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29)
2023(5680)
2022(4639)
2021(4579)
2020(3732)
2019(8767)
2018(8390)
2017(15232)
2016(8151)
2015(9387)
2014(8991)
2013(9304)
2012(8763)
2011(8344)
2010(8071)
2009(7575)
2008(7464)
2007(6249)
2006(5583)
2005(5100)
作者
(24343)
(20612)
(20437)
(19712)
(13158)
(9962)
(9115)
(8165)
(7970)
(7423)
(7048)
(6964)
(6822)
(6621)
(6610)
(6413)
(6041)
(6035)
(5867)
(5792)
(5300)
(4938)
(4870)
(4648)
(4575)
(4557)
(4476)
(4233)
(4195)
(4185)
学科
(39741)
经济(39712)
管理(19966)
方法(17087)
(16457)
数学(15603)
数学方法(15519)
中国(14424)
(11727)
企业(11727)
(9896)
贸易(9885)
(9697)
(9156)
(7693)
环境(7335)
地方(7160)
资源(6951)
(6827)
业经(6750)
(6672)
(6400)
农业(6104)
关系(5976)
(5943)
(5760)
(5540)
银行(5535)
(5459)
(5299)
机构
大学(125521)
学院(121555)
(59659)
经济(58801)
研究(52037)
管理(43609)
中国(39966)
理学(37559)
理学院(37005)
管理学(36398)
管理学院(36168)
科学(31376)
(28471)
(26779)
研究所(24830)
(23547)
中心(21822)
(20611)
经济学(20307)
财经(19476)
北京(18768)
(18674)
经济学院(18332)
(18160)
科学院(17591)
(17224)
师范(17111)
业大(16426)
农业(16385)
(15689)
基金
项目(85350)
科学(68436)
基金(65990)
(59727)
研究(59410)
国家(59381)
科学基金(49818)
社会(40879)
社会科(39047)
社会科学(39040)
基金项目(34494)
自然(31857)
自然科(31042)
自然科学(31029)
自然科学基金(30513)
(28682)
资助(27300)
(26061)
教育(25757)
编号(20834)
(20530)
中国(20129)
重点(19852)
国家社会(19168)
(19030)
教育部(17265)
成果(16958)
(16950)
科研(16306)
创新(16115)
期刊
(61524)
经济(61524)
研究(38820)
中国(25559)
学报(21196)
科学(20499)
(17929)
管理(16274)
(15539)
大学(14996)
学学(13919)
农业(13123)
经济研究(11230)
财经(10144)
资源(9735)
(9523)
(9273)
金融(9273)
(9201)
问题(9018)
(8958)
世界(8905)
国际(8697)
教育(8412)
技术(8095)
业经(7072)
图书(6856)
统计(6093)
技术经济(6050)
(5836)
共检索到184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彩霞  谢高地  李士美  盖力强  
甘薯在我国分布广、产量高,作为燃料乙醇的非粮源料来源已受国内较多研究者重视,但甘薯在中国的乙醇资源潜力及空间分布尚缺乏系统研究。本文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壤等数据,运用ARCGIS的叠加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了中国甘薯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结果表明,甘薯在中国可分布区极广,主要分布在我国北纬40°以南的东南部地区,其中,未利用地可分布的总面积为593.7×104hm2。适宜用于发展燃料乙醇原料来源的未利用地面积为29.7×104hm2,按照目前的生产技术水平计算,其乙醇生产潜力为(83.3~166.6)×104t/a,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和河北省,其次是湖南、江西、福建等地。如未来提高生产、管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迎超  于海燕  付甜  邹全程  王利兵  
利用气候、土壤、地形和土地利用等数据,运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定量分析中国栓皮栎资源的空间分布及乙醇生产潜力。结果表明:中国适宜栓皮栎分布的区域较广,总面积可达26 250.41×104hm2,栓皮栎乙醇总潜力为270.90×104~1 204.11×104t·a-1,至少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需求的42.71%;适宜栓皮栎生长的未利用地面积为1.53×104hm2,其乙醇生产潜力可增加中国目前E10汽油0.88%左右。如果选育出优良的品种,进行科学的栽培管理,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至少可满足我国目前E10乙醇汽油需求的41.21%以上。因此,栓皮栎可以作为我国将来燃料乙醇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芳  刘磊  江东  刘睿  
