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49)
- 2023(9274)
- 2022(7705)
- 2021(7438)
- 2020(6109)
- 2019(13936)
- 2018(13483)
- 2017(25706)
- 2016(13777)
- 2015(15481)
- 2014(15244)
- 2013(15482)
- 2012(14235)
- 2011(13242)
- 2010(13255)
- 2009(12342)
- 2008(12071)
- 2007(10692)
- 2006(9601)
- 2005(8517)
- 学科
- 济(71015)
- 经济(70968)
- 农(45921)
- 业(43337)
- 管理(34298)
- 农业(30545)
- 方法(26458)
- 数学(24460)
- 数学方法(24303)
- 企(21985)
- 企业(21985)
- 中国(19765)
- 业经(17022)
- 地方(16737)
- 环境(13883)
- 制(12680)
- 贸(12623)
- 贸易(12617)
- 发(12540)
- 易(12375)
- 财(11824)
- 学(11430)
- 农业经济(10416)
- 策(10318)
- 划(9940)
- 体(9897)
- 发展(9825)
- 展(9812)
- 技术(9184)
- 村(9084)
- 机构
- 学院(202418)
- 大学(198829)
- 济(96527)
- 经济(95065)
- 管理(79593)
- 研究(75229)
- 理学(69565)
- 理学院(68815)
- 管理学(67982)
- 管理学院(67624)
- 中国(59423)
- 农(51909)
- 科学(44619)
- 京(41893)
- 农业(39316)
- 所(37762)
- 财(37214)
- 业大(35026)
- 研究所(34673)
- 中心(34430)
- 财经(30109)
- 经济学(29378)
- 江(28596)
- 经(27699)
- 经济学院(26546)
- 范(26391)
- 院(26273)
- 师范(26231)
- 北京(26205)
- 经济管理(25598)
- 基金
- 项目(140797)
- 科学(113165)
- 研究(105138)
- 基金(104896)
- 家(91712)
- 国家(90938)
- 科学基金(77794)
- 社会(71471)
- 社会科(67550)
- 社会科学(67532)
- 基金项目(55954)
- 省(54052)
- 自然(47160)
- 自然科(45964)
- 自然科学(45952)
- 教育(45141)
- 自然科学基金(45128)
- 划(44890)
- 编号(41612)
- 资助(41517)
- 发(33135)
- 部(33063)
- 重点(32027)
- 成果(31962)
- 国家社会(31001)
- 农(30683)
- 创(29239)
- 中国(28210)
- 课题(27963)
- 教育部(27713)
- 期刊
- 济(110136)
- 经济(110136)
- 研究(57869)
- 农(55728)
- 中国(40876)
- 农业(38374)
- 科学(30891)
- 学报(29885)
- 财(25181)
- 大学(23594)
- 管理(23274)
- 业经(23092)
- 学学(22688)
- 融(19791)
- 金融(19791)
- 业(18777)
- 问题(15852)
- 经济研究(15762)
- 技术(15560)
- 教育(14527)
- 财经(14237)
- 世界(14027)
- 资源(13976)
- 农业经济(13782)
- 农村(13529)
- 村(13529)
- 经(12371)
- 经济问题(11454)
- 技术经济(11102)
- 贸(10893)
共检索到2987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应元 冯中朝 李鹏 丁玉梅
采用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了中国各省区的农业碳排放量,运用非期望产出模型,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可视化处理的三步法评价了中国各省区的生态农业发展状况,并分区域进行了讨论与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生态农业的投入要素中存在大量的冗余,尤其是农业资金和农业劳动力;中国各省区的生态农业发展存在差异,东中西部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等。对此,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钟利那
[目的]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贵州省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为了实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生态农业发展效益进行客观地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农业数据为研究对象,构建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贵州省9个市(州)的生态农业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每个地区的综合得分情况。[结果]通过对贵州省生态农业绩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社会投入与产出、耕地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各市(州)综合得分结果表明遵义市和毕节市的得分最高,分别为4. 456 595万和4. 388 418万;六盘水市和贵阳市的得分比较低,分别为1. 572 071万和1. 621 515万。[结论]贵州省各市(州)生态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性,遵义市和毕节市的生态农业效益最好,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的生态农业建设相对较弱。因此,贵州省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利用先进技术、加大生态农业的投入,从各方面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永辉
本文立足生态效率视角,建立基于Bootstrap-DEA模型的生态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我国省域面板生态效率的动态趋势、指数排名及其变化,采用σ收敛模型检验其时空演进的收敛性质。结果显示:Bootstrap-DEA生态效率值和传统DEA效率值并不相等,传统DEA测算值存在一定高估偏误且偏差随省份的不同而各异;2000—2014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的生态效率都有一定程度提升,但相较东部和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生态效率提升幅度更大;2014年生态效率较高的省区集中在东部和东北地区,中部和西部地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文斌 吴次芳 倪尧 杨贤美
农村土地整理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其绩效评价不仅需要从"生产面或供给面"入手,还应从"消费面或需求面"展开。农户使用满意度是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终端评价,对于改善项目绩效、促进农村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意义更加重大。从农户满意度视角,构建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问卷调查和顾客满意度评价法(CSI评价法)对我国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及其区域差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我国土地整理项目农户满意度绩效值为4.12,总体上处于"优秀"水平等级;②存在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户自身特征引起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区域差异和农户差异;东、中部地区项目的绩效总体水平要高于西部地区。③当前土地整理项目总体上在降低生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治山 马翠萍 刘先觉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是区域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体功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该区域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低。近些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运用系统工程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区域生态农业规划已普遍为人们尤其为决策者所重视,并使以往难以进行量化的规划成为可能。 自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在发展区域生态农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令世人所瞩目。据不完全统计,至1988年,我国已有约1200余个县、乡、村制订了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并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实施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起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进勇,王兆骞
