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53)
2023(13146)
2022(10932)
2021(10119)
2020(8664)
2019(20127)
2018(19916)
2017(37407)
2016(20833)
2015(23986)
2014(24306)
2013(24126)
2012(22480)
2011(20542)
2010(20647)
2009(19540)
2008(19617)
2007(17696)
2006(15600)
2005(14392)
作者
(62913)
(52896)
(52836)
(50480)
(33339)
(25299)
(24055)
(20566)
(20187)
(18768)
(18424)
(17725)
(17034)
(16838)
(16665)
(16389)
(15883)
(15522)
(15346)
(15252)
(13375)
(13104)
(12934)
(12060)
(11999)
(11899)
(11731)
(11653)
(10836)
(10745)
学科
(93483)
经济(93366)
管理(56932)
(53202)
(41539)
企业(41539)
方法(41421)
数学(36677)
数学方法(36303)
中国(27655)
(26937)
(22210)
(20841)
业经(19507)
(18593)
(18041)
贸易(18033)
地方(17789)
(17570)
农业(17436)
环境(16725)
(14705)
银行(14663)
(14295)
(14154)
金融(14151)
(14056)
(13049)
(12912)
(12534)
机构
大学(315233)
学院(310558)
(133427)
经济(130869)
研究(114741)
管理(114248)
理学(97810)
理学院(96589)
管理学(94851)
管理学院(94281)
中国(86669)
科学(70837)
(68472)
(60402)
(59781)
(57150)
研究所(54705)
中心(51128)
财经(48066)
业大(47351)
(46885)
农业(44949)
北京(43749)
(43707)
经济学(42767)
(42563)
师范(42158)
(40899)
经济学院(38626)
(36544)
基金
项目(205528)
科学(161076)
基金(150112)
研究(147972)
(132469)
国家(131465)
科学基金(110254)
社会(95513)
社会科(90446)
社会科学(90413)
基金项目(78927)
(78033)
自然(69749)
自然科(68046)
自然科学(68018)
(67311)
教育(66947)
自然科学基金(66823)
资助(61749)
编号(58075)
成果(48476)
重点(47663)
(46754)
(45197)
(41422)
课题(41210)
国家社会(40619)
科研(39614)
教育部(39317)
创新(39081)
期刊
(148361)
经济(148361)
研究(92937)
中国(62213)
学报(52464)
(52317)
科学(48475)
(46182)
管理(39088)
大学(39070)
学学(36727)
农业(35379)
教育(30424)
(28029)
金融(28029)
技术(24904)
财经(24386)
经济研究(23957)
业经(22543)
(21030)
问题(20490)
(20140)
(17473)
世界(16129)
资源(15976)
技术经济(15910)
(15890)
统计(15644)
国际(15397)
(13860)
共检索到4654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永丽  
文章侧重于从生态文明的视角,运用DEA模型对2010—2014年中国30省的生态城镇化的效率水平和各种要素的集约化程度进行静态分析,运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对研究期间内各地区城镇化效率的发展模式进行动态评价。通过静、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判断中国各省生态城镇化效率状况,试图找出影响生态城镇化效率的关键因素,为改进和提升生态城镇化效率、促进其集约化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兴杰  
为促进人口城镇化和跟上土地城镇化的步伐,优化我国城镇化政策,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评估土地城镇化相对于人口城镇化的效率。结果表明:2006~2012年,全国平均土地城镇化效率为0.851;全国人口城镇化速度明显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速度,全国城区总人口应增加14.9%,现有的城市建设用地效率才能达到最高。西部地区平均土地城镇化效率最高,东北第二,中部第三,东部最低。如果土地城镇化效率达到最高水平,全国可以节约19.217%的居住用地、19.510%的公共设施用地、21.733%的工业用地、24.490%的物流仓储用地、17.097%的道路交通用地、22.083%的市政公用用地和21.933%的绿地广...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晶淇  吴立潮  李春华  徐剑武  江莉佳  
土地作为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其土地集约利用相对效率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长株潭城市化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相对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概念,利用投入产出指标分析了长株潭土地集约利用相对效率,阐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识别与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关的问题。结果显示:(1)长株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对超效率值2010年都趋于高位;(2)长沙市土地集约利用相对效率变化趋势与长株潭城市群趋同。研究发现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相对效率还可调配至最佳状态;超效率DEA对定量刻画土地利用集约评价更具实用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慧  贾珊  赵昕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2)技术进步是提升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因素,规模效率是抑制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且规模效率对三大地区的影响具有区域特征;(3)城镇化率对东部生态效率存在先负向后正向的作用,而对中部和西部还未体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结构和环境政策等因素也从不同方向、程度上对区域生态效率产生影响。据此,从优化产能结构、推进节能减排措施等方面提出了提高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的对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郑慧  贾珊  赵昕  
新型城镇化要体现绿色、低碳、节能等特点,生态文明成为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06-2015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计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生态效率进行分解,探寻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因素,最后建立城镇化背景下外部环境因素对区域生态效率影响的面板Tobit模型,得出城镇化对区域生态效率的实质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区域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且存在由东部向中西部递减的格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郑华伟  刘友兆  王希睿  
在测度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上,运用动态计量经济模型探讨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均为一阶单整序列;(2)城镇化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18.98%;(3)城镇化是土地集约利用的Granger原因,而反向关系得不到实证支持;(4)土地集约利用对来自城镇化的冲击响应强烈,城镇化的冲击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解释水平达到了90%,而城镇化对来自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响应较弱,土地集约利用的冲击对城镇化的解释水平仅为3%。因此,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有序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土地利用监督管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瑛  张文云  王丙乾  
