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0)
- 2023(14423)
- 2022(12013)
- 2021(11062)
- 2020(9237)
- 2019(20725)
- 2018(20127)
- 2017(37504)
- 2016(20538)
- 2015(22766)
- 2014(22190)
- 2013(22059)
- 2012(20465)
- 2011(18735)
- 2010(18546)
- 2009(17429)
- 2008(17158)
- 2007(14992)
- 2006(13415)
- 2005(12338)
- 学科
- 济(86780)
- 经济(86660)
- 管理(62480)
- 业(54181)
- 企(43358)
- 企业(43358)
- 方法(35785)
- 数学(31709)
- 数学方法(31459)
- 中国(25403)
- 财(23264)
- 农(23210)
- 学(20546)
- 环境(20361)
- 制(19870)
- 业经(18293)
- 贸(18091)
- 贸易(18083)
- 易(17687)
- 地方(17610)
- 农业(15293)
- 银(14317)
- 银行(14259)
- 融(14192)
- 划(14189)
- 金融(14189)
- 体(13840)
- 行(13691)
- 务(13285)
- 财务(13265)
- 机构
- 大学(301918)
- 学院(298300)
- 济(129461)
- 经济(127170)
- 研究(113583)
- 管理(109492)
- 理学(94929)
- 理学院(93734)
- 管理学(92214)
- 管理学院(91690)
- 中国(86106)
- 科学(71341)
- 京(65305)
- 所(59198)
- 财(58667)
- 农(58487)
- 研究所(54378)
- 中心(49661)
- 业大(48474)
- 财经(46713)
- 农业(46398)
- 江(43596)
- 经(42699)
- 院(41361)
- 北京(41308)
- 经济学(41277)
- 范(37671)
- 经济学院(37198)
- 师范(37130)
- 科学院(35276)
- 基金
- 项目(208936)
- 科学(165294)
- 基金(156169)
- 研究(143880)
- 家(141353)
- 国家(140325)
- 科学基金(117956)
- 社会(95904)
- 社会科(91026)
- 社会科学(91003)
- 基金项目(82393)
- 省(78251)
- 自然(77709)
- 自然科(75811)
- 自然科学(75782)
- 自然科学基金(74450)
- 划(68357)
- 教育(63836)
- 资助(63421)
- 编号(53132)
- 重点(48840)
- 部(47083)
- 发(45572)
- 创(43440)
- 成果(42101)
- 国家社会(41969)
- 创新(41020)
- 科研(40902)
- 制(40561)
- 计划(39883)
- 期刊
- 济(139197)
- 经济(139197)
- 研究(87500)
- 中国(60383)
- 学报(56572)
- 农(51946)
- 科学(51053)
- 财(44517)
- 大学(41714)
- 学学(39926)
- 管理(39874)
- 农业(35358)
- 融(26896)
- 金融(26896)
- 教育(23974)
- 财经(23854)
- 经济研究(23765)
- 业经(20670)
- 技术(20649)
- 经(20613)
- 业(19831)
- 问题(18548)
- 贸(16846)
- 资源(16310)
- 版(15621)
- 世界(15426)
- 国际(15396)
- 科技(14676)
- 业大(14627)
- 技术经济(13400)
共检索到443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袁晓玲 李政大
本文构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体系,分析1991-2012年中国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轨迹、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中国的生态环境呈先抑后扬的走势,存在地区差异性;(2)中国生态环境的地区差异出现"扩大-缩小"走势,区域间差异是形成整体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3)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素质、科技水平、生态保护力度、能源效率以及高技术产业比重对生态环境有正向积极影响,重工业比重、城镇化水平则呈负相关影响,第二产业比重、能源消费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显著。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动态变化 区域差异 影响机制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胜钢 蒋婷婷 李晓磊 袁宝龙
区域生态效率的提高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双赢的重要路径,而有效的环境规制体系是促进区域生态效率提高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8—2013年中国30个省际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工具分为强制型、市场型和自愿型,检验了各类环境规制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地区的强制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的关系;(2)东、中部地区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西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3)东、中部地区的自愿型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西部地区的自愿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并不显著。这表明,"波特假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甜 陈中
文章基于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并以2018年为转折点呈现不同演化特征;2018年后东部地区存在σ发散特征,中部地区不具备典型σ收敛特征,而西部地区呈σ收敛趋势;全国层面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趋势。为此,提出释放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完善制度体系,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推进治理均衡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收敛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钰
