392)
- 2011(17794)
- 2010(17664)
- 2009(16549)
- 2008(16659)
- 2007(14794)
- 2006(12908)
- 2005(11725)
- 学科
- 济(85011)
- 经济(84940)
- 管理(51512)
- 业(45984)
- 方法(38223)
- 企(35968)
- 企业(35968)
- 数学(34270)
- 数学方法(34019)
- 中国(23441)
- 农(22370)
- 财(20045)
- 环境(19393)
- 学(18916)
- 地方(18603)
- 贸(16839)
- 贸易(16834)
- 易(16378)
- 业经(15781)
- 制(14808)
- 农业(14514)
- 和(13330)
- 划(12923)
- 银(12200)
- 银行(12170)
- 融(12042)
- 金融(12040)
- 务(11957)
- 财务(11941)
- 财务管理(11914)
- 机构
- 大学(273916)
- 学院(271637)
- 济(119791)
- 经济(117608)
- 管理(101427)
- 研究(100369)
- 理学(87793)
- 理学院(86736)
- 管理学(85364)
- 管理学院(84874)
- 中国(76257)
- 科学(61804)
- 京(58548)
- 财(52434)
- 所(51311)
- 研究所(47211)
- 农(47070)
- 中心(45334)
- 财经(42581)
- 业大(40043)
- 江(39060)
- 经(38846)
- 经济学(38655)
- 北京(37216)
- 农业(37134)
- 范(36582)
- 院(36316)
- 师范(36259)
- 经济学院(35101)
- 财经大学(31649)
- 基金
- 项目(185385)
- 科学(147062)
- 基金(137547)
- 研究(133363)
- 家(121543)
- 国家(120683)
- 科学基金(101971)
- 社会(87830)
- 社会科(83353)
- 社会科学(83326)
- 基金项目(72721)
- 省(69645)
- 自然(64674)
- 自然科(63031)
- 自然科学(63010)
- 自然科学基金(61914)
- 划(60259)
- 教育(59531)
- 资助(55816)
- 编号(51550)
- 重点(43284)
- 部(42400)
- 成果(41768)
- 发(41508)
- 国家社会(37989)
- 创(37950)
- 科研(36111)
- 教育部(35872)
- 创新(35832)
- 课题(35821)
- 期刊
- 济(127219)
- 经济(127219)
- 研究(79094)
- 中国(49708)
- 学报(44598)
- 科学(41998)
- 农(41598)
- 财(39586)
- 管理(33192)
- 大学(33021)
- 学学(31312)
- 农业(28685)
- 教育(23029)
- 融(22396)
- 金融(22396)
- 经济研究(21531)
- 财经(21289)
- 技术(20336)
- 业经(19013)
- 经(18414)
- 问题(17510)
- 业(16507)
- 贸(15637)
- 资源(15552)
- 世界(13857)
- 技术经济(13535)
- 版(13454)
- 国际(13413)
- 统计(13298)
- 科技(11988)
共检索到395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甜 陈中
文章基于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并以2018年为转折点呈现不同演化特征;2018年后东部地区存在σ发散特征,中部地区不具备典型σ收敛特征,而西部地区呈σ收敛趋势;全国层面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趋势。为此,提出释放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完善制度体系,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推进治理均衡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收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岳 王善高 白雪冰
文章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份的平衡面板数据,在测度各省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基础上,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分析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及其来源,分别利用α收敛系数、面板数据模型检验α收敛与β收敛特征,最后采用Moran指数分析空间集聚性。研究发现:全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整体基尼系数存在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动趋势,区域内差异水平则呈现东部>西部>中部的特征;区域间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东部-西部差异最大,中部-西部差异最小,全国整体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差异。全国层面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存在α收敛,但存在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通过空间集聚性分析发现,各年度Moran指数均显著为正,表明我国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呈现“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现象。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兴宪 刘毅 牛树海 刘燕鹏
长期以来,区域发展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影响区域发展的传统要素作用的下降,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代表的新的影响要素正在扩大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特征主要表现为特征的区域差异性、要素的区域流动性和区域的空间类型。因此,针对不同的区域应实行不同的区域政策,建立区际之间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合作机制,避免污染要素和污染产业的区际转移。
关键词:
区域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 区域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丙泉 李雷鸣 宋杰鲲
生态效率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有效应用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超效率DEA方法应用到生态效率测度中,对中国2000-2009年区域生态效率展开评估,并据此进行各区域类型划分,进而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经济带视角研究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呈稳定上升趋势,但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且有增大趋势,各区域生态效率同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生态效率演化规律各异,东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强劲但内部各省份差异呈现增大趋势,中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动力
关键词:
区域生态效率 可持续发展 收敛性分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孟志 李继霞 刘腾飞 张灿 王华春
文章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07—2019年全国2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治理绩效,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非参数Kernel核密度考察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同时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时空分布上,全国环境治理绩效整体较低,但依旧低幅度波动式上升,三大流域呈现“珠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格局;空间变化上全国环境治理绩效呈现“离散零星”到“多极核”的分布格局变化,其中珠江流域的连片分布态势最为明显。(2)区域差异上,虽三大流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组间差异波动式缓慢下降,但组内差异持续扩大,组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3)动态演进上,全国及三大流域均存在明显左拖尾和极化现象;除黄河流域外,全国及其他两大流域的内部绝对差异逐渐缩小。(4)收敛性上,除长江流域存在σ发散外,全国及其他两大流域普遍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技术支持、财政压力、外商投资和政府偏好等对不同流域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龚瑞风 薛俭 刘汝丽
