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484)
- 2023(20278)
- 2022(17244)
- 2021(15997)
- 2020(13454)
- 2019(30989)
- 2018(30387)
- 2017(58398)
- 2016(31437)
- 2015(35029)
- 2014(34519)
- 2013(34557)
- 2012(31771)
- 2011(28473)
- 2010(28289)
- 2009(26282)
- 2008(25989)
- 2007(22431)
- 2006(19638)
- 2005(17452)
- 学科
- 济(133938)
- 经济(133793)
- 业(105380)
- 管理(99138)
- 企(91536)
- 企业(91536)
- 方法(62636)
- 数学(52450)
- 数学方法(51826)
- 农(38156)
- 财(37348)
- 中国(36689)
- 业经(35105)
- 农业(26481)
- 学(26024)
- 务(25731)
- 财务(25658)
- 财务管理(25621)
- 制(25004)
- 地方(24824)
- 贸(24751)
- 贸易(24737)
- 企业财务(24335)
- 易(24030)
- 技术(22758)
- 理论(22359)
- 和(22161)
- 划(20054)
- 环境(20000)
- 银(19192)
- 机构
- 大学(450060)
- 学院(449461)
- 济(186677)
- 经济(182887)
- 管理(179936)
- 理学(155861)
- 理学院(154142)
- 管理学(151544)
- 研究(151126)
- 管理学院(150701)
- 中国(116076)
- 京(96308)
- 科学(93121)
- 财(84730)
- 所(75439)
- 农(75126)
- 研究所(68810)
- 财经(68594)
- 中心(68114)
- 业大(67063)
- 江(65067)
- 经(62661)
- 北京(60566)
- 农业(59015)
- 经济学(56959)
- 范(56874)
- 师范(56341)
- 院(55355)
- 州(52471)
- 经济学院(51477)
- 基金
- 项目(308344)
- 科学(244356)
- 基金(227354)
- 研究(222285)
- 家(199057)
- 国家(197442)
- 科学基金(170658)
- 社会(143043)
- 社会科(135709)
- 社会科学(135675)
- 基金项目(120024)
- 省(117742)
- 自然(111855)
- 自然科(109365)
- 自然科学(109340)
- 自然科学基金(107407)
- 教育(100635)
- 划(99763)
- 资助(93897)
- 编号(88428)
- 成果(70297)
- 重点(68783)
- 部(68320)
- 发(65108)
- 创(64902)
- 创新(60246)
- 课题(60040)
- 国家社会(59957)
- 科研(59034)
- 教育部(58584)
- 期刊
- 济(200371)
- 经济(200371)
- 研究(131242)
- 中国(81719)
- 学报(70145)
- 管理(68259)
- 农(67771)
- 科学(66400)
- 财(66116)
- 大学(53622)
- 学学(50664)
- 农业(47057)
- 教育(41580)
- 技术(39098)
- 融(38257)
- 金融(38257)
- 财经(33865)
- 业经(32843)
- 经济研究(32556)
- 经(29173)
- 问题(27454)
- 业(27246)
- 技术经济(23302)
- 图书(23144)
- 统计(21356)
- 贸(21109)
- 现代(20992)
- 科技(20762)
- 版(20650)
- 资源(20622)
共检索到6571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常瑞祥 安树伟
现有研究表明的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是基于国土空间上的城市集聚,但需作进一步的行业细分和实证。采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以我国285个城市的区位空间为足迹空间,从连续空间上大规模聚集角度计算和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的空间聚集程度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分布上并没有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性,没有形成"中心—外围"结构;2003-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程度提高,呈现集中化聚集发展趋势,聚集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其细分行业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聚集 标准差椭圆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文丰安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转向质量型经济增长。基于外部性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机制着手,运用全国2003—2016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经济的质量型增长受制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当考虑人力资本、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和政府干预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质量提升的抑制作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且区域差异、城市规模和行业特征等约束条件的不同会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地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效果。此外,从集聚外部性视角来看,MAR外部性对经济增长质量的积极影响相对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书瀚 于化龙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特征的测度为基础,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特别是这种影响在不同发展区域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区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无显著影响;只有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相邻区域有正向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基于集聚与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选取2004—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分地区、规模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集聚层次的不断发展,当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跨过"拐点"后,产业集聚能改善污染排放状况。科技创新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且在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不同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黄娟 汪明进
基于集聚与污染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的假说,选取2004—2014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探讨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城市污染排放的影响,并分地区、规模进行了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集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的影响均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着集聚层次的不断发展,当城市产业集聚水平跨过"拐点"后,产业集聚能改善污染排放状况。科技创新能有效减少污染排放,且在共同集聚与污染排放的"倒U型"曲线关系中发挥着显著作用。通过稳健性分析发现,不同区域、不同规模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共同集聚对污染排放存在明显的区位性、结构性和规模性特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青 任玲 王洪卫
人才要素是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关键,然而城市住房负担已成为聚集青年人才的一大障碍。近年来各城市相继实施了针对青年人才的住房补贴政策。文章基于2010~2019年69个大中城市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住房补贴政策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研究发现,住房补贴政策显著提升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其政策效应在房价较高和毕业生资源较多的城市尤为显著;租房补贴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在上述城市的效应明显高于购房补贴政策。机制分析发现,住房补贴政策增加了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促进了人才聚集,进而提高了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文章的发现为各城市制定适宜的住房补贴政策吸引聚集人才和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曹聪丽 陈宪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综合理论框架,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经济绩效的协同作用,并采用地级市及以上数据对相关命题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发现: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显著促进了本地区和邻近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低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不明显,城市规模扩大增强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城市经济绩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呈现倒U型,且城市具有动态非唯一最优规模;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跨越了门槛规模(167万人)的多样化集聚促进了本地区城市经济绩效的提升,同时多样化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并在100公里时最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林秀梅 曹张龙