利用多因子综合分析和生命周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西南5省区(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适宜木薯种植的宜能边际土地资源潜力、适宜性等级等进行研究,并对该区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能量生产及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南5省区适宜与较适宜木薯发展的土地资源分别为88.49万和456.62万hm2,主要集中于广西、云南,其中,广西适宜与较适宜的土地资源分别为83.30万和253.64万hm2,云南适宜与较适宜的土地资源分别为5.19万和162.36万hm2;2)若这些土地资源全部被利用,则该区木薯燃料乙醇的净能量最大总生产潜力为6 254.590万GJ/a;3)同时,该区规模化生产木...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杨昆  黄季焜  
为保障能源安全,中国提出要大力发展以木薯等"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本文基于农户角度,在对木薯生产和利用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潜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木薯主要用于加工淀粉和家用饲料,随着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市场对木薯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影响农户种植木薯的关键因素是农户耕地面积和非农就业状况;影响木薯单产的关键因素是化肥的施用状况、品种和高产技术的采用状况。本文还认为,木薯燃料乙醇的发展将导致木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即使大力发展以木薯等"非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也难以完全做到"不与粮争地",因此,未来发展的重点应是提高木薯单产;同时,"非粮"燃料乙醇的发展也应循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付畅  吴方卫  
论文测算了我国能源作物和农林废弃物等原料的燃料乙醇转化潜力,发现2015—2030年我国燃料乙醇的理论生产能力将从6 364×104t增长到1.18×108t,可行的产量水平将在1 387.9×104t以上。如果能实现这一产量,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我国的石油供求矛盾。今后提高燃料乙醇生产能力的可行策略主要有以下方面:加强边际土地资源评估和开发,促进能源作物的规模化利用,通过利益引导加强秸秆能源化利用,延长林木采伐加工产业链,在农村地区发展沼气等新型能源替代薪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秦廷豪  张军  张蕴  杨海平  
通过对燃料乙醇甘薯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及程序进行研究,建立了室内工厂化生产程序最佳培养条件。对萌芽甘薯和甘薯无菌苗进行变温热处理,结合生物技术剥离含1~2个叶原基的甘薯茎尖在MS+BA0.5+NAA0.1中诱导培养2周,转入成苗培养基MS+BA0.5+NAA0.1GA1.0中培养,成苗后每个株系分3份,分别用于硝酸纤维膜酶联检测法(NCM-ELISA)、指示植物检测和保存快繁,通过检测株系评选优良的株系进行工厂化生产,在(27±1)℃下MS0中25 d增殖倍数可达5.9,河沙、珍珠岩加腐质土的混合基质移栽成活率在95%以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明新  姚静波  孙向武  
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1 000 L甘薯乙醇为单位功能单元,将甘薯乙醇生产体系分成作物种植、原料运输和乙醇转换等3个单元,对其生命周期能耗与环境排放进行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比较习惯施肥与测土配方施肥下甘薯乙醇生命周期9类环境影响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施肥模式下甘薯乙醇生产体系的生命周期能源效率分别为1.41和1.43。习惯施肥模式下甘薯乙醇生命周期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包括人体毒性、富营养化、酸化、淡水生态毒性、能耗和全球变暖,其环境影响潜力分别相当于2000年世界人均影响潜力的40%、40%、31%、29%、25%和20%。测土配方施肥降低了化学氮肥和磷肥使用量,提高了肥料利用效率和甘薯单产,使富营养化、淡水生态毒性、酸化和全球变暖潜力分别降低了31%、15%、9%和7%。可见,测土配方施肥模式可改善甘薯乙醇生命周期的能源效率并显著缓解其负面环境影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明新  姚静波  孙向武  
采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以1 000 L甘薯乙醇为单位功能单元,将甘薯乙醇生产体系分成作物种植、原料运输和乙醇转换等3个单元,对其生命周期能耗与环境排放进行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比较习惯施肥与测土配方施肥下甘薯乙醇生命周期9类环境影响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施肥模式下甘薯乙醇生产体系的生命周期能源效率分别为1.41和1.43。习惯施肥模式下甘薯乙醇生命周期主要环境影响类型包括人体毒性、富营养化、酸化、淡水生态毒性、能耗和全球变暖,其环境影响潜力分别相当于2000年世界人均影响潜力的40%、40%、31%、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岳瑞雪  钮福祥  孙健  徐飞  王洪云  朱红  张毅  
