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12)
- 2023(20084)
- 2022(17224)
- 2021(16004)
- 2020(13392)
- 2019(30638)
- 2018(29747)
- 2017(56093)
- 2016(30534)
- 2015(34333)
- 2014(33612)
- 2013(33148)
- 2012(30529)
- 2011(27428)
- 2010(26992)
- 2009(24717)
- 2008(23895)
- 2007(20374)
- 2006(17743)
- 2005(15489)
- 学科
- 济(119614)
- 经济(119481)
- 管理(86422)
- 业(80618)
- 企(65962)
- 企业(65962)
- 方法(56377)
- 数学(49387)
- 数学方法(48756)
- 中国(33683)
- 农(32629)
- 财(31307)
- 学(28686)
- 业经(26258)
- 贸(24031)
- 贸易(24016)
- 易(23321)
- 地方(22360)
- 农业(21965)
- 环境(21462)
- 制(20663)
- 务(19334)
- 财务(19261)
- 财务管理(19223)
- 理论(19127)
- 和(18947)
- 技术(18640)
- 企业财务(18239)
- 划(17663)
- 银(17427)
- 机构
- 大学(435164)
- 学院(430834)
- 济(172683)
- 经济(169275)
- 管理(166022)
- 研究(151570)
- 理学(145258)
- 理学院(143575)
- 管理学(140745)
- 管理学院(140010)
- 中国(111298)
- 科学(97553)
- 京(93050)
- 农(79423)
- 财(77180)
- 所(77094)
- 研究所(71191)
- 业大(70417)
- 中心(67681)
- 农业(62971)
- 财经(62870)
- 江(60682)
- 北京(58341)
- 经(57542)
- 范(56227)
- 师范(55497)
- 院(55449)
- 经济学(52743)
- 州(48742)
- 经济学院(47689)
- 基金
- 项目(307000)
- 科学(240551)
- 基金(224629)
- 研究(215286)
- 家(200674)
- 国家(199104)
- 科学基金(168999)
- 社会(136508)
- 社会科(129393)
- 社会科学(129357)
- 基金项目(118569)
- 省(118003)
- 自然(113073)
- 自然科(110474)
- 自然科学(110440)
- 自然科学基金(108470)
- 划(101399)
- 教育(98815)
- 资助(92781)
- 编号(84555)
- 重点(69975)
- 部(67484)
- 成果(67285)
- 发(65150)
- 创(63626)
- 科研(59987)
- 创新(59568)
- 课题(58706)
- 计划(58140)
- 国家社会(57316)
- 期刊
- 济(178259)
- 经济(178259)
- 研究(123754)
- 学报(79731)
- 中国(79663)
- 农(70834)
- 科学(69856)
- 大学(59261)
- 管理(59033)
- 财(57114)
- 学学(56061)
- 农业(49213)
- 教育(44820)
- 技术(35106)
- 融(32027)
- 金融(32027)
- 经济研究(30456)
- 财经(30007)
- 业经(28381)
- 业(26457)
- 经(25818)
- 问题(23227)
- 版(21938)
- 科技(21665)
- 图书(21196)
- 业大(21155)
- 资源(20021)
- 技术经济(19602)
- 贸(19557)
- 统计(18880)
共检索到617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袁晓玲 邸勍 李朝鹏
提升环境质量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基于环境污染和环境吸收两个视角,在综合大气、土壤、水体三大环境要素测算环境污染指数和吸收指数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质量影响因素的地域差异性,采用SDM模型分析全国及各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因素和空间效应。研究表明:(1)环境质量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地域不平衡问题突出,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2)重工业比重偏高是造成环境质量低的最主要原因;(3)东部地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逐渐趋于协调,但人口集聚给环境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中、西部地区"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模式成为提升环境质量的掣肘。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发展特点提出"硬治理"与"软治理"融合的差异化环境治理路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敏 李文佳 吴海林 安慧 黄进
准确把握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有效识别其影响因素,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基于遥感技术,获取三峡库区2000—2020年的生态因子指标,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利用网格技术对RSEI进行行政区映射,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测算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1)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上呈现向好趋势,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中等”和“良”的面积平均占比达72%;(2)三峡库区湖北段生态环境状况优于重庆段,其中湖北兴山县生态环境状况最好,RSEI指数平均为0.474,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集中在重庆核心城区;(3)人口密度、城镇化、三大产业对生态环境有显著影响,而人均GDP与其他因素联动才能有较强影响力。研究表明,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关注第二产业转型,重点控制人口规模以及城镇化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江三良 刘涵
用DEA分析方法与纵横拉开档次法测算1995-2014年各省技术进步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并分析了全国和分区域技术进步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的变动趋势。在IPAT模型的基础上构建技术进步与环境质量的理论模型,分全国整体、分区域实证检验了技术进步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改善环境质量有正向促进作用,经济水平的发展和工业化趋势增加了环境污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降低环境污染。