基于我国2003-2016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本文构建面板平滑迁移回归模型(PSTR)实证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显著地表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而当生产性服务业创新水平高于于门槛值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模型的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结论的可靠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寇冬雪 黄娟
绿色化已成为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考量,识别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减排的调节机制,对加快制造业绿色转型、推进"两业"深度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模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随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污染排放强度存在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曲线特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影响污染排放强度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调节作用,能有效降低制造业集聚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且该作用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区域异质性特征。进一步地,将生产性服务业划分为五种行业类别,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调节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此外,将物流业纳入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对制造业的减排过程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因此,为探索产业多元化融合模式,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应根据区域禀赋和行业特性,有针对性地引导"两业"深度融合。具体地,应根据行业特征及其关联性,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润滑作用,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提升;依托生产性服务业的外部性优势,打造绿色物流体系;同时注重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为加快推进"两业"深度融合保驾护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勇辉 沈波澜 胡舜 林森
采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模型,绘制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及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检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的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果:(1)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空间关联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发展,也对其邻近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3)从地理区位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内陆城市技术创新进步,而多样化集聚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经济发达城市创新发展,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发达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文章对于城市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推动城市群跨地域创新活动开展,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勇辉 沈波澜 林森
本文使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模型,绘制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及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检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的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果:①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②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空间关联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也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发展,也对其邻近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③从地理区位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内陆城市技术创新进步,而多样化集聚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经济发达城市创新发展,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发达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上述研究对于城市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推动城市群跨地域创新活动开展,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兼有产业关联与空间关联的特征,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具有实现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个城市2003-2016年的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协调发展问题。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年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区间,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较低,67.37%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与勉强协调发展区间;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结果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具有非线性特征,对本地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先弱化后增强的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因此,建议增强产业与空间的系统性,强化产业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产业耦合协调作用促进空间协调发展。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空间协调 集聚转移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霍鹏 魏修建
为深入探究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态势及影响因素,利用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聚类分析、计量回归模型等方法对问题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首先,总体上不论是基于行业分类还是地区分类,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存在集聚程度较低且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其次,具体到城市来看我国大致呈现出以直辖市和东部地区发达城市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中心的空间分布态势,且教育专业化程度对于提升非省会城市的集聚水平作用更加明显;最后,从影响因素角度来看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人力资本能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空间集聚,而制造业集聚发展水平目前尚未达到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相匹配的状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基于288个城市数据的实证研究
产业关联、空间效应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35个大中城市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工业的外溢效应及其区域边界——基于HLM模型的实证研究
北京世界城市打造与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兼论新首钢高端产业服务业区发展模式
中国制造业的大规模空间聚集与变化——基于两次经济普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影响的空间外溢效应--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