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78)
- 2023(8321)
- 2022(7137)
- 2021(6807)
- 2020(5861)
- 2019(13964)
- 2018(13513)
- 2017(25731)
- 2016(14061)
- 2015(16420)
- 2014(16442)
- 2013(16721)
- 2012(15957)
- 2011(14668)
- 2010(14498)
- 2009(13713)
- 2008(13755)
- 2007(12207)
- 2006(10434)
- 2005(9465)
- 学科
- 济(66628)
- 经济(66576)
- 业(35645)
- 管理(35391)
- 方法(32453)
- 数学(29676)
- 数学方法(29484)
- 企(25883)
- 企业(25883)
- 中国(19680)
- 农(18450)
- 贸(15162)
- 贸易(15157)
- 易(14806)
- 财(14617)
- 学(13142)
- 农业(12104)
- 业经(11785)
- 制(11562)
- 地方(11099)
- 银(9896)
- 银行(9874)
- 融(9508)
- 金融(9506)
- 行(9500)
- 环境(9436)
- 和(9325)
- 出(8343)
- 务(8180)
- 财务(8163)
- 机构
- 大学(215742)
- 学院(211935)
- 济(98733)
- 经济(97085)
- 研究(80515)
- 管理(78119)
- 理学(67308)
- 理学院(66486)
- 管理学(65426)
- 管理学院(65026)
- 中国(61077)
- 科学(48183)
- 京(46274)
- 所(42045)
- 财(41834)
- 农(40063)
- 研究所(38609)
- 中心(35575)
- 财经(34041)
- 经济学(32715)
- 业大(31988)
- 农业(31919)
- 经(31150)
- 江(29896)
- 北京(29805)
- 经济学院(29686)
- 院(27984)
- 范(27507)
- 师范(27265)
- 科学院(25429)
- 基金
- 项目(140391)
- 科学(110254)
- 基金(104448)
- 研究(100296)
- 家(92556)
- 国家(91877)
- 科学基金(76791)
- 社会(65606)
- 社会科(62291)
- 社会科学(62273)
- 基金项目(54378)
- 省(51238)
- 自然(48597)
- 自然科(47477)
- 自然科学(47460)
- 自然科学基金(46658)
- 教育(45412)
- 划(44853)
- 资助(43827)
- 编号(38677)
- 部(33181)
- 重点(32333)
- 成果(31867)
- 发(31023)
- 国家社会(28725)
- 中国(28684)
- 创(28524)
- 教育部(28090)
- 科研(27385)
- 创新(26970)
共检索到313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喜 陆建珍 汪翔 王凯
[方法]采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1985—2017年中国甘薯种植面积、产量、生产集中度、比较优势的区域变迁规律及重心移动轨迹,并运用Tobit模型探析中国甘薯生产布局变迁的动因。[结果](1)中国甘薯生产已形成四川盆地区、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区四大农业区生产格局;(2)华南区和四川盆地区有显著的规模优势与综合比较优势,黄淮海平原区和华南区有显著的效率优势;(3)中国甘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重心都具有明显的向西向南移动趋势,且“西扩”速度大于“南扩”;(4)甘薯有效灌溉面积、农村非农就业水平、农业技术进步和良种补贴政策对甘薯生产布局变迁的强度及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结论] 把握甘薯生产变迁规律,了解其变迁驱动原因,对优化甘薯生产布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欢 乔娟
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和区域重心分析法综合考察生猪生产布局变迁轨迹和特征,从空间效应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生猪生产布局变迁的经济学成因。研究表明,生猪生产区域呈现出向东向北移动的演变趋势;地区间生猪生产具有空间相关性,生猪产业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交通通达性的直接效应对生猪生产起到促进作用,相邻地区和本地区的劳动力教育水平和价格预期共同影响本地区生猪生产,畜牧业比较优势的挤出效应因非农就业机会的间接效应得到缓解,环境规制对本地区生猪生产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生猪生产 布局变迁 空间效应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欢 王全忠 周宏
基于空间计量的研究视角,运用全域Moran’s I指数考察1985—2012年中国省际玉米生产的空间相关性,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生产重心北移明显;玉米与替代农作物亩均净收益差值、农业技术、畜牧业发展、交通运输与政策对本区域玉米播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非农收入对玉米生产布局扩大的消极影响主要作用在邻接省份。各影响因素效应的局部性特征致使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发生变化。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生产空间关联性,制定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扶持政策,协调跨区域粮食调配,确保粮食区域间的供需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欢 乔娟
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生产集中度和区域重心分析法综合考察生猪生产布局变迁轨迹和特征,从空间效应的角度,采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分析生猪生产布局变迁的经济学成因。研究表明,生猪生产区域呈现出向东向北移动的演变趋势;地区间生猪生产具有空间相关性,生猪产业存在空间集聚现象;资源禀赋、技术水平、交通通达性的直接效应对生猪生产起到促进作用,相邻地区和本地区的劳动力教育水平和价格预期共同影响本地区生猪生产,畜牧业比较优势的挤出效应因非农就业机会的间接效应得到缓解,环境规制对本地区生猪生产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生猪生产 布局变迁 空间效应 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聪颖 畅倩 霍学喜