【目的】建立鲜甘薯料液的酶法降黏工艺,并实现鲜甘薯料液不加水直接发酵制备乙醇。【方法】从中国甘薯主产区选择12个种植范围较广的淀粉型甘薯品种作试验材料。分析甘薯主要成分(干物质、淀粉、蛋白质、可溶性糖、果胶、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与鲜甘薯料液黏度的相关性并选择对应的降黏酶。研究料水比(1﹕0、2﹕1、3﹕2、5﹕4和1﹕1)、酶处理时间(1、2、3、4和5 h)、酶添加量(纤维素酶:1.0、1.5、2.0、2.5和3.0 GCU·G~(-1);果胶酶:1.0、1.5、2.0、2.5和3.0 U·G~(-1))和酶处理温度(30℃、40℃、50℃、60℃和70℃)对酶法降黏效果的影响。通过正...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红强  王礼茂  
科学地评估中国发展非粮燃料乙醇减排CO2的潜力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燃料乙醇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提出了基于占地属性的燃料乙醇原料划分方法,并指出低质宜耕边际性土地与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可作为占地型原料的种植空间和非占地型原料的来源。随后,构建了燃料乙醇替代的CO2减排潜力的评估模型,并对2015年和2030年中国发展非粮乙醇的减排潜力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在2015和2030年我国非粮燃料乙醇可产生1 094.7×104t和4 902.7×104t的CO2减排潜力,且形成以非占地型原料乙醇为主的减排结构。从减排潜力空间分布上看,我国在2015年和2030年将分别呈现出以微度、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田宜水  孙丽英  孟海波  姚宗路  
木薯被我国认为是生产生物燃料乙醇最具潜力的原料之一,但国内生产是否满足现阶段燃料乙醇生产的需要,还存在疑问。本文综合分析了中国木薯原料供需现状与未来趋势,认为国内木薯生产平稳,未来将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具有对外依存度高,市场波动大,消费主要以木薯淀粉和木薯酒精为主等特点。随着中国淀粉、酒精及其深加工业的发展,国内市场对木薯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将逐年增长,预测到未来中国木薯旺盛,国内生产难以满足要求。依靠国内供应生产木薯燃料乙醇的目标将难以实现,需要调整相关产业政策。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吴文祥  胡莹  刘光旭  
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人类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及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研究某一区域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分布及稳定性对于开发利用太阳能资源至关重要。论文从区域的角度,利用西北5省西安、西宁、兰州等27个辐射站逐日太阳总辐射(1961—2008年)和延安、乌鲁木齐、安康等163个气象站逐日日照时数资料(1958—2008年),用统计分析和规则样条函数插值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西北地区近50 a来太阳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太阳能资源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中部青海地区日照时数最长和太阳能总辐射最为丰富,属于资源丰富区,陕西南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邕健  刘同德  
由于资源开发潜力与其密度分布的一致性,可从空间密度和人均密度两个方面构建西藏农产品密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基于西藏73个地理单元的14个农产品密度指标,对西藏农产品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类畜产品人均密度、羊类畜产品空间密度、牛类畜产品密度、油菜籽产品密度和副食品空间密度是影响西藏农产品密度的5个主因子;根据不同地理单元的因子组合特征将西藏全区划分为3种农产品开发潜力区域,高开发潜力区域集中分布在西藏中部少量地区,中开发潜力区域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低开发潜力区域大量分布在西藏东部和中部地区。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韩胜文  李志强  
美国燃料乙醇在2006/07年度的产量为187.4亿L,由此产生了0.55亿t的玉米需求量,占玉米总产量的20.1%,预计到2010/11年度乙醇产量将增加到348.2亿L,对玉米需求达到0.88亿t。美国国内对玉米需求的增加将对玉米的出口进行挤压,同时大豆的种植面积将会减少,进而国际市场上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的进出口将产生深刻的变化。从目前中国玉米供需平衡上看,大豆的进口从2003年起每年都在2000万t以上,因此,一方面中国要做好应对世界市场价格变动的准备,另一方面升级传统农业,使其符合时代的要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