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02)
- 2023(17516)
- 2022(14636)
- 2021(13370)
- 2020(11521)
- 2019(26399)
- 2018(25913)
- 2017(50064)
- 2016(27110)
- 2015(30579)
- 2014(30570)
- 2013(30786)
- 2012(28773)
- 2011(26144)
- 2010(26211)
- 2009(24928)
- 2008(25198)
- 2007(22878)
- 2006(20117)
- 2005(18726)
- 学科
- 济(120278)
- 经济(120120)
- 业(100328)
- 管理(92080)
- 企(87987)
- 企业(87987)
- 方法(52521)
- 数学(42683)
- 数学方法(42313)
- 财(37884)
- 农(35634)
- 业经(34256)
- 中国(32386)
- 制(28725)
- 务(25424)
- 财务(25386)
- 财务管理(25336)
- 农业(24466)
- 企业财务(24060)
- 贸(23049)
- 贸易(23035)
- 学(22478)
- 易(22436)
- 技术(21863)
- 地方(20961)
- 和(20280)
- 体(19909)
- 银(19746)
- 银行(19700)
- 行(18893)
- 机构
- 大学(402287)
- 学院(402246)
- 济(174660)
- 经济(171226)
- 管理(154945)
- 研究(140241)
- 理学(132232)
- 理学院(130809)
- 管理学(128930)
- 管理学院(128173)
- 中国(110045)
- 京(85836)
- 科学(84022)
- 财(82974)
- 农(73967)
- 所(72733)
- 研究所(65481)
- 财经(64879)
- 中心(63522)
- 江(62383)
- 业大(59829)
- 经(58894)
- 农业(58376)
- 北京(54519)
- 经济学(54143)
- 院(49792)
- 州(48789)
- 经济学院(48780)
- 范(48362)
- 财经大学(47945)
- 基金
- 项目(260057)
- 科学(205359)
- 基金(191040)
- 研究(187945)
- 家(167784)
- 国家(166383)
- 科学基金(141984)
- 社会(121837)
- 社会科(115580)
- 社会科学(115550)
- 省(100323)
- 基金项目(100067)
- 自然(91277)
- 自然科(89151)
- 自然科学(89118)
- 自然科学基金(87669)
- 划(84469)
- 教育(84211)
- 资助(78508)
- 编号(73970)
- 成果(60758)
- 重点(58947)
- 部(58497)
- 发(56601)
- 创(56226)
- 创新(52019)
- 国家社会(51426)
- 业(51158)
- 课题(50968)
- 制(50461)
- 期刊
- 济(198364)
- 经济(198364)
- 研究(120890)
- 中国(82700)
- 财(68397)
- 农(68391)
- 学报(64592)
- 管理(61508)
- 科学(60259)
- 大学(48877)
- 农业(46293)
- 学学(46146)
- 融(39671)
- 金融(39671)
- 教育(34993)
- 技术(34348)
- 财经(33696)
- 经济研究(32041)
- 业经(32010)
- 经(29180)
- 业(27625)
- 问题(26135)
- 贸(22511)
- 技术经济(22232)
- 世界(20705)
- 国际(19743)
- 版(19595)
- 现代(18762)
- 图书(18545)
- 统计(18498)
共检索到617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书瀚 张瑞 刘立霞
本文以1997、2002和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结构均呈现不断升级趋势;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呈现出显著的互动关系,但关联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研究对于我国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中国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赵放 成丹
本文以1990年、1995年和2000年亚洲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东亚各经济体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进行产业关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制造业服务投入比重相应提高;两产业之间融合度的变动方向是:制造业需求主导→对称性均衡→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主导;经济水平越高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发展水平越低的经济体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就越依赖于制造业。中国在各项指标的比较中,基本上都位于东亚地区最后一位,尤其是中国制造业表现出服务投入比重下降这一与演进规律相悖的现象。
关键词:
东亚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曹毅 申玉铭 邱灵
以天津1997、2002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法,对天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比重均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集中在批发零售、道路运输等行业,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其他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主要制造业的行业特点直接影响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状况;生产性服务业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上升,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道路运输业、金融业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间投入特征明显,所提供的服务涉及制造业的关键环节。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楚明钦
本文以1997、2002、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为基础,分别对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比重、增加值率、装备制造业中生产性服务投入程度、生产性服务业被装备制造业需求的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总体还很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比重在下降,而装备制造业比重在上升,但增加值率在大幅下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靠物质性投入并大幅上升,生产性服务投入严重不足并大幅度下降;装备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很低,但是对研究与实验发展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中间需求增长很快,对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的中间需求率大幅下降。装备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前向关...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郑少智 李敏
本文基于广东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理论和二者的作用机理,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等指标,分析了两个产业之间的关联效应,并且利用OLS回归对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本文分析的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有正向支持作用,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拉动作用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效应相较而言比较薄弱。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升级,必须要努力挖掘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广阔的贡献空间。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关联效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进才
通过选取2005-2010年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在江苏的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行业中,属于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教育与制造产业的关联度最显著,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金融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相对较低。江苏传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与制造业仍然有较强的关联度。最后提出了促进江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预测
