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27)
- 2023(10831)
- 2022(8970)
- 2021(8578)
- 2020(6998)
- 2019(15860)
- 2018(15986)
- 2017(29161)
- 2016(16134)
- 2015(18098)
- 2014(18129)
- 2013(17317)
- 2012(16051)
- 2011(14699)
- 2010(14774)
- 2009(14041)
- 2008(13902)
- 2007(12350)
- 2006(11156)
- 2005(10481)
- 学科
- 济(61598)
- 经济(61499)
- 管理(48690)
- 业(39746)
- 企(33655)
- 企业(33655)
- 方法(22985)
- 中国(21778)
- 数学(19774)
- 制(19693)
- 数学方法(19597)
- 财(18779)
- 农(16937)
- 体(15050)
- 业经(14294)
- 环境(13987)
- 贸(13298)
- 贸易(13291)
- 学(13122)
- 易(13077)
- 银(12971)
- 银行(12954)
- 行(12539)
- 融(12228)
- 金融(12221)
- 体制(11621)
- 划(10881)
- 理论(10143)
- 务(10109)
- 财务(10078)
- 机构
- 大学(227651)
- 学院(224138)
- 济(99209)
- 经济(97315)
- 研究(84805)
- 管理(80107)
- 理学(67623)
- 中国(66896)
- 理学院(66848)
- 管理学(65925)
- 管理学院(65486)
- 财(49822)
- 京(49633)
- 科学(47239)
- 所(42352)
- 研究所(38038)
- 财经(38018)
- 中心(37309)
- 农(34712)
- 经(34688)
- 江(34059)
- 经济学(32191)
- 北京(32078)
- 院(30890)
- 范(30168)
- 师范(29862)
- 业大(28868)
- 经济学院(28737)
- 财经大学(28222)
- 农业(26957)
- 基金
- 项目(145183)
- 科学(115134)
- 研究(110379)
- 基金(106895)
- 家(93471)
- 国家(92729)
- 科学基金(78445)
- 社会(72639)
- 社会科(68817)
- 社会科学(68803)
- 基金项目(54688)
- 省(53153)
- 教育(51216)
- 自然(46870)
- 划(46084)
- 自然科(45735)
- 自然科学(45719)
- 自然科学基金(44936)
- 资助(43606)
- 编号(43415)
- 成果(37939)
- 部(34384)
- 重点(33588)
- 制(32828)
- 国家社会(31890)
- 课题(31772)
- 发(31246)
- 创(30126)
- 教育部(29915)
- 中国(29866)
共检索到3588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刚
法治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的结合,其最佳状态是法律指引与行为模式相一致。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是由正当性理念推动的环境司法改革,对传统法治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改革的前提仍然是对法治基本原则的固守,不宜超越法治的底线。推动环境案件审判体制改革乃至环境司法改革,必须坚持法治逻辑,须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以形式法治为原则,以实质法治为补充;以合法性为原则,以正当性为补充;以专业化为原则,以灵活性为补充;以法律正义为原则,以社会正义为补充;以被动司法为原则,以能动司法为补充。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高培勇
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建立在一系列全新的理论判断基础之上:以国家治理范畴定位财政;以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定位财税体制;以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定位改革目标;以公共财政体制升级版定位现代财政制度;从国家治理视域定位财政职能。将这些判断拼接在一起,可以发现,其间贯穿着一条环环相扣的逻辑线索,由此构成了支撑新时代财税体制改革的理论逻辑。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廷惠 陈世栋
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主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形成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聚焦“为何改、为谁改、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等核心问题,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呈现清晰的理论逻辑。在所有制“公有+非公”共存共荣、经济运行“政府+市场”互补互促、宏观管理“长短”“供求”协同联动、分配方式“按劳+按要素”并存并举、改革方式“试点+系统”协同推进等方面,形成核心理念与标识性概念,拓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内涵,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体系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从技术进步、禀赋改善、制度效能三大维度纵深推进,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化 现代化 改革逻辑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单克强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广大群众实现“宜居”目标,那么就要坚持将商品住房作为住房供应的主渠道,因而必须着力于化解高房价与购买力不足的矛盾,住房体制改革的方向要立足于房价去泡沫,让广大劳动者随着经济增长提高住房购买力,与此同时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以“安居”。改革的逻辑要立足新居民、让劳动者受益以及资本自担风险,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多渠道供给住房,实现各种收入阶层群体无缝隙全覆盖,坚持去泡沫化和控制改革风险的紧密结合,对商品住房要逐渐剥离资本属性实现去资本化,促进商品住房由资本定价向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卫斌 李妙华 陈昌明
如果说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破除了厂网不分的问题,那么,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以及由此而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本文第一部分在分析电力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和上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所遗留的问题的基础上,明确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第二部分提炼出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所确立的体制性框架的基本要素,或者说为实现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目标所需要进行的系统性的制度建设。第三部分根据第二部分所提炼出的逻辑框架,对各地区电力体制改革的进展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第四部分结合各地区电力体制改革实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输配电价 售电侧 电力市场 发用电计划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鹏
