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79)
2023(17160)
2022(14751)
2021(13978)
2020(11599)
2019(26877)
2018(26313)
2017(50083)
2016(27029)
2015(30486)
2014(30181)
2013(29702)
2012(27079)
2011(24550)
2010(24223)
2009(22050)
2008(21367)
2007(18068)
2006(15712)
2005(13500)
作者
(76585)
(64104)
(63310)
(60333)
(40821)
(30436)
(28859)
(25193)
(24438)
(22379)
(21806)
(21779)
(20166)
(19974)
(19693)
(19554)
(18945)
(18754)
(18263)
(18199)
(15681)
(15658)
(15282)
(14607)
(14197)
(14179)
(13983)
(13782)
(12704)
(12628)
学科
(111715)
经济(111596)
管理(75946)
(69890)
(57100)
企业(57100)
方法(52032)
数学(45650)
数学方法(45048)
中国(30331)
(29553)
(25836)
(24817)
业经(23691)
地方(23215)
(21065)
贸易(21056)
(20492)
环境(20268)
农业(19905)
(18065)
(17818)
理论(17512)
技术(16281)
(16092)
财务(16021)
财务管理(15988)
(15778)
(15501)
(15498)
机构
大学(384895)
学院(381817)
(155161)
经济(152081)
管理(150962)
理学(132205)
研究(130997)
理学院(130701)
管理学(128266)
管理学院(127593)
中国(96816)
科学(82348)
(81853)
(67230)
(64922)
(60584)
研究所(60090)
中心(58550)
业大(57129)
财经(55597)
(52433)
(52084)
师范(51608)
北京(51566)
(50952)
(48086)
经济学(47632)
农业(47507)
经济学院(43106)
(42713)
基金
项目(272108)
科学(215313)
基金(199851)
研究(197532)
(175223)
国家(173863)
科学基金(149272)
社会(125843)
社会科(119251)
社会科学(119219)
基金项目(105862)
(103577)
自然(97403)
自然科(95122)
自然科学(95095)
自然科学基金(93380)
教育(90701)
(88629)
资助(82151)
编号(79096)
成果(63375)
重点(61491)
(60811)
(58305)
(56186)
课题(54159)
国家社会(52729)
创新(52541)
科研(52310)
教育部(52092)
期刊
(161077)
经济(161077)
研究(108660)
中国(66715)
学报(61636)
科学(57970)
(54231)
管理(53055)
(48869)
大学(46960)
学学(44291)
教育(40605)
农业(38486)
技术(32083)
(28055)
金融(28055)
经济研究(26516)
财经(26300)
业经(25953)
(22574)
问题(21113)
(20293)
资源(19539)
图书(18879)
科技(18363)
(18155)
技术经济(17663)
理论(17176)
(16941)
统计(16356)
共检索到5375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袁晓玲  景行军  李政大  
引入强可持续发展理论,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评价体系,采用改进后的纵横向拉开档次方法刻画1997—2012年中国生态文明现状,总结其演进规律,并引入泰尔指数进行区域比较研究,揭示区域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显示:中国生态文明整体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东部生态文明整体水平最高,西部次之,东北、中部生态文明指数较低;中国生态文明泰尔指数呈连续上升趋势,说明各省生态文明差异在不断地扩大,而区域间差异是总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吴迪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的宏伟目标,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需要把自然生态环境自觉地纳入到生产实践活动的规划之中,将自然融入到人、经济、文化、科技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中;需要我们在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而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正是在消费领域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体现。可持续消费是对传统高消费、高污染的消费模式的变革,是对消费异化现象的修正。可持续消费模式的构建,是落实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环节,需要通过转变消费观念、优化消费结构等途径来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智山  邓一荣  
文章采用百度搜索指数分析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地区差异的宏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2013—2018年,全国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呈波动变化,大部分城市的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较低;(2)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总体格局为东强西弱,省会城市与经济发达城市的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较高;(3)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与生态文明网络宣传有较低的空间正相关,仅在北京、苏州、东莞等少数城市形成高宣传—高关注区域;(4)网民数量差异、省会城市职能、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创建是影响生态文明网络关注度区域差异的三个宏观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胡彪  李健毅  
通过构建非期望产出模型,并选择全国30个省市作为研究对象,从时空的角度对其环境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上看,2003—2012年环境效率水平总体在平稳进步,东南部地区领先于中部、西南部和北部地区。从效率分解变化上看,整体上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呈规模效率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变化。从空间角度上看,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环境效率已呈现两极化趋势,中部和西南部地区环境效率的集聚型由"低-高"进入"高-低",并与东南部地区的集聚特征日趋接近,使得原有的三类型集聚空间格局分布正逐渐转变为二类型格局分布。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周升强  赵凯  
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是党中央在新时期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运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通过构建农户生计资本测度模型,从中国东、中、西及东北4大区域入手,按照农户人均纯收入分级,在测算农户生计资本的基础上,比较研究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农户生计资本最高,东北、东部、中部地区农户生计资本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除低收入户外,东北地区各收入等级农户的生计资本最高,西部地区各收入等级农户的生计资本最低。(3)从生计资本结构来看,除低收入户外,东北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与其他3大区域相比具有绝对优势;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4大区域农户的人力资本、自然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总生计资本中的占比依次降低,物质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占比依次提高,但二者在生计资本中的占比远低于其他3类生计资本。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卢福财  朱文兴  
生态效率是衡量经济与生态和谐统一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采用因子分析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各县市区的工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典型相关分析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内在生态结构关系。研究表明:不同生态功能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界限并不明显,区内各层次工业生态效率同其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不具有高度相关性,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具有互促与约束作用。针对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应强化生态功能分区和产业结构布局,重点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资源效率与生态效率互动,走内生性的新型绿色工业发展之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韩光辉  王洪波  王亚男  
