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16)
2023(9950)
2022(7901)
2021(7414)
2020(5790)
2019(13003)
2018(12962)
2017(23815)
2016(13173)
2015(15256)
2014(15274)
2013(14668)
2012(13840)
2011(12389)
2010(12450)
2009(11550)
2008(11726)
2007(10737)
2006(9778)
2005(9380)
作者
(36201)
(30012)
(29810)
(28769)
(19293)
(14352)
(13788)
(11748)
(11620)
(10801)
(10663)
(10076)
(9951)
(9757)
(9543)
(9340)
(8946)
(8749)
(8666)
(8265)
(7933)
(7305)
(7142)
(7080)
(6930)
(6737)
(6691)
(6454)
(6154)
(5992)
学科
(58976)
经济(58814)
管理(32233)
(30500)
(25313)
企业(25313)
中国(23628)
方法(22376)
(17904)
业经(16470)
数学(16220)
数学方法(16099)
理论(14049)
(12696)
(12440)
(11913)
(11795)
贸易(11781)
(11525)
农业(11413)
教育(11353)
(11152)
地方(10354)
(9936)
(9877)
银行(9872)
(9578)
(9483)
(9322)
金融(9319)
机构
大学(194859)
学院(190539)
(84393)
经济(82836)
研究(72010)
管理(64621)
中国(56202)
理学(53642)
理学院(52926)
管理学(52104)
管理学院(51710)
(42968)
(40836)
科学(39511)
(35648)
研究所(31872)
财经(31686)
中心(30946)
(30283)
师范(30086)
(29550)
(28906)
经济学(28368)
北京(28220)
(26492)
经济学院(25297)
(25063)
师范大学(24612)
(23472)
财经大学(23409)
基金
项目(116091)
研究(92702)
科学(92387)
基金(84513)
(72508)
国家(71808)
社会(62748)
科学基金(60753)
社会科(58358)
社会科学(58340)
教育(44107)
基金项目(42669)
(41845)
编号(37598)
(36255)
成果(33760)
资助(33758)
自然(33415)
自然科(32648)
自然科学(32642)
自然科学基金(32124)
(27773)
课题(27545)
重点(27021)
国家社会(26987)
中国(25664)
(25633)
教育部(24697)
(24499)
(23575)
期刊
(102044)
经济(102044)
研究(70071)
中国(46532)
教育(33546)
(31814)
学报(28453)
科学(27315)
管理(27094)
(26826)
大学(23050)
学学(20733)
(19321)
金融(19321)
财经(18573)
农业(18020)
技术(17527)
经济研究(16997)
(16289)
问题(14406)
业经(13910)
(13401)
图书(12584)
世界(12522)
国际(11836)
(10479)
(10326)
论坛(10326)
书馆(9974)
图书馆(9974)
共检索到3149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来庆立  
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不仅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路,更是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关系的超越,这尤其体现在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文化层面。从概念生成史上看,文化概念具有民族性、阶级性和区域性的内在张力,且与现代化进程共生。当前,西方现代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文化困境,而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则在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性、人民性、普遍性的文化逻辑,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本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困境,这在人类社会发展层面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树华  宋颖弘  
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是江苏立足新时代发展要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江苏选择苏南6个县(市、区)进行现代化建设试点在理论上符合区域现代化发展的时空演进规律、动力转换规律和协调发展规律,在政策上契合政策试验从"要素整合"到"吸纳—扩散"的制度变迁过程。苏南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苏南6个试点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试点将在探索现代化建设内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炜  靳继东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制度安排服从于国家发展目标和战略的需要。始终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是新中国财政70年发展的历史逻辑。财政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了财政实践的内容和财政理论的进展。本文立足于这一历史逻辑,分析财政发展各阶段的实践特征和理论演进的实质,总结创新性的财政制度设计对于特定阶段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义,对各阶段中不同财政思想的内在联系做出新的理解和思考。这种基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的研究框架同时也为研究一个国家的财政发展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贡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辛刚  刘凤义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科学内涵蕴含着四重逻辑:一是中国共产党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历史任务的战略节点;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的创新发展;三是加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破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步;四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纲举目张。正确把握四重逻辑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既是深入理解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科学内涵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其指向、激励、凝聚作用的先决条件。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章强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定性的话,是管总、管根本的。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江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地回应了时代主题——要建设"全面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历史背景深远、时代特征鲜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以"五位一体"统筹发展为框架,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的经济现代化为基础,重心向政治和社会现代化转移,以"党的领导"核心制度优势为支撑实现对发达国家经济现代化的赶超,立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高度,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与时代同步、与国际同轨,形成了系统的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体系。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任保平  付雅梅  
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代,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三个发展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其中,理论创新体现在以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改变确立了阶段性主题,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精髓的现代化理念,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实质的现代化制度创新,以"中国梦"为线索的现代化蓝图的升华。实践创新体现在从外向经济到双向驱动的开放现代化之路,兼顾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绿色现代化之路,着眼短期发展和长期趋势的创新现代化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现代化之路,以消除不平衡为目标的协调现代化之路。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胡乐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和重大原则,明确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这引发了学界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广泛讨论。梳理学界已有研究可以发现,谈到“中国式现代化”,很多研究阐释都是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阐述的“五大中国特色”: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伟  
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在这样的形势下,重温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关于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思想,会发现其中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和闪光的思想观点。尤其是他提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许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立法定位兼具自贸试验区与自由贸易港的叠加效应,表现为"比照经济特区"的授权立法方式。因此,引领区的司法保障也应兼顾传承与创新两大方面,在秉持"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实现保障路径的贯通:一是司法主动回应立法变动,填补引领区"立法真空";二是准确定位政策功能,辩证把握引领区创新政策的司法运用;三是依法维护市场创新,贯彻司法对市场的谦抑原则;四是全面契合国际化需求,提升引领区司法的国际公信力。上述举措的实现需要构建全新的支撑平台,故设立国际商事法院不仅符合引领区的政策定位,而且具备相当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国际商事法院在管辖围界方面需要充分考虑"放宽协议管辖"等改革方向,在审判规则创新方面则应全面对接商事领域的国际通行规则。
[期刊] 求索  [作者] 桑明旭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阳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与世界共建共享的时代战略,是职业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已然形成过往百年的叙事基调,彰显了百年中国基于历史、制度和文化三重逻辑共同形塑的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理路。加速职业教育规模与质量的内在统一、健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实践向度,共同体现职业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民生”与“国家”的高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陈丹  张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新时期要把握现代化建设历史规律,掌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内涵。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既包含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思和超越。我国的现代化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的探索。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建设双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江西财经大学校长、教授史忠良现代化文明国家有两个标志:一是具有高度的现代物质文明,二是具有高度的现代精神文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增强,人民物质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