关键词:
技术进步 环境质量 DEA 环境质量指数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吉生保 杨旭丹 周小柯 王晓珍
基于1986~2012年省际统计资料,文章首先分析了基于区位熵指数的中国IFDI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变态势,然后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IV-2SLS模型考察了IFDI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构造"三维驱动"理论框架模型,并对其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发现:第一,东部沿海地区的IFDI空间集聚程度普遍高于内陆地区,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的非均衡性呈现某种"固化"态势;第二,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对IFDI的省际集聚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能源供应和技术授权则抑制了IFDI的省际集聚;第三,在"三维驱动"中,市场驱动维度对地区吸引IFDI的空间集聚...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鹏杨 李惠茹 胡建辉
现有研究一般仅考虑环境管制对FDI的负面直接影响作用,却忽视了考察环境管制通过刺激企业提高环境技术水平而影响FDI这一间接效应,此外,大多数文献将环境管制作为绝对的外生变量,因而造成了估计结果的有偏且不一致。基于此,文章从理论层面上研究了环境管制对FDI的影响机制,从实证层面上应用动态面板模型(GMM)考察了环境管制对FDI的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效应并试图缓解内生性。研究发现,从直接效应上看,环境管制对FDI仍然存在较大的"门槛效应",间接效应的存在虽然在估计中降低了环境管制对FDI的直接负面影响,但总体上看直接效应仍然是影响环境管制与FDI关系的主导效应。由此可见,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万平 赵金凯
文章在强可持续视角下构建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方法测度中国30省份2002-2015年人居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2-2015年中国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分区域而言,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人居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东北地区、北部沿海、长江中游、西北地区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上,而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的年均质量指数低于全国水平;虽然中国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存在差异,但整体保持稳定,区域内差异和区域间差异均不容小觑;从空间角度,人居生态环境质量存在溢出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吴朋 李玉刚 管程程 肖春晖
中国快速粗放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城市病"日益突出,作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宜居人居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状况备受重视。基于此,本文选取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涵盖社会服务与保障、综合经济水平、生态宜居环境、人口与文化环境四个层面的城市人居环境星型拓扑测度模型,综合运用改进的灰色关联TOPSIS法和ESDA等方法,对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时空格局分异特征进行具体分析。结果显示:(1)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综合经济水平领域,社会保障与服务、人口教育与发展环境地域差异大、时空发展不协调,成为制约人居环境提升的短板因素。(2)2005-2015年成渝城市群人居环境呈现出较好的上升势头,增速较稳但增幅较小,各城市间的人居环境差异显著,存在较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加快培育城市经济整体规模、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是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的关键所在。(3)城市群人居环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位于第二象限低-高集聚和位于第三象限低-低集聚的散点数明显多于第一象限高-高集聚的数目,人居环境建设先进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偏弱。人居环境水平较高的城市主要包含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以及城市群西部、成德绵乐城市带所辖城市,而城市群中部(包括川南城镇密集区、成渝发展主轴中部地带以及南遂广城镇密集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较为滞后、发展水平较低。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李健 陈晴
本文以2001—2016年中国25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经济数据和应用中心公布的卫星监测PM2.5浓度数据,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EKC)的基础上将外商直接投资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同时纳入计量回归模型中,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是否呈现非线性的特征,并进一步从区域归属和行政等级视角探究外商直接投资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是否具有异质性,以此综合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倒“U”型;当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对雾霾污染的影响从支持“污染天堂”假说向支持“污染光环”假说转换;外商直接投资和城市雾霾污染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具有区域异质性和行政等级异质性特征。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浩 丁镭