北京坐落在西山山麓潜水溢出带前沿,历史上地下水水源丰沛。金元建都以来上游大量砍伐森林、过牧草场、植被退化,下游为满足漕运、园林的需要,人工修筑了渠堰、湖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用水的日益增加,地下漏斗区日渐扩大,地下水埋深不断加深,上游水源涵养区湿地萎缩、井泉干涸,严重缺水一直困扰着北京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已引起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缓解并良好解决水资源供求矛盾,除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和开采深层地下水外,长远看,应从全局出发建设并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改善并修复流域水源补给区森林、草地生态环境,涵养流域水源,建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打破行政区划人为分割完整流域的现实,实现上游水资源...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薛丹  
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地,一直全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积极打造"深圳标杆",争当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排头兵。本文从经济体系、环境质量、生态系统、体制机制及绿色生活5个领域选取核心指标,构建深圳各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各区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并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现状差异分析,识别主要短板,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助力各区生态示范建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屈小娥  
"生态效率"这一概念同时将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内涵于其中,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基于2004~2014年我国30个省级经济单元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区域生态效率评价模型,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实证测算并分析了我国区域生态效率的时空关联及集聚特征,研究了生态效率变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显著,生态效率呈现"东—中—西—东北"的梯度递减格局。(2)区域生态效率呈现显著的正的空间相关与集聚特征,近地缘的各省域生态效率相互影响,空间扩散效应显著;忽视区域差异与空间因素,在理论上存在严重不足,也与现实不符。(3)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规制、结构变动、对外开放和城市化水平等因素,都会对生态效率变动产生显著影响。提高区域生态效率,中西部落后地区是重点,也是难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邓宗兵  何若帆  陈钲  朱帆  
研究目标:探究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σ收敛和β收敛。研究发现: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均保持上升趋势,但水平整体偏低且呈现鲜明区域非均衡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突出,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根源;除全国以及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外,其余六个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全国及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西南、西北经济区存在显著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差异显著;南部沿海和长江中游经济区不存在绝对β收敛,但存在不显著的条件β收敛;不同经济区的驱动因素和收敛情况各不相同,在制定政策和建设规划时应有所区别。研究创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挖掘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区域差异的来源;构建纳入空间因素的计量模型检验八大综合经济区生态文明发展的收敛性。研究价值:对于缩小生态文明发展区域差异,促进生态文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程鹏  柳卸林  
随着外资在中国经济参与度的加深,中国能否借助外资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资本形成的角度横向分析外资对广东和江苏区域经济增长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研究表明,外资对广东经济增长只具有短期效应,而外资对江苏经济增长却具有长期效应。本文从不同来源国外资所蕴含的技术和管理的知识水平、现有的产业政策和企业经营理念的锁定、吸引外资前的内资企业发育状况三个角度,探索了外资对广东和江苏经济可持续增长存在差异的原因。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叶邦银   李辛熠   徐怀宁  
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日益增长不仅要求区域营商环境具备便利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等属性,更对区域营商环境的抗逆力提出要求。文章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公共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出发,结合内固性、储备性及资源动员性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营商环境抗逆力指标体系,基于熵权法-TOPSIS方法进行测度,并运用泰尔指数计算其区域差异。基于2005—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政府审计对于提升营商环境抗逆力、减少营商环境抗逆力区域差异具有积极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政府审计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提升区域营商环境抗逆力、减少营商环境抗逆力区域差异。对于营商子环境而言,政府审计的影响效应仍存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戴胜利  
本文在广泛研究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从政府利益障碍的独特视角去研究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地方政府的利益是阻碍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障碍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成金华  孙琼  郭明晶  徐文赟  
采用2000-2011年的统计数据,首先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省域生态效率的演化格局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此来探寻影响中国生态效率区域差异变化的空间机制。研究表明:我国生态效率平均水平处于0.854-1.050之间,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2011年生态效率的平均值依次为1.821,0.559和0.381,生态效率呈现由沿海向内陆、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省级层面看,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生态效率较低的省区则集中于西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欢  成金华  陈军  倪琳  
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引入"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构建了包括生态系统压力、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和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的3个子系统,27个指标的省域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0个样本省份2012年生态文明建设状态及生态文明协调度进行了实证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差异,指出子系统评价值在60分以下省份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包括:①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存在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东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优于西部地区。②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生态文明综合评价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