阐明苹果生产区域特征,把握苹果生产布局变迁规律是推进苹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GIS技术与重心理论及2005-2015年苹果生产数据,分析中国苹果面积、产量、产值、土地产出率、生产集中度与产地集中度的区域分布特征及重心移动轨迹;在此基础上,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中国苹果生产布局变迁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苹果生产已形成河北、辽宁、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四川9省为主的地域分工格局;中国苹果生产重心“西移”特征明显,但“北扩”有待观察;苹果生产布局是温度、降雨量、自然灾害,农业基础设施、运输基础设施、技术进步与农业政策,以及种植业内部比较收益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区域内苹果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差异明显。其政策含义是,应该依托苹果生产布局变迁规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注重发挥技术进步与资源禀赋的双重作用,优化中国苹果生产布局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刘天军 范英
30多年来中国苹果生产的区域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方面,在区域之间呈现出由环渤海湾、黄土高原、黄河故道、西南冷凉高地四大主产区逐步调整为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主产区的格局。另一方面,在区域内部呈现出"西移北扩"的特征。为了进一步弄清中国苹果主产区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本文运用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1988—2009年影响环渤海湾和黄土高原两大优势主产区苹果生产布局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自然灾害、非农就业机会、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技术进步、市场消费需求和国家政策等因素对苹果生产布局有显著影响,但是由于区域差异,各因素对两大区域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致陆 肖海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羊毛生产布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由南方地区向北方地区进一步集中的变化趋势。本文通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羊毛生产布局变迁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羊毛和羊肉的比价、畜牧业综合比较优势、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非农就业机会、政府政策扶持力度、运输条件、自然灾害、禁牧政策等都是影响中国羊毛生产布局变迁的因素;从总体上来看,经济因素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羊毛生产布局变迁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羊毛生产布局逐渐从自然性布局向经济性布局转变。
关键词:
羊毛 生产布局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谭晓艳 张晓恒 游良志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棉花生产重心呈现出由南向北,再由北向西北地区变迁的特点。新疆自1997年以来一直是中国最大的植棉省,2017年其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总量的69.41%。本文从自然因素和政策干预两个视角分析其对棉花生产布局的影响。基于197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和生长季平均降水量对棉花生产集中度有显著影响。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0.354%;生长季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毫米,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下降0.010%。增加新疆地区虚拟变量与气候变量的交叉项后,结果显示生长季平均温度对棉花生产规模指数有正向影响,相比其他地区,新疆的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增加1摄氏度,棉花生产规模指数将大约上升9.629%,这可能与温度升高导致新疆积雪融化、地下水增加、宜棉范围扩大以及棉花生长期延长有关;生长季平均日照时长每增加10小时,棉花指数将大约上升0.359%。此结果基本验证了棉花喜光照、惧严寒的生长习性和新疆独特的自然优势。此外,不同时期制定的棉花政策也促进了棉花生产向新疆集中。结论表明自然和政策因素都对中国棉花布局向新疆集中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政府对新疆棉花发展的支持政策遵循了自然规律,发挥了新疆的自然条件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郭延景 肖海峰
