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11)
- 2023(10854)
- 2022(9358)
- 2021(8947)
- 2020(7656)
- 2019(17833)
- 2018(17682)
- 2017(33460)
- 2016(18402)
- 2015(21194)
- 2014(21166)
- 2013(21140)
- 2012(20203)
- 2011(18607)
- 2010(18910)
- 2009(17836)
- 2008(18022)
- 2007(16428)
- 2006(14618)
- 2005(13477)
- 学科
- 济(81127)
- 经济(81049)
- 管理(54688)
- 业(49517)
- 企(39551)
- 企业(39551)
- 方法(35728)
- 数学(31184)
- 数学方法(30910)
- 中国(24299)
- 农(23121)
- 财(19071)
- 环境(18750)
- 贸(18288)
- 贸易(18277)
- 易(17851)
- 学(17506)
- 制(16342)
- 业经(16232)
- 地方(16128)
- 农业(14947)
- 划(14399)
- 银(13885)
- 银行(13860)
- 和(13652)
- 行(13332)
- 融(12515)
- 金融(12513)
- 策(11262)
- 发(11166)
- 机构
- 大学(273568)
- 学院(271379)
- 济(119962)
- 经济(117566)
- 管理(102059)
- 研究(100149)
- 理学(86482)
- 理学院(85461)
- 管理学(84180)
- 管理学院(83656)
- 中国(78092)
- 京(59619)
- 科学(59048)
- 财(53595)
- 所(51347)
- 研究所(46539)
- 农(46210)
- 中心(45973)
- 财经(42501)
- 江(42055)
- 北京(38646)
- 经(38470)
- 业大(38073)
- 经济学(37491)
- 范(36527)
- 师范(36228)
- 农业(36170)
- 院(35606)
- 经济学院(33829)
- 州(33127)
- 基金
- 项目(172997)
- 科学(136071)
- 研究(127391)
- 基金(126613)
- 家(110566)
- 国家(109708)
- 科学基金(92600)
- 社会(82031)
- 社会科(77801)
- 社会科学(77779)
- 基金项目(66105)
- 省(64939)
- 自然(58048)
- 教育(57920)
- 自然科(56573)
- 自然科学(56553)
- 划(55936)
- 自然科学基金(55570)
- 资助(52879)
- 编号(50867)
- 成果(42659)
- 重点(39853)
- 部(39816)
- 发(38351)
- 课题(35672)
- 创(35172)
- 国家社会(34689)
- 教育部(33960)
- 中国(33179)
- 科研(33126)
- 期刊
- 济(136055)
- 经济(136055)
- 研究(83556)
- 中国(55482)
- 农(41940)
- 学报(41290)
- 财(41162)
- 科学(39176)
- 管理(37455)
- 大学(30959)
- 学学(28730)
- 教育(28325)
- 农业(28260)
- 融(26925)
- 金融(26925)
- 技术(22327)
- 经济研究(21845)
- 财经(21524)
- 业经(20745)
- 经(18644)
- 问题(18548)
- 贸(17569)
- 业(16631)
- 国际(15647)
- 世界(15095)
- 图书(14724)
- 技术经济(14044)
- 资源(13876)
- 版(12870)
- 统计(12730)
共检索到420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石玉林 于贵瑞 王浩 刘兴土 谢冰玉 王立新 张红旗 唐克旺
国土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系统分析中国国土的生态环境态势,及导致生态环境危机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指出中国当前现实状况是"人与自然"失衡、"经济与生态"失调,正处于生态环境危机与反危机斗争的关键时期,由此提出"人与自然再平衡"的战略思路,以及相应的11项战略措施与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的构想。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曙辉 宋天庆 欧阳作富 陈怀军
长期以来,大理州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并领先全国,但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粗放化、掠夺式与不可持续性,发展质量与效益低下等,全州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些地区或部分领域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愈益凸现,进而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绿色发展、跨越发展带来空前压力与严峻挑战。文章浅析了现阶段大理州在耕地资源与生态、水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人居环境、自然灾害、农产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正在面临的农业农村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或危机;同时提出,强化生态环境安全意识、转变城乡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城乡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完善资源环境政策法规与制度以及加快环...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余华川
进入新世纪,中国周边形势相对稳定,但其中也蕴涵着众多不确定因素。随着美国战略重心逐步东移,特别是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对华战略由“接触”演变为“遏制”,加大了对中国的战略压力。“9·11”事件虽然延缓了美国的战略东移,使我国的战略压力有所减轻,但其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依然十分严峻。
关键词:
中国外交 周边安全环境 安全战略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柯昶 刘琨 张继承
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剧,使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此,有必要从当前我国海洋安全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灾难类型进行科学论证,比较分析我国四大海域的生态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相应地做出保障海洋生态安全的务实操作对策,为陆海统筹上升为国家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
中国海洋开发 生态环境安全 战略构想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鹂
建立碳金融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构建碳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服务体系和碳金融监管体系,鼓励个人、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的投融资活动,这就需要积极从碳金融市场发展步骤、发展动力、发展环境、微观主体以及风险规制等方面探索碳金融市场发展的战略路径及具体实施机制和措施。
关键词:
碳金融市场 清洁发展机制 自愿减排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占红 孙启宏 王健 王深 高如泰
“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直接影响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环境质量上,氮、磷等指标污染压力提升,消除黑臭水体仍需攻坚;(2)污染排放上,农业、生活源占比进一步增大;(3)“三水”统筹上,水生态问题凸显,部分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统筹亟须加强;(4)环境管理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机制尚不健全,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5)环境风险上,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兴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开始凸显。“十四五”之后,应重点把握“四个转变”,即治理重点由城市为主向城市与农村并重转变,污染控制由控源减排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生态保护修复由“三水”统筹向加强水风险的“四水”统筹转变,环境管理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转变。
关键词:
水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 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占红 孙启宏 王健 王深 高如泰
