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106)
2023(19662)
2022(16713)
2021(15458)
2020(13038)
2019(29790)
2018(29332)
2017(56120)
2016(30323)
2015(33975)
2014(33794)
2013(33815)
2012(31048)
2011(28083)
2010(28008)
2009(26139)
2008(26119)
2007(23112)
2006(20522)
2005(18847)
作者
(88134)
(73722)
(73122)
(69595)
(46926)
(35134)
(33239)
(28566)
(27822)
(26463)
(25267)
(24822)
(23700)
(23499)
(23014)
(22381)
(21893)
(21610)
(21100)
(21096)
(18313)
(18076)
(17689)
(16702)
(16484)
(16413)
(16349)
(16217)
(14886)
(14544)
学科
(127248)
经济(127073)
(107003)
管理(102036)
(93857)
企业(93857)
方法(57208)
数学(46849)
数学方法(46395)
(40399)
(37422)
业经(35209)
中国(35207)
(29402)
(26562)
财务(26484)
财务管理(26442)
(26035)
贸易(26021)
农业(25590)
(25401)
企业财务(25126)
技术(24611)
(24335)
地方(21819)
理论(21785)
(21767)
(20768)
银行(20720)
(20581)
机构
大学(440863)
学院(439441)
(185132)
经济(181378)
管理(175092)
理学(150482)
理学院(148879)
研究(148578)
管理学(146716)
管理学院(145884)
中国(115428)
(94358)
科学(88983)
(87974)
(74701)
(72977)
财经(69549)
研究所(67547)
中心(66886)
(65377)
业大(63954)
(63425)
北京(59908)
农业(57126)
经济学(56734)
(54615)
师范(54112)
(53500)
(52027)
财经大学(51715)
基金
项目(292432)
科学(231614)
基金(215053)
研究(214715)
(187404)
国家(185870)
科学基金(160297)
社会(138446)
社会科(131381)
社会科学(131346)
基金项目(113049)
(111675)
自然(102861)
自然科(100499)
自然科学(100476)
自然科学基金(98773)
教育(97007)
(93685)
资助(88238)
编号(85840)
成果(69872)
(65629)
重点(65033)
(62247)
(61660)
课题(58505)
国家社会(58130)
创新(57713)
教育部(56560)
(56294)
期刊
(205871)
经济(205871)
研究(133744)
中国(87357)
(70472)
管理(68272)
学报(67652)
(67351)
科学(63578)
大学(51919)
学学(48757)
农业(46594)
教育(44101)
(40753)
金融(40753)
技术(39192)
财经(35311)
经济研究(33143)
业经(33109)
(30378)
(26933)
问题(26776)
技术经济(23682)
图书(23118)
(22987)
科技(20852)
世界(20641)
理论(20611)
现代(20590)
(20087)
共检索到663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陈菲  周钰玲  刘艳敏  
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薄弱、资源利用率低等困局。打破困局,需要深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行业的影响途径。基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内在机理分析,运用2004-2014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与空间计量分析法,引入生产成本和创新能力两个中介变量,实证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不仅能直接促进本地区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还通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创新能力,间接促进制造业企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并且能促进周边地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效率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效率的效果显著。因此,应充分重视激励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增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如庆  时媛  刘国晖  
本文首先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变化,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论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从溢出渠道看,技术效率效应大于技术进步效应。与制造业FDI相比,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大,且制造业FDI主要通过技术进步渠道来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二者溢出渠道不同。提升制造业生产率的动力因素呈现地区分化特征,中东部地区主要有生产性服务业FDI、R&D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而西部地区主要依靠人均资本存量、制造业FDI和贸易开放等,这具有一定...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文  李云鹤  
本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方法对OECD国家1989~2008年间面板数据分析,得到生产性服务的质量因素可以显著解释无效率项,而数量因素则不能,且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度比科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所估计的值高12%~13%。得出结论为: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由技术、知识密集度代表的质量因素和劳动占比代表的数量因素共同影响。故产业政策的制定需促进生产性服务质与量共同发展。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胡国平  杨诗宇  景宏鑫  
本文将从产业关联效应的视角研究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FDI中的5个子行业、我国制造业中的15个子行业2003—2011年数据的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并不强。分行业看,金融业FDI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进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作用较大,且两种效应均呈上升趋势;租赁和商业服务业FDI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也较强,但两者均呈下降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的关联效应则不强。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屠莉佳  
本文利用中国199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FDI溢出效应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但对外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大于对内资制造业的影响;外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促进内资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不成立;人均资本、产权制度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制造业产出结构不合理,高产值并不意味着高效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靳光涛  唐荣  黄抒田  
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和集聚化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本文基于集聚经济理论,结合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特性,从知识溢出视角阐述了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并综合运用微观企业数据和宏观城市数据经验分析了二者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不仅能直接推进制造业升级,还能通过内含的知识溢出效应间接推进制造业升级,上述结论在大中型城市样本和高技术制造业样本更明显;(2)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具有倒U型的动态非线性影响。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各地政府加强高质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同时,应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和集聚政策的动态化调整。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陈子真  雷振丹  李晶仪  
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的源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路径之一。随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逐步提高,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空间外部性也逐步显现。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本地区创新,但对邻近地区创新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其中,支持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和邻近地区创新水平,其空间溢出效果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步衰减。基础性生产服务-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地区创新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会对邻近地区创新产生"虹吸效应"。生产性服务业不同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呈现差异性,当空间距离达到750km时,均呈现正向空间溢出。因此,产业协同集聚是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现实需求,不仅需要差别化和精细化管理,还需完善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提高信息传递速率,推动产业间多样化协同。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亚军  干春晖  郑若谷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分解技术应用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中,该方法在深入探讨两者之间关联性的基础上可以考察产业的内生增长情况。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自身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大于产业之间的关联作用,这在制造业部门表现尤为明显,而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其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同样不容忽视;第二,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高于生产性服务业,这与生产性服务业强有力地支持了制造业发展不无关系,相反,制造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溢出效应不太明显;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来看,内生增长效应方面,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邱爱莲  崔日明  逄红梅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首先采用DEA MAlMquist方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然后,就生产性服务贸易前向溢出效应对中国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tFP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两种类型的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均能显著提升我国所有类型制造业的tFP,其中跨境贸易比商业存在的作用大得多;虽然两者都是通过改进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来提升制造业tFP的,但其对制造业tFP的具体作用及作用途径却受到制造业行业异质性的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丹  陈冰  
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外溢效应的外部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福建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环境、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外部因素均能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其中政策环境和技术创新能力对金融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外溢效应的增强作用最为显著。指出:当前应进一步改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蒋帝文  张建鹏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后向关联调节效应研究了国外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业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由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限制相对较多,相比德国、日本以及韩国等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国家,中国制造业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关联度较低;其次,实证结果表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不利于中国制造业增长,但中国制造业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后向关联对该影响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最后,基于异质性研究发现,后向关联的调节效应在中国高技术制造业、重工业样本中最为显著。结合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在服务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或随着与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后向关联度的提高而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  杜运苏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发能源不足、环境污染恶化和贸易争端加剧等问题,中国制造业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亚产业,具有能耗小、污染少、附加值高等方面的行业特点,加快其发展将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作为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投入要素,可采取"干中学"的方式加速其成长和培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