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58)
2023(15623)
2022(13458)
2021(12725)
2020(10498)
2019(24226)
2018(23802)
2017(45562)
2016(24623)
2015(27361)
2014(27152)
2013(27067)
2012(24636)
2011(22563)
2010(22197)
2009(20275)
2008(19851)
2007(16947)
2006(14609)
2005(12922)
作者
(70475)
(58855)
(58174)
(55829)
(37316)
(28265)
(26532)
(23165)
(22223)
(20767)
(20071)
(20015)
(18589)
(18478)
(18269)
(18238)
(17436)
(17348)
(16809)
(16698)
(14573)
(14373)
(14043)
(13278)
(13007)
(12975)
(12974)
(12761)
(11783)
(11659)
学科
(101794)
经济(101697)
管理(68856)
(64140)
(51798)
企业(51798)
方法(46559)
数学(40679)
数学方法(40262)
中国(27919)
(27838)
(23505)
(23157)
地方(21753)
业经(21128)
(20586)
贸易(20578)
(20047)
环境(18426)
农业(17540)
(16873)
(16510)
理论(15440)
(14852)
技术(14812)
银行(14811)
(14642)
(14607)
(14598)
金融(14595)
机构
大学(350881)
学院(348137)
(142825)
经济(139999)
管理(136447)
研究(122452)
理学(119359)
理学院(117939)
管理学(115942)
管理学院(115321)
中国(90169)
科学(77278)
(75443)
(61760)
(61522)
研究所(56896)
(56885)
中心(54039)
业大(52681)
财经(50949)
北京(47832)
(47615)
(47291)
师范(46873)
(46588)
(45028)
农业(44855)
经济学(43893)
经济学院(39645)
(39025)
基金
项目(246844)
科学(195165)
基金(181853)
研究(177716)
(160185)
国家(158966)
科学基金(135842)
社会(113916)
社会科(108038)
社会科学(108009)
基金项目(96713)
(93540)
自然(89045)
自然科(86953)
自然科学(86931)
自然科学基金(85369)
教育(80444)
(80244)
资助(74645)
编号(70275)
成果(56204)
重点(55637)
(55077)
(52938)
(50916)
课题(48251)
国家社会(47711)
创新(47579)
科研(47463)
教育部(46890)
期刊
(149804)
经济(149804)
研究(101421)
中国(61170)
学报(57550)
科学(53908)
(50821)
管理(48062)
(44404)
大学(42977)
学学(40595)
农业(36314)
教育(35542)
技术(27159)
(26713)
金融(26713)
经济研究(25249)
财经(24444)
业经(24048)
(20949)
问题(19873)
(19842)
资源(17438)
科技(17073)
图书(16904)
(16343)
技术经济(16149)
(16059)
理论(15831)
世界(15311)
共检索到4941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亚燕   苏洋  
为揭示中国生态产品价值的时序变化、空间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情况,通过修正当量因子法核算中国生态产品价值,运用核密度估计图对其分布动态演进过程、区域差异进行探析,借助空间杜宾模型揭示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及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生态产品价值和生态压力均呈稳步上升态势,生态压力增幅远大于生态产品价值增幅;(2)通过核密度分析可知,全国与西部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梯度效应,具有多极和两极分化现象,而东部和中部则均不存在明显分化现象;(3)全国整体与三大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差异演变趋势既绝对β收敛,也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且都在β收敛中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张永年  
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中国284个地级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从时空维度分析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演变和分异特征,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算和分解,通过构建绝对/条件β收敛模型考察其收敛性。研究发现,2009—2020年,中国地级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发展趋势,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小分散大集聚”的俱乐部特征。在区域差异上,东中西部、南北方的区域间差异均呈现扩大趋势。东中西部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的来源由超变密度向三者相对均衡的状态转变,南北方地区碳排放效率区域间差异主要由区域内差异贡献。全国城市、东中西和南北区域碳排放效率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地区收敛速度较快,西部地区收敛速度相对较慢,低碳技术创新、创业活跃度、工业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财政分权水平对碳排放效率变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菁  曾庆均  刘浩  
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收敛特征,可为全国整体和分区域制定农业减排固碳政策提供量化支撑。本文将农业碳排放和碳汇同时纳入农业碳补偿率核算体系,测算2006—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农业碳补偿率,采用核密度估计法、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剖析其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碳补偿率整体表现出“绝对水平上升,离散程度扩大”的特征,而粮食主销区表现出“绝对水平下降,离散程度缩小”的相反特征;(2)区域间差异是农业碳补偿率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其中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的区域间差异较小;(3)全国及三大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均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绝对和条件β收敛。全国和粮食主产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产销平衡区与之相反,区域内虹吸效应和“核心一边缘”的格局显著。不同区域的农业技术进步、劳均机械动力、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发展水平对农业碳补偿率的影响也有显著异质性。研究建议,加快农业能源结构转型、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强化区域内部平衡性,以促进区域间农业减排增汇工作协调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群  张涛  冯冬发  
研究目标:研究中国283个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空间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发布的碳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全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作为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测算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情况,使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刻画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面板模型开展σ收敛和β收敛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出现显著下降,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南低北高”空间格局,且各重大战略区域间的组间差异具有扩大趋势;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京津冀、黄河流域内部城市极化较为明显;全国城市及各重大战略区域碳排放强度均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不同区域表现出来不同的空间效应,且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外资强度、科研投入、路网密度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研究创新:使用夜间灯光数据反演核算二氧化碳排放量克服了传统能源统计数据开展核算的一系列潜在问题;从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角度出发,深入分析全国城市及不同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性,使用空间计量模型揭示不同因素的影响。研究价值:为促进全国及各重大战略区域减排降碳工作的协调推进,出台因地制宜的减排降碳政策,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步伐提供量化支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霞   王华春   樊骋琳  
科学测度和分析“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出发,基于碳汇、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视角构建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SBM-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3)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级分化现象。(4)除粮食主产区存在发散特征外,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继霞   王华春   樊骋琳  