“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直接影响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环境质量上,氮、磷等指标污染压力提升,消除黑臭水体仍需攻坚;(2)污染排放上,农业、生活源占比进一步增大;(3)“三水”统筹上,水生态问题凸显,部分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统筹亟须加强;(4)环境管理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机制尚不健全,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5)环境风险上,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兴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开始凸显。“十四五”之后,应重点把握“四个转变”,即治理重点由城市为主向城市与农村并重转变,污染控制由控源减排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生态保护修复由“三水”统筹向加强水风险的“四水”统筹转变,环境管理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转变。
关键词:
水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 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占红 孙启宏 王健 王深 高如泰
“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直接影响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环境质量上,氮、磷等指标污染压力提升,消除黑臭水体仍需攻坚;(2)污染排放上,农业、生活源占比进一步增大;(3)“三水”统筹上,水生态问题凸显,部分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统筹亟须加强;(4)环境管理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机制尚不健全,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5)环境风险上,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兴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开始凸显。“十四五”之后,应重点把握“四个转变”,即治理重点由城市为主向城市与农村并重转变,污染控制由控源减排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生态保护修复由“三水”统筹向加强水风险的“四水”统筹转变,环境管理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转变。
关键词:
水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 策略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占红 孙启宏 王健 王深 高如泰
“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的水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直接影响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环境质量上,氮、磷等指标污染压力提升,消除黑臭水体仍需攻坚;(2)污染排放上,农业、生活源占比进一步增大;(3)“三水”统筹上,水生态问题凸显,部分河流生态流量严重不足,统筹亟须加强;(4)环境管理上,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机制尚不健全,治理能力与现代化要求差距较大;(5)环境风险上,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兴污染物的健康风险开始凸显。“十四五”之后,应重点把握“四个转变”,即治理重点由城市为主向城市与农村并重转变,污染控制由控源减排向全过程控制转变,生态保护修复由“三水”统筹向加强水风险的“四水”统筹转变,环境管理由水质管理向水生态管理转变。
关键词:
水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 策略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何政泉 胡志荣
随着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加,石油安全问题在中国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对外石油进口主要集中于高风险的国家和地区,且受到西方国家的战略围堵,中国石油进口路线高度集中并依赖于霍尔木兹海峡、好望角、印度洋和马六甲海峡,路线单一。为此,中国应从推进石油进口地多样化、协调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利益关系、推进战略性跨国石油通道建设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等方面着手,破解中国对外石油安全困局。
关键词:
石油安全 供应 运输 战略思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曹光福
当前,一个增长迅速、潜在需求巨大的汽车市场正在中国形成。作为世界汽车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外厂商纷纷看好这个市场,千方百计企图挤占一块份额。而国内汽车工业发展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势下,中国汽车工业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本文拟通过对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态势的分析,从有效提高我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目的出发,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实行产业组织调整战略的设想。
[期刊] 改革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十二五"规划研究课题组 苏杨
中国的生态和环境变化态势是稳中有好但改善缓慢。"十二五"期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应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生产、消费、贸易等领域全方位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制度层面形成全社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发展的合力,优先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和实行对环境质量的健康风险管理。为实现"十二五"末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主要目标,应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主体功能区划为依据,合理布局产业,解决重点区域问题;优化制度建设,强化政策导向,通过产业政策和治理行动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完善政策协调体制,落实相关部门责任;以人体健康为本优化环境保护相关行政资源配置并形成以健康...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吴武林 王谦
在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坚持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优化区域生态环境已上升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为此,中国始终努力从理论和行动上为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贡献自身力量。“双碳”战略下,中国要全力推进三大产业中重点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着力消除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方面的主要障碍,重点通过强化区域节能降碳合作、加强从源头到生产再到消费的全程节能减碳、完善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中国区域生态环境优化进程。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林言
以全世界森林资源减少及其后果为背景,论证了保护天然林是世界性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趋势。阐述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是从根本上扭转国有林区发展方式的战略措施,将引导国有林业走上多功能利用的现代林业发展道路。国家林业局及时制订了《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落实方案应卓有成效地做好森林类型划分准备工作,正确处理好木材供需矛盾,加快商品林基地建设,搞好百万富余人员分流转产工作。建议建设区域性天然林保护示范区,成立天然林保护工程领导协调小组和专家咨询组,提高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解学梅 臧志彭
文章分析表明,制造业生态环境安全治理主体之间形成合作联盟的必要条件是合作各方治理利益最大化,充分条件是合作各方在考虑各自利益的基础上达成有约束力的利益分配协议。博弈分析结果还显示,制造业生态环境安全治理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联盟是能够产生超额合作收益的,这是通过多元主体合作进行制造业生态环境安全公共治理的理论前提,而为了使合作治理意愿能够最终达成,需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如建立政策机制,构建长期合作机制和信任监督约束机制等,引导各治理主体加强合作,最终实现制造业生态环境安全治理整体收益最大化。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治理 合作博弈 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