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342)
2023(20334)
2022(16899)
2021(15533)
2020(12932)
2019(29391)
2018(28845)
2017(54977)
2016(29538)
2015(32806)
2014(32493)
2013(32421)
2012(29997)
2011(27149)
2010(27199)
2009(25016)
2008(24913)
2007(21913)
2006(19467)
2005(17996)
作者
(86130)
(72006)
(71510)
(67779)
(45882)
(34496)
(32361)
(27876)
(27499)
(25649)
(24836)
(24187)
(23110)
(23007)
(22557)
(22221)
(21320)
(20907)
(20887)
(20715)
(17876)
(17796)
(17494)
(16630)
(16150)
(16055)
(16048)
(15740)
(14591)
(14326)
学科
(133853)
经济(133713)
(100799)
管理(92479)
(86827)
企业(86827)
方法(56864)
数学(46585)
数学方法(46008)
中国(38373)
(38084)
(35939)
业经(35297)
地方(28472)
农业(26780)
(25537)
(25413)
(24568)
贸易(24548)
(24258)
财务(24203)
财务管理(24161)
(23866)
企业财务(22981)
技术(22527)
(21902)
理论(21664)
(20642)
银行(20595)
(20191)
机构
学院(425201)
大学(423868)
(182511)
经济(179003)
管理(164633)
研究(148585)
理学(141184)
理学院(139622)
管理学(137263)
管理学院(136464)
中国(116435)
(91030)
科学(90218)
(83403)
(75729)
(74340)
研究所(68604)
中心(67528)
财经(66193)
(64615)
业大(62173)
(60345)
农业(58413)
北京(57596)
经济学(56478)
(54101)
(53784)
师范(53491)
(51246)
经济学院(50748)
基金
项目(282861)
科学(224880)
基金(208243)
研究(204041)
(183261)
国家(181731)
科学基金(156374)
社会(132867)
社会科(126081)
社会科学(126053)
(109003)
基金项目(108459)
自然(101022)
自然科(98775)
自然科学(98746)
自然科学基金(97035)
教育(92243)
(92162)
资助(85955)
编号(80253)
成果(64538)
(64213)
重点(63996)
(62778)
(60509)
国家社会(56412)
创新(56146)
课题(55405)
科研(54507)
教育部(53627)
期刊
(204094)
经济(204094)
研究(126267)
中国(88055)
(68047)
学报(66573)
(66148)
管理(65869)
科学(63646)
大学(50939)
学学(48104)
农业(46966)
教育(41477)
(40863)
金融(40863)
技术(38414)
财经(33522)
业经(33212)
经济研究(33165)
(29098)
(27471)
问题(26402)
技术经济(22816)
(22288)
统计(21376)
世界(21092)
图书(20645)
国际(19921)
(19818)
(19462)
共检索到6497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勇  王满仓  杨建飞  
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并对制造业的发展产生较强的阻碍作用。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定义为由于横向分工和纵向分工效应导致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涵盖教育和创新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型,得出了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生机制。另外,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面板数据估计出生产性服务业的面板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利用Shapleyvalue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解。夏普里值的分解结果表明:省际地理固有因素、制造业市场的交易效率对于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敬  冉光和  万广华  
中国区域金融运行严重失衡,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劳动分工理论的、涵盖教育和创新的金融发展模型,并运用1992—2004年的省际面板数据估计出区域金融发展的协整方程。然后以协整方程为基础运用夏普里值(Shapley value)分解法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商品交易效率、金融交易效率、投资品的生产弹性系数、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社会福利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协整关系。分解结果显示,各省市区之间经济地理条件和国家制度倾斜等方面的差异是形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39.78%;由于先行优势和试点效应,在金融改革活跃时期,这...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吴洪  赵桂芹  
本文试图解释1998~2008年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省际差异。研究发现,在1998~2008年的11年间,保险发展区域差距整体呈现逐步阶梯式收敛的过程。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结果表明,区域禀赋,也即地区固有因素,是最主要的区域差异影响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市场竞争程度、市场化程度。其中,市场化程度是诸因素中持续降低保险区域差异的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仲坤  聂文广  陶建平  
基于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基尼(Gini)系数测算农业保险的区域差异,并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并测度出各类因素对区域差异的贡献度。结果表明:1)2004—2012年,表征农业保险区域差异的Gini系数均值高达0.64,明显高于公认的警戒水平,但呈现收敛趋势,Gini系数最低的2012年已降至0.47。2)区域差异的50.59%来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地区的社会环境及保险市场差异也是形成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因,贡献率分别达到26.06%和20.78%,地区固有因素贡献最小仅为2.58%。因此,要将努力缩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差距作为破解区域差异...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万鹏  王绪瑾  
运用200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中国寿险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回归方程。研究发现,教育水平和社会保障覆盖率的省际差异对于中国寿险业的区域发展差异不存在显著影响,中国寿险业区域发展的差距呈现缩小趋势。基于回归方程,对中国寿险业区域发展差异进行了不平等分解,结果显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是其寿险业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区域金融业的发展差异对区域寿险业的影响,随着各地寿险业的不断发展而愈发明显。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张自然  
运用非参数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研究表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94年—2004年间年均增长6.5%,其中技术进步率为4.9%,技术效率改善了1.5%。技术进步对TFP增长起主要作用,是支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源动力;技术效率则对TFP增长起着补充作用。东、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增长很不平衡,全要素生产率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还有待提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静  白中科  
