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45)
2023(7069)
2022(5544)
2021(5224)
2020(4178)
2019(9440)
2018(9430)
2017(17631)
2016(9388)
2015(11093)
2014(11190)
2013(10770)
2012(9580)
2011(8797)
2010(8562)
2009(8064)
2008(7882)
2007(6849)
2006(6218)
2005(6020)
作者
(26692)
(22417)
(22356)
(21347)
(14233)
(10561)
(10124)
(8770)
(8602)
(7774)
(7739)
(7450)
(7313)
(7109)
(7105)
(7096)
(6763)
(6363)
(6340)
(6029)
(5775)
(5415)
(5328)
(5112)
(5053)
(4959)
(4862)
(4711)
(4490)
(4453)
学科
(44923)
经济(44882)
管理(24052)
(22872)
中国(17842)
方法(17343)
(16405)
企业(16405)
数学(15400)
数学方法(15313)
(13234)
(10750)
贸易(10741)
(10555)
业经(10135)
(9754)
(8992)
农业(8657)
(8467)
银行(8459)
(8213)
(8087)
(7932)
(7275)
金融(7275)
地方(7218)
(7014)
发展(6707)
(6699)
环境(6670)
机构
大学(139652)
学院(136809)
(66653)
经济(65652)
研究(54337)
管理(49051)
中国(43666)
理学(41561)
理学院(41092)
管理学(40472)
管理学院(40229)
(31299)
科学(30431)
(28376)
(27013)
研究所(24708)
中心(23641)
财经(22814)
经济学(22707)
(21356)
(21120)
北京(20596)
经济学院(20447)
(19379)
(18773)
(18068)
师范(17893)
业大(17736)
财经大学(17128)
科学院(16942)
基金
项目(90471)
科学(72592)
基金(68773)
研究(66872)
(60692)
国家(60283)
科学基金(51077)
社会(45692)
社会科(43475)
社会科学(43467)
基金项目(35171)
(31069)
自然(30708)
教育(30081)
自然科(30045)
自然科学(30038)
自然科学基金(29540)
资助(28273)
(27580)
编号(24995)
(21576)
中国(21171)
重点(21024)
国家社会(20953)
成果(20681)
(20350)
教育部(18722)
(18297)
课题(17861)
创新(17387)
期刊
(72484)
经济(72484)
研究(45575)
中国(29799)
学报(20790)
科学(20565)
(20490)
(20458)
管理(19779)
大学(16408)
学学(15209)
农业(14459)
(14289)
金融(14289)
教育(13812)
经济研究(13444)
技术(12264)
财经(12105)
(10658)
(10562)
问题(10180)
世界(10064)
业经(9785)
国际(9678)
(8769)
技术经济(6988)
资源(6385)
图书(6294)
现代(6246)
经济问题(6034)
共检索到2132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安全·高效·快捷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按照我国支付清算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网络自主开发建设的,能够高效、安全处理各银行办理的异地、同城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货币市场交易的资金清算的应用系统。它是各银行和货币市场的公共支付清算平台,是人民银行发挥其金融服务职能的重要的核心支持系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文杰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指参与机构(包括系统运行机构)之间,用于清算、结算或记录支付、证券、衍生品或其他金融交易的多边系统,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包括重要支付系统、中央证券存管、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和交易数据库。2012年,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联合发表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从九个方面对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廖咸真  
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廖咸真银行业务处理手段的现代化和银行经营管理方式的科学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的战略目标。从1991年开始,世界银行技术援华项目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开始筹划,该系统的建设分为系统构想设...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杨文杰  
金融市场基础设施是指参与机构(包括系统运行机构)之间,用于清算、结算或记录支付、证券、衍生品或其他金融交易的多边系统,是经济金融运行的基础,包括重要支付系统、中央证券存管、证券结算系统、中央对手和交易数据库。2012年,支付结算体系委员会(CPSS)和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技术委员会联合发表了《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从九个方面对各类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安全、高效运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付泽宇  
本文从支付清算系统的概念入手,详细介绍了我国支付清算系统发展的历史、现状,说明了我国近年来,支付清算事业取得的重要进展。以美国为例,介绍了国外发达国家支付清算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支付清算系统的实际情况,阐明了我国支付清算系统未来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方向,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邹葆青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是人民银行自主开发的具有先进功能的支付结算和资金清算的网络系统。本文分析了现行支付清算渠道的局限性,提出了建立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的必要性并介绍现代化支付系统特有的功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欧阳卫民  
中国支付体系走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和21世纪初以来的四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以现金支付和转账结算为主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传表  
第十讲加快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陈传表提供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服务,加速资金周转,特别是加快建设一个现代化支付体系,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下面着重介绍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建设的有关内容。一、支付、支付系统及其在金融电子化建设中的地位1.支付与支...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徐太平  
人民银行开发建设的大、小额支付系统上线后,现代化支付系统已彰显出对加速社会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积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支付系统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和作用势必逐渐渗透和有效发挥,但系统的风险隐患和自身须完善的方面也将逐步显现。对此,系统的开发者和参与者要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判断,从而不断提高做好支付清算工作的前瞻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樊新文  
支付系统是支持金融市场有效性的关键机制,但支付系统本身也可能传播金融冲击。如果不能充分估计和限制风险,支付系统可能会加剧危机,结果是金融冲击从一个参与者蔓延到其它参与者,或延伸到支付系统参与者以外,危及货币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的稳定。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饶智敏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支持全国清算资金高效运转, 人民银行应当从整体上把握现代化支付系统面临的操作风险,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防范,全方位构建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操作风险防范机制。一、加强支付系统会员制管理,协调各方共同参与操作风险的防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坚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CNAPS)是中国人民银行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电子通信技术开发建设的,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资金清算服务的公共平台。该系统能够高效、安全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各种支付业务及其资金清算和金融市场交易资金清算业务,是中国人民银行发挥金融服务职能的核心支持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发挥中央银行作为最终清算者和金融市场监督管理者职能作用的金融交易和信息管理决策系统。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温信祥  
支付体系是我国的核心金融基础设施,是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与国情相适应的现代化支付体系,在服务货币政策实施、推动提升金融服务能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长期以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林  
记者:苏行长您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新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人民银行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其中支付清算为畅通经济血脉作出了巨大贡献。您在人民银行任职时,曾长期分管支付清算工作,领导和组织了我国支付体系建设的长远规划、路径选择和具体实施。在此,我们请您对这一过程进行简要的回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健,黄胜利  
对于中国的研究,就曾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事情,有三种人敢于做出概括,他们是喜爱中国的专家、厌恶中国的专家和汉学家。喜爱中国的专家热爱中国,厌恶中国的专家与中国打过交道但不喜欢它,而汉学家则愿意试图去分析中国。有代表性的是,喜爱中国的专家对大多数中国的事情表现出热忱,并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中国今天的成就和明天的光辉前景。厌恶中国的专家通常强调办事难,总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