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76)
- 2023(10800)
- 2022(8898)
- 2021(8317)
- 2020(6755)
- 2019(15208)
- 2018(14772)
- 2017(26533)
- 2016(13634)
- 2015(15308)
- 2014(14370)
- 2013(13987)
- 2012(13035)
- 2011(12065)
- 2010(11948)
- 2009(11019)
- 2008(10863)
- 2007(9706)
- 2006(8573)
- 2005(7488)
- 学科
- 济(58504)
- 经济(58468)
- 管理(42749)
- 业(38840)
- 企(31971)
- 企业(31971)
- 中国(21858)
- 方法(21555)
- 数学(18650)
- 数学方法(18491)
- 技术(17833)
- 农(16463)
- 业经(13843)
- 地方(13744)
- 环境(13327)
- 贸(12450)
- 贸易(12439)
- 技术管理(12413)
- 易(12195)
- 财(11292)
- 农业(11046)
- 制(10690)
- 学(10534)
- 银(10207)
- 银行(10197)
- 行(9960)
- 划(9773)
- 发(9726)
- 融(9702)
- 金融(9702)
- 机构
- 大学(189549)
- 学院(189438)
- 济(85998)
- 经济(84565)
- 管理(72894)
- 研究(71549)
- 理学(62367)
- 理学院(61630)
- 管理学(60763)
- 管理学院(60385)
- 中国(55755)
- 京(41468)
- 科学(41365)
- 财(36288)
- 所(34322)
- 中心(32072)
- 研究所(31253)
- 财经(28611)
- 江(27537)
- 经济学(27219)
- 北京(27037)
- 农(26609)
- 院(26550)
- 经(26357)
- 范(25503)
- 师范(25311)
- 经济学院(24392)
- 业大(24264)
- 州(22104)
- 科学院(21868)
- 基金
- 项目(130776)
- 科学(105753)
- 研究(99760)
- 基金(95889)
- 家(83983)
- 国家(83348)
- 科学基金(72037)
- 社会(66194)
- 社会科(62898)
- 社会科学(62885)
- 基金项目(50464)
- 省(50352)
- 教育(44480)
- 自然(43493)
- 划(42754)
- 自然科(42506)
- 自然科学(42495)
- 自然科学基金(41796)
- 编号(37680)
- 资助(37120)
- 创(33561)
- 创新(30490)
- 重点(30395)
- 发(30263)
- 成果(30188)
- 部(29352)
- 国家社会(28906)
- 课题(27917)
- 中国(26191)
- 制(25614)
共检索到2959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谷缙 程钰 任建兰
在阐述生态文明建设与科技创新作用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投影寻踪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06—2015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二者水平均呈上升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逐步落后于科技创新能力;(2)各子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趋势,协调度由低中度协调向高度协调转变,耦合度空间格局演变与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趋势相似,高值区域由东部沿海向长江中下游流域扩散,低值区域集中在西部边疆地区;(3)协调发展水平具有波动性,二者水平越低支撑其协调发展的稳定性越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燕 苏博谦
高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主体,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驱动力。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用熵权TOPSIS方法测算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指数,并结合《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耦合协调的时序演变、空间分布、区域差异和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高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呈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处于较低水平。(2)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异质性,由高到低依次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地区,地区间及地区内部间耦合协调水平仍有较大差距。(3)全国耦合协调度的泰尔指数呈波动下降趋势;耦合协调度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并具有较强稳定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光明 杨芸瑞 桂青青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把握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提高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7—2019年的相关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科技创新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状况与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各省份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态势,沿海协调度等级高于内陆。空间关联格局中,“高高”集聚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要提高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应充分挖掘协调发展的实质,加强跨区合作,提升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静 崔兰花 齐巧玲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对京津冀2000—2019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剖析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力投入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进步水平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静 崔兰花 齐巧玲
基于系统耦合视角,对京津冀2000—2019年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运用Tobit模型剖析了其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在时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均值呈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在空间演变上,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从影响因素来看,人力投入水平、政策扶持力度和技术进步水平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正向影响,能源消费结构对系统耦合协调度存在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温兴琦 周邦栋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蒲甘霖
文章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从时空维度定量测算2010—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持续提升,整体呈现出“拮抗—磨合—协调”的演进态势,具体表现为“数字经济滞后科技创新—同步发展—科技创新滞后数字经济”的相对发展趋势;各省份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耦合协调水平表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但整体上协调质量还较低;区域间耦合协调水平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各省份提升较快,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省份则相对滞后。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创新 耦合协调 熵权法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潘苏楠 李北伟 聂洪光
选取科技创新和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熵值法对科技创新系统和美丽中国建设系统2008—2016年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出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时间序列,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了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发现: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综合发展指数均呈稳定上升态势,美丽中国建设与科技创新发展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两者的步调不一致,导致科技创新系统与美丽中国建设系统的耦合度一直处于拮抗阶段,但是科技创新与美丽中国建设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作用逐渐加强,其耦合协调效益正在逐步提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波动性,未来应注重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发展质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稳定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国华 杨庆媛 刘苏
基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分别构建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度模型,研究了2008、2010、2012和2014年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处于磨合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较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从耦合协调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呈"两头窄、中间宽"的梭型态势;从相对发展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较城市化的相对发展状态呈"倒三角"态势。3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华春 张灿
基于五螺旋理论,评价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分布规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影响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逐年上升态势,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在直接效应层面,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水平、城镇化水平能有效促进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上升,产业结构高级化则抑制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提升,财政自主度未对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此,提出提升中国绿色创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白福臣 高鹏
基于2009—2018年我国11个涉海省份的面板数据,厘清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耦合协调机理,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测算了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空间相关性演变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涉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并呈“N”型变化趋势;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显著提高并呈“M”型变化趋势,空间上均呈现“南部>北部>东部”的态势。(2)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耦合协调类型由轻度失调上升到勉强协调,耦合协调度空间上呈现“南部>北部>东部”的态势;区域内省际差异在不断缩小,呈现“北部>南部>东部”的态势;耦合协调度不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区域间相互作用较小。(3)政府宏观调控是影响当前海洋科技创新与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主导、人力资本是次要影响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静 王宝林 刘朝峰
实现旅游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旅游高质量发展又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在两系统耦合机理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σ收敛方法对京津冀科技创新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和收敛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总体协调水平不断提高;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但整体来看耦合协调度差异呈波动缩小的收敛态势。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提升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