科学测度和分析“双碳”目标下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从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内涵出发,基于碳汇、碳排放和面源污染视角构建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混合超效率SBM-DEA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2001—2020年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分异、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结果表明:(1)中国省级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较高,但呈现下降趋势,三大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整体呈现“粮食主销区>粮食产销平衡区>粮食主产区”的区域分布格局。(2)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是中国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区域差异主要来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区域内基尼系数超过全国总体基尼系数。(3)除粮食主产区外,全国及其他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两极或多级分化现象。(4)除粮食主产区存在发散特征外,全国、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水平、科技进步状况、城镇化率等对不同粮食功能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战伟  
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测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Dagum基尼系数法和核密度估计法探究中国乡村振兴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其收敛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呈逐步增长变化趋势,各省份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逐渐降低;中国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总体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呈上升态势,但尚未出现极化现象;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乡村振兴水平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春艳   廖凯诚   姜磊  
文章基于1996—2021年地理标志产品数量的地级市面板数据,剖析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刻画了地理标志产品地区差异,并采用标准差与空间面板模型检验了σ收敛与β收敛。结果表明:(1)中国各城市地理标志产品核心区完成了由西北向东南的动态转移,并形成了密集聚集地带。(2)各城市总体差异呈“先升再降”的波动趋势;组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3)八大经济区中,仅大西北经济区存在σ收敛,全国及八大经济区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与条件β收敛。各城市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各不相同,各外生性因素对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东   曹建飞  
文章基于超效率EBM模型测度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对财政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采用马尔可夫链法刻画了财政效率的动态演进,并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对区域财政效率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进行检验。研究发现:观测期内,我国总体财政效率均值呈波动下降趋势,低效率地区较难出现跨越式跃升,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特征,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的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东北、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大西北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存在一定的σ收敛特征,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财政效率均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财政效率区域差异扩大化趋势明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孟志   李继霞   刘腾飞   张灿   王华春  
文章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测算2007—2019年全国20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环境治理绩效,并从流域视角出发,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非参数Kernel核密度考察黄河、长江和珠江三大流域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特征,同时运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其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1)时空分布上,全国环境治理绩效整体较低,但依旧低幅度波动式上升,三大流域呈现“珠江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格局;空间变化上全国环境治理绩效呈现“离散零星”到“多极核”的分布格局变化,其中珠江流域的连片分布态势最为明显。(2)区域差异上,虽三大流域环境治理绩效的组间差异波动式缓慢下降,但组内差异持续扩大,组内差异和超变密度是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3)动态演进上,全国及三大流域均存在明显左拖尾和极化现象;除黄河流域外,全国及其他两大流域的内部绝对差异逐渐缩小。(4)收敛性上,除长江流域存在σ发散外,全国及其他两大流域普遍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经济发展、技术支持、财政压力、外商投资和政府偏好等对不同流域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杜慧彬  黄立军  张辰  何佳洁  
过去经济高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人们关注的重点逐渐从经济福利转向生态福利。文章在生态效率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确定生态福利绩效的测算方法为PCA-Super-SBM模型,以我国30个省份和东、中、西三个区域为研究对象,测算2004—2015年的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Theil指数和σ收敛、绝对β收敛研究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区域差异性及其收敛性。初步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的生态福利绩效的差距明显,我国生态福利绩效的差异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区域内差异,只有东部地区不具有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效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具有β收敛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存在落后省份对先进省份的"追赶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剑波  李潇潇  王蕾  
文章运用两步法随机前沿模型与共同前沿理论,将技术异质性与随机误差引起的估计偏误纳入碳排放效率的测度框架,并实证探究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政策促进试点地区碳排放效率提升,然而市场发育成熟度与要素市场的扭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有效性。通过泰尔指数得知未实行碳交易政策的地区内部碳排放效率差异较大,且短期内无法消除。在空间马尔可夫链下碳排放效率的转移概率具有稳定性且整体效率水平有待优化。在全样本时期全国、试点与非试点地区存在显著的时空β收敛,碳交易政策有助于缩小地区间碳排放效率的分化,而俱乐部关系的形成及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有助于缓解地区间碳排放效率差距的扩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克富  郝云平  牟卫卫  
从微、中和宏观层面对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可知,目前对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的地区差距、空间异质性以及收敛性特征缺乏研究,因此,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构建金融科技综合发展指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挖掘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协调性逐渐增强;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均值为56.79%,是金融科技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收敛状态、收敛速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距;金融科技发展始终处于收敛状态,且“十二五”时期的收敛速度比“十三五”时期快。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形成区域特色的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和建设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凯   刘美伦   尹建军  
探索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其空间收敛性,对于协同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基于2001—202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产业效率的区域差异及空间收敛性。研究发现: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整体提升较为缓慢,空间上呈现出由东向西梯度递减的分异格局。全国旅游产业效率差异与四大区域间旅游产业效率差异逐步缩小,区域间差异的交叉重叠对旅游产业效率总体差异的影响较大,且全国及四大区域的旅游产业效率存在极化现象。中国旅游产业效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并具有显著的β收敛特征,条件β收敛下旅游产业地位、交通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纳入空间因素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地位对旅游产业效率收敛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