[作者]
曲绍卫 夏远 姚毅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理论模型。以产业互动视角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理论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得出:首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彼此间都具有促进作用;其次,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政府干预却会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行业转型、人才培养、金融支持、政府调控这四个视角给予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丽炯
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出发,选取2006-2013年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定量分析在制造业产业链上、下、中游各环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关联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河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在生产性服务业各部门中,人才服务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最为显著,其次是商务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流通服务。而同样代表新兴生产性服务部门的金融服务却与制造业的关联度最低;从产业链来看,在制造业上中下游三个阶段,处于上游和中游阶段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关联度,下游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则较小。河南省应该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深化和完善金...
关键词:
价值链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徐月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结构分析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蒋希 李锦飞
文章以《2002年江苏省42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了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传统服务业;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制造业发展的能力相对较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互动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互动不足。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关联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解季非
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效率不仅关系到两大产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的发挥。文章通过构建互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从目前中国总体及各省份、东中西部划分、主要经济区域以及细分行业等多个视角,分析和揭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效率的现状及特征。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装备制造业 互动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强 刘伯凡 曹建华
调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能够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但综合净效应在一般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区别;(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的净外部效应显著为正,即能够促进高技术的集聚与发展;但对一般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正向效应,因而净外部效应显著为负,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因此,本文认为,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密集的省份,加速生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志强 刘伯凡 曹建华
"调结构"是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长期目标。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视角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实证研究表明:(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集聚和发展能够产生正向促进效应和负向挤出效应,但综合净效应在一般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之间存在区别;(2)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对高技术产业的净外部效应显著为正,即能够促进高技术的集聚与发展;但对一般制造业的挤出效应大于正向效应,因而净外部效应显著为负,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劳动密集度较高的一般制造业的集聚。因此,本文认为,对东部高技术产业密集的省份,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进一步鼓励高技术产业集聚,完成调整经济结构任务的有效举措;对中西部一般制造业密集的省份,通过短期内持续鼓励一般制造业的集聚与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最终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创造条件,是长期内实现调结构目标的有效途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富
文章基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视角,通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从1993年以来呈现波动状态,特别是自2005年以来,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灰色关联分析表明物流业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最大,科技、电信和现代商贸业其次,金融业影响最小,分析也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非均衡、与制造业融合不深以及生产性服务业高端人才缺乏等问题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制造业产业安全,为此应大力推进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密切融合,消除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完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红艳 王健
基于Venables(1996)的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由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及消费支出决定的产业区位模型,并采用中国大陆27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动力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而制造业主要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周边集聚,二者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具有挤出效应。接近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解释制造业的区位,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并不以接近制造业为动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各自的集聚。制造业贸易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吸引力,生产性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