经济体制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推行各项改革的重点,并将在全面改革中发挥牵引作用,即以经济体制改革来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推进产出的有效扩张,同时用经济体制改革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从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王伟同 徐溶壑 周佳音
在中国的五级行政管理体制中,县级和乡级政府是国家治理体制框架的基层力量,县乡财政体制是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得以顺利推行的制度保障。本文以中国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切入点,梳理了从分税制到省直管县再到乡财县管下的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历程,着重阐释了不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背后的内在逻辑,提炼了新时代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的改革方向。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于君博
探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逻辑,有助于在实践层面确定推动改革的根本动力,在理论层面识别影响改革方向的变量与机制,在认识论意义上达成知识有效积累的前提。通过反思已有的"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责任建设"的逻辑,并回顾我国系列行政体制改革中的案例,改革的基本逻辑可以建构为:改革行政体系以使其能够有效执行中国共产党旨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策略。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检视这一逻辑的启示,则"行政"的内涵应跳出狭义政府的局限,行政效能的提升必须依靠党的引领和统筹。
关键词:
行政体制 基本逻辑 主要矛盾
[期刊] 改革
[作者]
高传勇
省直管县(市)改革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间纵向关系改革的突破点。省直管县(市)改革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决定了财政省直管县(市)改革必然延伸和过渡到行政省直管县(市)。现阶段,全国大多数省份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省直管县(市)改革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推进省直管县(市)改革应在因地制宜、先行试点基础上逐步推进,坚持由扩权强县、财政省直管县(市)逐步向行政省直管县(市)过渡,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增强县级单位自主发展能力、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关键词:
省直管县(市) 市管县改革 政府体制改革
[期刊] 求索
[作者]
吴建雄 刘峰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有利于整合国家监督资源,实现制度效益最大化;有利于国家权力制约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深刻认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价值基础,深入分析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我国权力监督的基本逻辑,准确把握国家监察制度创设的基本内涵,切实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对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推进这一改革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监察体制 监督委员会 改革试点 制度创新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聚军 张哲浩
随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扩张、市辖区向“管政府的政府”转型、属地责任强化,超特大城市街道办的权责配置已无法适应城市治理的现实需要。为缓解超特大城市街道办的权责失衡问题,各地纷纷展开以推动执法权下沉为主线的改革创新。通过对案例城市新修订的街道办组织条例的文本分析和田野调查,可以发现在治理重心下移时代,街道办的权责定位仍然存在“应然”与“实然”的差别:“应然”层面,街道办的权责配置趋于明确、执法权得以强化、履职保障机制逐步优化;“实然”层面,依然存在权力承接困难、经济发展负担沉重、向社区过度摊派工作等新旧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街道办编制不足、行政区划设置不合理“、区—街—社区”关系不清。未来优化超特大城市街道办体制的基本方向应是在保持派出机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真正将街道办坐实为一级权责平衡的“准政府”。
关键词:
超特大城市 街道办 权责定位 权力下沉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彭智 陈阳
20世纪90年代,金融“功能观”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机构观”在既定金融组织条件下进行研究的局限,揭示了金融功能的客观性、稳定性,为重新审视与思考质性和量性相统一的金融发展,以及以此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提供了一个更为优越和准确的视角。本文从金融功能研究的文献综述着手,以金融效率为主线,分析揭示了金融功能扩展与提升的客观路径,以及有效金融体系的内生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改革模式、改革对象和改革次序角度分析了金融体制改革需要遵循的逻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万强
近30年的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已经由适应计划经济的财政体制转换为基本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其演进逻辑体现为趋理化的变革理念,渐进式的变革方式和市场化的变革路径。公共财政体系的基本框架需要进一步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框架、主体功能区财政框架和省管县财政框架,并推进财政法制化、民主化和透明化建设。1994年以来的分税制改革尚不足以成为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框架和标准,财政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战略性的推进,而不是适应性的调整。
关键词:
财政体制改革 财政支出结构 公共财政框架
[期刊] 改革
[作者]
龚浩 任致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统收统支"、"包干制"、"分税制"财政体制形成与完善、在"构建现代财政制度"要求下"分税制"深度调整等四个阶段。贯穿这四个阶段的逻辑主线是:财政体制改革是推动整体改革的突破口,服务于整体改革的需要。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财政体制改革要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目的。下一步,要坚定分税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地方税体系建设,落实财税法治化改革措施,以匹配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芳 陈雨露
国家注资依赖所导致的超经济货币发行基础上的金融运行,是我国金融不安全因素的核心表现。金融对经济改革的支持、金融改革和全球化冲击是其主要形成逻辑,保障金融安全的根本在于坚持国家综合发展战略,长期保持国家净财富积累和稳定市场信心。
关键词:
金融安全 经济改革 金融改革 经济全球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