合作治理乃是当前我国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新视野、新思路、新途径,它能够通过推进各区域缔结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合作治理共识,厘清治理责任,从而有效应对蔓延性、外部性、跨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然而,利益整合问题仍是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掣肘和短板。因此,通过搭建区域信任与利益协商桥梁、健全利益诉求与利益表达体系、统一利益目标与增强利益分配规范化、优化利益共享与利益补偿格局等途径来构建利益整合机制乃是协调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利益关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跨区域 生态环境治理 合作 利益整合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朱晓华,杨秀春,刘天科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ComponentAnalysis),定量分析了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问题。研究指出:江苏省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不尽相同,各地级市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的主导驱动因子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进行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与整治必须充分尊重这一客观前提,并在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切不可一概而论。文章定量分析所得结论可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生态环境质量 江苏 机制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桂梅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也迫切需要我们开始重新思考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利用区域省际面板数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关系进行系统检验,并实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动态性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虞斌 丁雨佳
文章建立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取了35个经济金融指标,以13个地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江苏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并进行了空间差异与时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本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在不同时间段上变化趋势也各不相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虞斌 丁雨佳
文章建立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取了35个经济金融指标,以13个地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分别通过层次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测度了江苏省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并进行了空间差异与时序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基本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在不同时间段上变化趋势也各不相同。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金华 孙琼 郭明晶 徐文赟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甘健胜 洪伟
以区域社会、经济、自然3个亚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构建复合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时序立体表的因子分析方法建立复合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评价模型,并用加权因子得分法综合评价复合生态环境状况变化趋势。应用该模型对福建1999~2004年复合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福建复合生态环境状况呈现逐步变好的态势。提出进一步加强福建复合生态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复合生态环境 评价模型 因子分析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黎和贵
本文利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金融生态环境不同的地区样本,运用定量指标对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诸多要素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指出金融不是孤立的,它内生于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之中。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营造“资金洼地”,从而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不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往往造成巨额的不良资产,导致金融资源的低效配置,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壮大。因此,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影响金融生态环境的不同因素及不同层面上加以完善与改进,必须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法律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申晨 李胜兰 代丹丹
文章采用包含非合意产出的Super-SBM模型,在测算中国1997—2014年各省区市工业环境效率值的基础上探讨其区域变化趋势和空间特征,并借助收敛分析工具考察中国工业环境效率区域差异的变化性。分析结果表明:(1)全国效率水平时间上呈上升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非均衡特征;(2)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工业环境效率高且相对稳定,中部近年来借助于国家经济政策扶持效率值逐渐上升,西部地区整体偏低且趋于分化;(3)省际间的差异性随时间推移先缩小后扩大,仅东部地区内部收敛趋势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李润 王志强 魏鹏
选择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中国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环境治理绩效区域差异的来源,利用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环境治理绩效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表现出由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逐步发展的态势。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莉 李润 王志强 魏鹏
选择熵权综合指数法测度中国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考察环境治理绩效区域差异的来源,利用Markov链分析动态演进趋势。结果表明:2010—2020年,中国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各地区间的发展水平存在非均衡性,表现为东部>中部>西部。区域差异在研究期内逐渐扩大,地区间差异是导致环境治理绩效空间非均衡的主要原因。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中国整体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表现出由低水平、中低水平向中高水平、高水平逐步发展的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