本文就我国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性进行了论述,认为影响区域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因素主要来自于生态环境和技术经济两个方面,该文重点就全国不同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模式建设的制约因素、建设重点、典型模式及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建设模式 区域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翟勇 杨世琦 韩清芳 贾志宽
在综述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原则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体系,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进行了县域生态农业系统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从1995~2003年,德清县县域生态农业系统总体呈现优化趋势,这主要是由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所致;后期生态指数基本接近综合指数,而经济指数和社会指数对县域生态农业系统综合指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进一步表明德清县发展生态农业具有一定的自然环境优势,同时应该加大发展经济力度,提高县域生态农业系统的总体水平。
关键词:
县域 生态农业 系统评价 德清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洪名勇 郑丽楠
文章基于中国1997—2016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和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对于综合效率的贡献大于规模效率的贡献。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研究期内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及其时间变化相对不大,同时全国、东、中、西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呈一定的收敛趋势,东北地区呈一定的发散趋势。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但空间正相关性呈减弱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利国 谭笑 肖晴川 刘爱文
文章将气候生产潜力作为气候资源投入要素纳入农业生态效率测算体系,使用窗口EBM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2003—2020年中国大陆地区31个省域的农业生态效率,并利用Dagum基尼系数进行区域差异分析,最后使用SDM模型和Shapley值对区域差异成因进行量化解析,结果如下:(1)中国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东部地区逐渐超越其他地区成为农业生态效率“领头羊”。(2)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总体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差异逐渐成为区域差异的主要表现特征。(3)SDM模型显示,受灾率、财政支农水平和工业化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负相关,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生态效率显著正相关。(4)Shapley值分解显示,工业化水平是导致农业生态效率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贡献率呈增长趋势,受灾率与经济发展水平贡献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种植结构和财政支农水平的贡献率总体保持稳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捷 周博文
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企业绩效,以往的研究未进行过探究。现有成果多是基于企业绩效谈企业绩效,未从宏观大环境出发进行研究。就此问题,通过对循环经济与价值生成深入分析,以平衡记分卡为框架,将价值增值、平衡性分析、价值生成等进行融合,构建了一套具有生态文明指标的企业绩效测度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定位于西藏地区从事同种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不仅确定了新型企业绩效水平,而且基于定量分析定位的三重指标还帮助企业实现了新型绩效水平持续提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企业绩效 价值生成 主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秦捷 周博文
如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升企业绩效,以往的研究未进行过探究。现有成果多是基于企业绩效谈企业绩效,未从宏观大环境出发进行研究。就此问题,通过对循环经济与价值生成深入分析,以平衡记分卡为框架,将价值增值、平衡性分析、价值生成等进行融合,构建了一套具有生态文明指标的企业绩效测度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定位于西藏地区从事同种行业的多家企业进行长期跟踪研究,不仅确定了新型企业绩效水平,而且基于定量分析定位的三重指标还帮助企业实现了新型绩效水平持续提升。
关键词:
循环经济 企业绩效 价值生成 主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曾福生 刘俊辉
农业生态效率是衡量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农业碳排放和农业污染排放综合指数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组合DEA模型评价了2000—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生态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析了两种前沿距离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农业生态效率呈现出"U"型发展格局;基于两种不同前沿距离考察,中、西部农业生态效率被低估。(2)两种前沿距离下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集聚水平较低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有些年份表现出微弱的空间分散趋势。(3)两种前沿距离下农业生态效率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热点"及"冷点"的省份数量均在减少,且在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地区农业生态化发展政策、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取向。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翟勇 杨世琦 韩清芳 贾志宽
在综述国内外生态农业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生态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数学模型和评价原则等方面构建了生态农业评价理论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评价指标矩阵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安徽芜湖市为例,对芜湖市郊区、南陵县、芜湖县和繁昌县进行了区域生态系统比较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南陵县和芜湖县的生态环境较好,是发展生态农业较好的区域,繁昌县和芜湖市郊区生态环境较差,污染严重,发展生态农业受到较大限制。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说明该评价理论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评价理论 芜湖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燕妮 任保平 高鹏
运用非参数的Malmquist指数法和层次聚类分析法,研究1978-2009年期间我国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构成的区域分布特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绩效及其区域发展方式转变水平的聚类结果。结果表明,我国农业增长仍然保持粗放型发展方式,东部的转变绩效高于中部和西部,农业发展方式的区域差异明显。我国各省市按发展方式转变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各地应该结合自身效率特点,有侧重地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或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锦旗 潘婷 董长宏
农业数字化是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基础设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三个维度,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业数字化发展综合指数以及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指数。研究发现:整体而言,我国农业数字化水平稳步上升的趋势显著,且不同省份间存在明显差异;分区域看,东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发展指数接近。依据测度结果,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及加强政策扶持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农业数字化 数字化发展 空间差异 熵值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