文章通过三阶段DEA分析方法,对2008年中国30个省(市区)公共气象服务进行相对效率评价。结果表明,环境效应对各省份的效率产生了影响,而代表决策与管理水平的纯技术效率在剥离环境特征的影响后均达到较高水平。因此控制环境因素,成为政府气象部门提高气象服务提供能力和效率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陶长琪  齐亚伟  
引入TOPSIS思想,利用改进的DEA方法计算了1990—2008年中国30个省市的技术相对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中国技术相对效率的时空差异特征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并与区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特征的匹配。结果表明:中国技术相对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技术效率差异呈现缩小的趋势,对地区经济趋同有促进作用;技术相对效率与经济发展呈现出二元空间负相关性,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技术效率的扩散能力和经济辐射范围有限,技术效率尚不能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源,经济发展也不是技术效率提升的唯一因素,通过技术扩散效应的充分发挥改善技术效率是关注的重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才志  刘玉玉  
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7年~2007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面板数据,利用改进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计算出各地区在不同时期的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中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时空差异变化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在时间上呈上升趋势,发达地区用水效率最高,欠发达地区用水效率最低;②中国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差异,11年内经历了先缩小后变大的过程,到2007年差异总体上在扩大,水资源利用水平相似地区之间差异在缩小;③水资源利用相对效率的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它的存在与演变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诸...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徐诚  
本文在全要素能源效率框架下,利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2005-2009年间的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回归模型探索城镇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中国省际能源效率水平较低,且各省水平差异很大,还有微幅扩大趋势;城镇化水平与能源效率有正向关系,城镇化水平每增加1%,能源效率平均上升0.41%。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玥   代亚强   柯新利  
研究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及其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为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非期望产出超效率SBM模型、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增长趋势,前者空间分布由“点—带”分布转为“T”型格局,后者空间分布由“大分散、小集聚”转为“东高西低”。(2)中国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呈现“东密西疏”特征,网络关系数和网络密度先上升后维持稳定,网络等级度和网络效率逐渐下降。北京、天津、上海等省份具有较高中心度,中西部多数省份中心度有所提高,新疆中心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3)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的网络中心度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提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作用在东部地区最为突出,而中介中心度的作用则在中部地区最为明显。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并依托城镇化建设加强土地优化配置,同时注重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熊勇清  杨评防  白云  
结合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将欧洲环境局的DPSIR环境管理模型应用到新型城镇化的评价中来,在传统DPSIR模型的基础上融合新型城镇化的四个核心支点,改进的DPSIR模型将生态要素因子作为驱动力对压力作用的衔接桥梁,能更好地描述生态文明与新型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关系,DPSIR框架下生态文明视阈的新型城镇化是提高驱动力,缓解压力,改善状态,消除影响和全面响应。选取广西三城市作为分析样本,实例应用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罗丽英  魏真兰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明显,自然资源被掠夺,环境污染加剧。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人口集聚、经济增长、收入增加、产业转移、技术进步和城市扩张等几种路径实现。文章通过理论分析了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路径,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验证影响路径的效应。其中,经济增长可以改善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人口集聚、收入增加、产业转移和城市扩张则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针对实证分析的结果,本文认为需要控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合理规划城市布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孙才志  肖姗  
港口经济对国民经济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对沿海省市港口经济进行有效性评价,掌握港口经济运行现状,对于未来港口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中国11个沿海省市2005年港口经济运行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一些沿海省市港口经济发展存在着纯技术无效或者纯规模无效,一些沿海省市纯技术与纯规模均无效,最终导致综合运行效率欠佳。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港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杭芳  
揭示中国省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熵权法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000—2014年耦合度,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较小,但总体而言,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趋于下降;就空间分布而言,2014年中国北部及西南地区仍呈现极度耦合态势,中部省份高度耦合,沿海省份呈现中度耦合态势,而北京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呈现出低度耦合的状态,整体呈现条带状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