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1)
- 2023(14287)
- 2022(11822)
- 2021(10868)
- 2020(9205)
- 2019(20808)
- 2018(20349)
- 2017(39319)
- 2016(20991)
- 2015(23295)
- 2014(23196)
- 2013(23327)
- 2012(21406)
- 2011(19313)
- 2010(19372)
- 2009(18438)
- 2008(18603)
- 2007(16552)
- 2006(14737)
- 2005(13771)
- 学科
- 济(94426)
- 经济(94285)
- 业(88828)
- 企(79979)
- 企业(79979)
- 管理(79336)
- 方法(40998)
- 数学(32522)
- 财(32438)
- 数学方法(32299)
- 业经(29461)
- 农(28850)
- 中国(26340)
- 制(24530)
- 务(22507)
- 财务(22483)
- 财务管理(22453)
- 企业财务(21363)
- 农业(20185)
- 技术(18701)
- 贸(18680)
- 贸易(18668)
- 易(18194)
- 体(17424)
- 划(16546)
- 策(16450)
- 和(15974)
- 银(15808)
- 银行(15790)
- 行(15216)
- 机构
- 学院(308682)
- 大学(308236)
- 济(138545)
- 经济(135946)
- 管理(122111)
- 研究(104981)
- 理学(104722)
- 理学院(103584)
- 管理学(102330)
- 管理学院(101730)
- 中国(84973)
- 财(67095)
- 京(64992)
- 科学(59945)
- 财经(52758)
- 所(52558)
- 农(51063)
- 经(48132)
- 中心(47113)
- 研究所(47109)
- 江(46463)
- 经济学(43354)
- 业大(42176)
- 北京(41123)
- 农业(39900)
- 财经大学(39147)
- 经济学院(38998)
- 院(37653)
- 州(36395)
- 范(36175)
- 基金
- 项目(200269)
- 科学(161312)
- 基金(151110)
- 研究(146731)
- 家(131325)
- 国家(130245)
- 科学基金(113471)
- 社会(98982)
- 社会科(94044)
- 社会科学(94024)
- 基金项目(79397)
- 省(74764)
- 自然(71895)
- 自然科(70329)
- 自然科学(70311)
- 自然科学基金(69186)
- 教育(65255)
- 划(62730)
- 资助(61003)
- 编号(56341)
- 部(46147)
- 成果(45939)
- 重点(44492)
- 创(44449)
- 国家社会(42643)
- 制(42109)
- 发(41987)
- 业(41481)
- 创新(40822)
- 教育部(40116)
- 期刊
- 济(157093)
- 经济(157093)
- 研究(95191)
- 中国(62555)
- 财(55567)
- 管理(50372)
- 农(47846)
- 科学(43859)
- 学报(43664)
- 大学(34344)
- 农业(32771)
- 学学(32480)
- 融(31391)
- 金融(31391)
- 财经(27636)
- 技术(25631)
- 经济研究(25602)
- 业经(25116)
- 经(23922)
- 教育(23903)
- 问题(20651)
- 业(20360)
- 贸(18243)
- 世界(17341)
- 技术经济(17225)
- 国际(16112)
- 现代(15443)
- 财会(14232)
- 商业(13889)
- 版(13707)
共检索到4736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梁红艳 王健
基于Venables(1996)的理论模型,本文建立了由生产成本、贸易成本及消费支出决定的产业区位模型,并采用中国大陆274个地级以上城市2004~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具有不同的空间分布动力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而制造业主要在沿海地区中心城市周边集聚,二者在城市内部的空间分布具有挤出效应。接近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解释制造业的区位,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并不以接近制造业为动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各自的集聚。制造业贸易成本的降低增强了周边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吸引力,生产性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孔德洋 徐希燕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有多种观点,但二者相互依赖、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越来越成为学界的共识。从专业分工与外包、生产价值链、生态群落的角度,可以剖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机制,并总结出二者互动共生的模型:中心型互动共生模型、金字塔型互动共生模型、平行型互动共生模型以及嵌套型互动共生模型。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如何通过二者互动,使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选择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外包 战略路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易莹莹 席艳乐
基于我国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内生性;通过测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且构建两者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更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更需提高。因此,我国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德超
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二者间的因果联系上,并形成了三种主流观点:需求遵从论、供给主导论和互动论。文章利用中国分行业统计数据,借助三变量误差修正模型,考察了我国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间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长期中,二者具有单向因果联系,从而证明了在长期中"需求遵从型"适用中国;而在短期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具有双向因果联系,证明了短期中"互动论"适用中国。文章的经验发现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徐月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结构分析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程中华
本文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运用空间关联分析和空间联立方程研究了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空间关联与协同定位,结果表明:1城市制造业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之间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和局部空间集聚效应,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存在正向空间关联。2二者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这意味着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协同定位关系。3二者与周围城市密切相关,周围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会通过空间外溢作用于本城市的制造业集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陈丽娴
交通基础设施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服务贸易模式,本文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影响效应,对于构建协调、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区域经济格局具有一定意义。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行业-地区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显著促进了区域制造业迁出,且交通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发展均能够增强这一作用效果。异质性分析还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只对区域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迁出、东部地区制造业迁出发挥正向促进作用;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对区域制造业迁出的促进作用大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的作用。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关联视角出发,为加快制造业区域转移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唐强荣 徐学军
共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紧密工作(working together)",二是因与对方的联系而导致繁荣,即产生"共生绩效"。本文从生态学共生的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提出"紧密工作(working together)"和"共生绩效"关系的概念模型,并利用广东制造业问卷调查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焦爱丽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开始从工业型经济转向服务型经济,并逐渐将服务业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柱产业,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系,与制造业成为融合发展态势。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文献研究的不足,分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机理,构建了两者影响因素的相关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中国相互影响 因素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婷婷 曾洪勇 张华
运用投入产出、地理联系率等方法,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和空间联系,探讨北京市和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关系的一般规律与差异性,旨在为京津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合理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三产业服务,而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为第二产业服务,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上的联系比北京更紧密;京津生产性服务业对资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于下降,而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趋势上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转型和升级有一定的功能支撑作用;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强于北京,天津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同正 孙林岩 冯泰文
生产性服务业比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上升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规律,但是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一直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现象的产生,有我国制造业增长模式、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和服务业统计口径等多方面的原因。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研究了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地区差异,并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第二层次的变量进行了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关系的地区差异很大,而且差异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经济...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杜跃平 王希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法对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历年数据进行计量检验。结果表明,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两者协同效应存在一定的单向性,即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支撑作用,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并结合检验结论分析原因,提出了促进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唐强荣 徐学军
基于组织生态学,利用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创建率和种群密度上的数据,探索两个产业种群关联关系的特征与规律。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创建率和种群密度上存在显著的关联和不显著的协同演化。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关联关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邹坦永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是动态演化的过程。交易成本与竞争力影响企业生产模式选择,而内部化和外部化程度影响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状态。市场竞争和利益诉求促使企业根据环境条件不断调整生产决策,力求充分利用外部化和内部化的正效应并试图规避负效应。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先后经历了外部化、内部化、泛内部化的过程。按照外部化和内部化程度,文章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演变大致分为五个阶段和对应的五种关系,并分析了两者关系演变的内在机理。推动制造业外部化进程,关键是要降低交易成本;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外部化 内部化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杨青龙
研究目标:分析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研究方法:从产业空间分布的产业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角度测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指数,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相关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空间相关程度整体不高,协同集聚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反馈机制;知识溢出、技术创新与层级分工程度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的影响。研究创新:构建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模型分析协同集聚的非对称效应。研究价值:提高协同集聚跨区域合作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