研究目的:分析经济、社会、产业、空间、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6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度。研究方法:固定效应模型、Shapley值分解法。研究结果:(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形成各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为97.79%,其次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还受到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影响,平均贡献率为13.71%,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就业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也是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原因,但贡献率较小,分别为0.51%、0.24%和0.03%;(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贡献率为负,是缩小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发展差异的因素。研究结论: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及工业结构的调整,各影响因素对资源型城市城镇化的发展贡献度不同,即形成资源型城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化的主导因素具有动态性。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樊文静  
文章从需求角度出发,将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采用我国2002~201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负向影响主要体现在间接效应方面,即加工贸易生产企业通过进口大量资本密集型机器设备间接地阻碍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分行业和分地区的实证检验发现: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小于其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与中西部地区相比,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梁红艳  
研究目标: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3~2015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方法、Dagum基尼系数分析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与区域差异,并利用变异系数与空间面板收敛模型检验其σ收敛、β收敛、俱乐部收敛。研究发现:八大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都呈现两极或多极分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城市群的总体相对差异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的贡献最低。八大城市群中,仅京津冀、长江中游存在σ收敛;除珠三角外,其他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八大城市群都存在条件β收敛;三个不同功能等级城市群存在俱乐部收敛。空间外溢只是少数区域β收敛的影响因素,多数区域尚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外溢。提高工业发展水平、降低运输费用、增强知识外溢、优化制度环境对不同城市群区域内差异缩小的作用存在异质性。研究创新:刻画了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分布动态,测度了其区域差异及其来源,揭示了其收敛机制以及空间溢出在收敛进程中的作用。研究价值:为分析中国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与区域差异提供了依据,也对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查贵勇  
2012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60%,达到"服务经济"的国际标准。采用shiftshare方法对2002—2011年上海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变动进行分解,结果表明:"结构奖赏"和"结构负担"效应并存,且"奖赏"强于"负担";服务业内部结构转换有助于提升产业总体劳动生产率,但力度有限;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来源于内部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市场化改革是其主要推动力;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而公共服务业内部增长效应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金融业内部劳动生产率增长最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如洁  张鹏  杨艳君  
本文从劳动生产率的视角,构建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升级影响模型并研究区域差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中国30个省份进行分类,计算出2007—2016年30个省份的科技服务业发展水平指数并作为核心解释变量,然后利用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两者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差异:经济水平领先的地区由于两者发展层次的不匹配导致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没有对制造业升级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而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的地区显示前者对后者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落后地区则显示两者不存在相关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科  胡振东  
基于国内六大城市群2003~2012年的面板数据,文章采用空间基尼系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做了描述分析,认为其集聚演化趋势在不同区域、细分行业内部均存在明显差异。进一步建立回归模型,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实证分析,认为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带动作用,而东部地区应转变发展科学研究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同时中西部地区应注重物流等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姚东  
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与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对我国六大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利用空间对数模型的夏普里值分解方法对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分析造成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房价是拉大我国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关键性因素;人均收入和人才竞争力对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具有显著的影响,加快人才流动、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是缩小区域城镇化发展差异的有效措施;国家在公共支出和税收方面的宏观政策优化可以有效平衡区域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林木西  崔纯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在我国,一方面是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对生产性服务业"拉力"不足;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小而分散",对装备制造业"推力"不够。存在着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层皮"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全国最具代表性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和东北这四大板块,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毕斗斗  方远平  Bryson John  谢蔓  唐瑶  
基于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我国3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空间常系数模型和首次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地区差。研究发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存在地区发展集聚性,总体发展水平呈现出东部沿海—中部—西部地区逐渐降低的中心—外围空间结构。信息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经济开放度、地理位置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生正向相关。与理论假设相反的是,工业化、人力资本、市场化、产权变迁与生产性服务业有负相关关系。并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随着空间位置的移动而变化。研究也发现地区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竞争和极化效应,低梯度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被高梯度地区"极化"的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