物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物流产业发展从资源优先到效率优先的转变有助于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文章通过三阶段DEA模型对2009—2018年中国31个省份的物流效率进行测度与比较,结果发现:(1)调整前有天津等4个省份处于效率前沿面,调整后减少为3个,除去已处于效率前沿面的省份,其他省份的物流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区域物流效率提升的关键在于规模效率的提升;(2)外部环境变量对区域物流效率的影响显著,居民消费水平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区域物流效率负相关,地区人均GDP与区域物流效率正相关;(3)整体而言,中国区域物流效率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各地区的物流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东部与中部地区物流效率较高,东北和西部地区物流效率较低,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武新 吕秀娟
文章以2006年中国29个省际截面数据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评价中国区域生态效率的差异性。进一步以区域生态效率评价值为因变量,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环保资金投入,环境政策及产业结构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并依据研究发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昊 车国庆
文章利用共同前沿方向距离函数和Bootstrap-DEA纠偏方法测算中国省级行政辖区生态效率,并利用空间自相关检验方法对省级行政辖区生态效率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最后利用动态空间计量方法对其收敛性特征进行检验。研究结果发现:近年来中国生态效率水平依然较低,许多省份的生态效率低至0.50以下,还有一些省份的生态效率甚至低至0.20以下。中国各省份的整体生态效率水平不仅较低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地区差异性。从全国数据的估计结果看,中国地区生态效率呈β条件收敛。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庄宇 李庆果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通过分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界定了能够恰当反映经济增长及资源、生态环境的变量,构建了数据包络分析的C2R模型;搜集了2005年各地区环境和经济方面的实际数据,运用W inqsb软件,分别代入C2R模型,得出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效率值,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可知:西部地区正处在规模收益递增的阶段,资源投入不足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西部的资源有效利用率普遍偏低,尤其是水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应引起有关部门关注;西部地区的工业三废已成为制约当地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有待加强。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环境经济效率 C2R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云燕 张硕
文章基于全局参比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2008—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在刻画其时空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差椭圆、条件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揭示了区域生态效率的热点迁移过程、分布动态演化及空间差异。研究表明,中国区域生态效率持续提升,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非期望产出冗余是阻碍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生态效率热点区域逐渐收敛,分布重心向东北迁移,表现出“东南—西北”向心集聚、“东北—西南”空间发散的分布发展态势。在非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生态效率表现出较强的可持续增长性,中高效率以上层次省份生态效率出现增长乏力的现象;在空间条件下,中高效率及以下层次省份间生态效率存在趋同性,而高效率及以上层次省份不易与相邻省份产生空间关联作用。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波动下降,区域间与区域内差异分别为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与次要来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名勇 郑丽楠
文章基于中国1997—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规模效率的贡献。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研究期内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及其时间变化相对不大,同时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一定的收敛趋势,东北地区呈一定的发散趋势。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正相关性呈减弱态势。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佳佳 罗能生
利用中国1998~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SBM模型在测度区域环境效率的基础上,将空间面板收敛模型和偏微分效应分解方法相结合研究了区域环境效率的收敛性、空间溢出效应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全国区域环境效率存在绝对收敛,且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中、西部地区存在收敛;区域环境效率收敛存在较强的空间联动性和依赖性,且空间溢出效应较为明显,而在其影响因素中,城镇化率、外贸依存度、技术水平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环境效率的收敛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环境投资空间溢出效应为负,产业结构的空间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建辉 范谋远 何淼 刘煜
文章基于2003—2020年17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对全国和七个研究区域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地理分布图、基于空间自相关检验的时空跃迁模型、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方法分别对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时空格局、区域差异和收敛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科技创新效率在研究期内整体趋势向好,整体上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大部分研究区域空间格局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不断弱化,且极化现象由强转弱;组间差异是造成整体差异的重要原因;全国及七个研究区域的空间效应呈现差异化特征,但均存在向各自稳态水平收敛的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易楠 刘黎明
文章根据区域经济收敛理论的基本假定,应用统计计量模型,从宏观数据上实证了中国各省市的人均收入由条件β收敛向绝对β收敛的转变,并揭示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敛散性"的原因,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
基尼系数 β收敛 σ收敛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黎和贵
本文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金融生态环境不同的地区样本,运用定量指标对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诸多要素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指出金融不是孤立的,它内生于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营造“资金洼地”,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往往造成巨额的不良资产,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同因素及不同层面上加以完善与改进,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