运用全局Geary指数C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2005年~2016年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表现为较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总体空间格局呈现出较为显著的集聚态势并不断增强.热点区以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分布为主,数量和范围呈现出缩小态势,次热点区显著减少但仅围绕在热点区周围,次冷点区由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向中游和下游地区移动趋势明显,冷点区范围呈现出显著扩张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上游仅甘孜州外其他地区都转变为冷点区.此外,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PM_(2.5)保持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距离为867 km,在此范围内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分布状态.在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影响因素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是长江经济带城市雾霾污染最大影响因素,其次为经济发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与城市雾霾污染呈现出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产生的影响由长江经济带下游和中游逐渐向部分上游地区扩展,交通运输状况对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产生的影响较大.结合各区域雾霾污染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长江经济带更应注重联防联控基础上,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治理策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立新 朱道林 谢保鹏 杜挺 王兴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佳祥 陈瑛 史琴琴
选取1991—2017年美国对中国内地31个省份的FDI,建立面板数据集。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美国对中国FDI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美国对中国的FDI总体呈上升态势;从地带性分异特征看,FDI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布较少,西部的FDI存量小于东部,但是大于东北,东北又大于中部;集群分布主要在长三角、环渤海和珠三角区域,其他区域集聚态势不明显。②从全局自相关角度可分为1991—1995年的随机分布阶段和1996—2017年的显著集聚阶段;从局部自相关角度,总体上呈现出以东部沿海为核心、其他区域为外围的"扇形"格局。③科技水平、市场规模、经济基础以及人力资本等4个因素对吸收美国FDI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而交通水平、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对外依存度和资源禀赋对吸收美国FDI的影响不明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康宽 郭沛 裴璇
文章基于MODIS遥感数据测算2001—2019年中国省级生态碳汇,采用Dagum基尼系数、Markov转移概率矩阵、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多维度分析中国生态碳汇的时空格局,并采用空间杜宾面板模型探究生态碳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态碳汇水平逐步提升。总体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东、中、西三大地区内部差异存在收敛态势;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差异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据主导地位;区域间净差异是导致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且其差异贡献率呈上升态势。生态碳汇所属层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相邻年份内难以实现跨级转移。生态碳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同时,存在高-高、低-低、高-低、低-高四种空间集聚类型。纵向财政失衡是当前制约生态碳汇提升的重要因素,不仅抑制本地生态碳汇,同时对周边地区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美丽 李柏洲
基于区位商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中国人才集聚变化,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探索中国人才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各地区人才集聚差距逐年缩小,东部地区人才集聚程度最高、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第三、中部地区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性教育投入对所有分位点的人才集聚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工资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对低分位点人才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城镇化水平对人才集聚在高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对人才集聚在中间分位点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区开放性对人才集聚在不同分位点的影响不一致。最后,针对人才集聚程度较低的地区,从经济基础、政策环境、文化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人才 人才集聚 区位商 分位数回归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杏
东道国的吸收能力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实现的关键;文章论述了技术外溢的产生途径;对中国29个地区面板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从东道国吸收能力的角度分析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因素:人力资本、经济开放度、基础设施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建设和外商直接投资相结合对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有正向作用,而对外贸易和初中、小学的人力资本尚未构成对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技术外溢 影响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