[目的]基于2000—2018年中国各地区玉米生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的轨迹、驱动因素及优化方向。[方法]运用区域重心分析法测定并描绘中国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轨迹,运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玉米生产布局变迁影响因素,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针对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中国各玉米种植区域的比较优势,探讨中国玉米生产布局优化方向。[结果]研究表明,中国玉米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明显,以黑龙江、吉林等省份为主的北方春播玉米区逐渐取代黄淮海夏播玉米区成为我国第一大玉米主产区;玉米生产布局变迁是玉米生长季温度、生长季降雨量、玉米生产成本和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不同种植区域在这四个因素上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玉米种植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包括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非优势产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地丘陵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青海、西藏;其余为较优势产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和西部区域。[结论]我国应遵循玉米生产布局变迁规律,因地制宜,优化玉米生产布局,并提高跨区域粮食调配能力,确保区域间粮食供需平衡。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钟甫宁 刘顺飞
近20多年来,中国水稻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水稻总播种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区布局的变化:传统水稻主产区的南方区、长江中下游区水稻播种面积减少较多,而东北区水稻播种面积则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分析了全国各区域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各区域水稻生产相对于替代作物净收益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布局变化的直接原因,而在部分地区资源约束条件、制度改革等因素也起到显著作用。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地区布局 比较优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屈宝香 张华 李刚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 粮食 布局 结构 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虞祎 张晖 胡浩
本文基于2001~2008年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改进的HOV模型,对环境规制是否已经影响到中国生猪生产布局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猪生产正在发生从环境规制严格地区向环境规制宽松地区转移的现象,从而验证了生猪生产布局中存在"污染天堂效应";本文另一表征环境规制的变量"人均收入水平"对生猪生产布局的影响方向与预期相反,应该看作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带来的畜产品市场规模扩大所产生的效应。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怡 王兆华
利用1978—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元对数线性函数分阶段实证分析了中国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经济体制下花生生产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各影响因素在不同经济体制下的影响程度也有所差异。无论在哪种经济体制下,花生生产布局均受到自然资源、经济效益比和消费需求等因素的显著正向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因素对花生生产布局变化影响较大。其中,科技进步对花生生产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非农就业机会对花生生产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目前中国花生良种补贴政策对花生生产并未起到显著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文章提出了促进中国花生生产布局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
花生生产布局 变化 影响因素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启荣
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近二十多年来,中国棉花主产区出现了由南向北、向西北新疆地区迁移的现象;中国棉花生产布局变化受各地区种植业内部的比较效益、农民的非农就业机会、农民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灌溉条件和自然灾害、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的影响。
关键词:
棉花 主产区 变迁 影响因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孙致陆 肖海峰
本文采用资源禀赋指数法、概率优势分析法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中国细羊毛生产布局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细羊毛生产布局在总体上呈现出逐步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和饲草料资源比较丰富的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集中的变化趋势,即由最初的自然性布局逐渐向经济性布局转变;新疆、内蒙古、甘肃、吉林、青海和黑龙江是中国细羊毛生产优势省区,这表明中国细羊毛生产布局的现状符合比较优势原则。因此,政府应当根据各省区的社会经济条件、资源禀赋等的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的细羊毛产业支持政策,加大对细羊毛生产优势省区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中国细羊毛生产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关键词:
细羊毛 生产布局 比较优势 资源禀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